圖片來源:施華洛世奇官網
華麗璀璨的鑽石在多年精湛營銷包裝下成為每個女孩心尖白月光,但昂貴的價格卻註定只是屬於少數人的狂歡,於是,懷著每個女孩都能擁有「平價鑽石」的初衷,施華洛世奇應運而生,成為一代水晶巨頭。
然而,順風順水走過125年,奧地利水晶珠寶製造商Swarovski施華洛世奇近日卻因關店3000家裁員6000人登上熱搜,儘管火速闢謠但裁員關店卻是不爭的事實。
6月底,施華洛世奇CEO羅伯特·布奇鮑爾宣布一項「痛苦但絕對必要」的決定,由於美國和亞洲需求下滑,全球裁員600人,其中200人在總部瓦騰工廠。
7月底,施華洛世奇宣布今年秋季在奧地利西部工廠泰洛再裁員1,000人,原因是競爭壓力日益嚴峻,2020年第一季度「銷量大幅下滑」,以及國際奢侈品市場受到了新冠危機的沉重打擊。
拋開新冠大流行的打擊,消費者終於清醒地認識施華洛世奇,操著黃金價買來的閃閃發光的「水晶」不僅不保值,還頻頻出現掉色掉鑽,反映到水晶業務近年來幾乎止步不前,轉型迫在眉睫。
人造玻璃為何敢與鑽石爭輝?
儘管施華洛世奇水晶有著不遜於鑽石的光澤,但究其根本,施華洛世奇水晶是一種人造玻璃,或者含鉛玻璃。那麼,是什麼賦予施華洛世奇水晶這種特殊光澤,敢與鑽石爭輝呢?
這一切還得從玻璃製造說起。製造玻璃的關鍵原料非常便宜且豐富,人類製造玻璃的歷史非常悠久,大約在16世紀,玻璃製造發展成為一門藝術。在18世紀和19世紀,一種被稱為玻璃漿料的技術的發展,讓玻璃首飾這一概念得到了爆炸性的發展。
1724年,一位名叫喬治·弗雷德裡克·斯特拉斯的法國珠寶設計師創造性地往玻璃中加入一點鉛,取代原來存在的碳,得到了一種既易於熔化和成型,又擁有可愛光澤,甚至媲美鑽石的鉛玻璃。
施華洛世奇水晶正是一種鉛玻璃,源於一個使用了一百多年的秘密家族配方,原材料上採用天然礦物和純石英砂。礦物和沙子結合併燃燒一段時間,具體時間屬於機密。一旦停止燃燒,它們會經歷一個非常緩慢的冷卻過程,雖然過程緩慢,卻減少了最終產品中的瑕疵。
於是,得到了含鉛量為32%的特殊晶體,可以歸類為全鉛晶體,使光的折射最大化。雖然鉛是一種已知有毒的元素,但佩戴含鉛水晶首飾並不會帶來任何風險。
晶體光凝結成固體還無法與鑽石爭輝,而創始人丹尼爾·施華洛世奇1895年完善了水動力水晶切割技術後,才讓一切化腐朽為神奇。在精心切割下,這種晶體能在不同的方向上產生多達100個鏡像面,通過光線折射產生燦爛的稜鏡和彩虹般顏色。現在,晶體的切割方向已是由計算機確定的,然後用一種三維模擬切割效果的技術進行處理。
為了製造出能讓光線折射成彩虹光譜的水晶玻璃,施華洛世奇在其部分產品上塗上了特殊的金屬化學塗層。例如,與奢侈品牌迪奧合作的大名鼎鼎的「北極光」(Aurora Borealis,簡稱AB),讓水晶表面呈現出彩虹般絢爛。
儘管最初得益於在玻璃中添加鉛,但多年來,施華洛世奇一直在不斷研究,在2012年,推出了Advanced Crystal,讓根植其品牌DNA中的鉛含量不到0.009%。如今,施華洛世奇是當今最高質量玻璃晶體的代名詞。
時尚界寵兒
中國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道盡了打拼財富易守業難的情況,而施華洛世奇已經傳遞了五代人,從一家小小玻璃廠到高質量水晶代名詞,再到王牌業務水晶銷量下滑面臨轉型,留給施華洛世奇破局的時間不多了。
1892年,創始人丹尼爾·施華洛世奇(原名丹尼爾·斯沃茨)申請了電動切割機的專利,從而促進了水晶玻璃的生產,三年後成立公司在奧地利蒂羅爾組建水晶切割工廠,在此,充分借用當地水力發電優勢,讓高能耗切割工藝無後顧之憂。
20世紀20年代,「摩登女」時尚潮流席捲西方,引發了對施華洛世奇設計的需求激增。由於女性流行短髮風格,施華洛世奇設計了一款用水晶裝飾的織物髮帶,還能裝飾衣服。二戰結束後,公司成立了Swarovski Optik,利用其在玻璃製造方面的專長製造鏡片、雙筒望遠鏡和望遠鏡,使施華洛世奇一度成為精密光學領域的市場領導者。
1974年,施華洛世奇開發了熱修復技術(Hotfix),允許晶體直接固定在衣服和織物上,而不需要金屬或塑料定型。1989年,施華洛世奇將其最初的雪絨花標誌換成了天鵝標誌,隨後風靡全世界。
多年來,施華洛世奇也是時尚界的寵兒,知名設計師如可可·香奈兒,克裡斯汀·迪奧和其他好萊塢設計師搶購施華洛世奇水晶。瑪麗蓮·夢露一襲半透明長裙輟滿了施華洛世奇水晶,為甘迺迪唱生日歌;奧黛麗·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中痴痴地望著櫥窗裡的施華洛世奇水晶;《綠野仙蹤》裡紅寶石拖鞋也是施華洛世奇水晶。
現在,施華洛世奇水晶可以製成吊墜、項鍊、戒指、珠子和任何你能想到的珠寶組合,服裝、錢包、腰帶、涼鞋等服飾上常見其身影。而新娘最喜歡採用施華洛世奇水晶,從遠處看,閃閃發光的樣子比起鑽石也差不了多少。
掉色掉鑽掉銷量
還記得瑪麗蓮·夢露在經典電影《紳士愛美人》中幽幽哼唱「閃耀的石頭才是一個女孩最好的朋友」嗎?實際上在那場戲裡,出現的並不是真正的鑽石,而是施華洛世奇水晶。
也許,幾年前,年輕女性還以擁有一條施華洛世奇項鍊而興奮不已,而如今,打開二手閒置平臺,原價近一千的經典天鵝項鍊,滿屏都是99、79、49元包郵挑動著你的神經,就算默認這些是高仿假貨,還有不少是全新的半價出。本質是人造玻璃,卻賣出黃金價,已經難討女性歡心了。
而頂著高質量水晶盛名下,掉鑽掉色則是施華洛世奇繞不開的尷尬。在社交媒體上,不少用戶吐槽花了近1000元特意從專櫃購買的項鍊沒戴幾天就因為出汗掉色了,還不如幾十塊的仿品質量好。從貼出的圖片看,脖子一圈青色,效果堪比梅婷被安嘉和家暴。
掉色擦擦還能忍的話,掉鑽就是一場災難,一位用戶吐槽買來戴了三天,黑天鵝掉了12顆鑽,儘管專櫃提供一年內掉鑽免補,第二次補鑽一顆30元,但照這掉鑽速度,絕對是史上最貴一次性項鍊!最慘的是,還有人因為掉色掉鑽誤解男友送了假貨而分手,曾經的送禮神器也變成了大坑。
從近年來財報看,施華洛世奇已經處於一個瓶頸期。在2014-2016年期間,施華洛世奇營業收入為30.5億歐元、33.7億歐元和33.6億歐元,增長態勢出現緩慢趨勢。而作為施華洛世奇的王牌業務,在2014-2016年期間,水晶業務營收分別為23.3億歐元、26億歐元和26億歐元,在三年期間總增幅也只有低雙位數。
整個奢侈品環境也不甚友好,根據貝恩諮詢公司一份報告,受疫情影響,2020年奢侈品市場規模將萎縮15%至35%,全年損失預計600至700億歐元。在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奢侈品市場整體銷售額下降25%至30%,個人奢侈品消費市場也將下降15%至35%。
在此背景下,施華洛世奇也預計其核心水晶業務2020年銷售額或大跌逾33%至20億歐元,此前曾預計增長4%至5%。
轉型人造鑽石
擺在施華洛世奇前面的唯有轉型,早在2007年,施華洛世奇第五代傳人Nadja Swarovski設立了奢侈品部門Atelier Swarovski,通過展示施華洛世奇獨一無二的美學可能性的產品,詮釋品牌的「終極表達」。
2017年,Atelier Swarovski推出來第一款收藏級別高級珠寶Swarovski Created Diamonds,這是一種人造鑽石,在實驗室條件下模擬了天然鑽石的自然生產過程,即通過將碳原子在高溫高壓壓縮製作而成,與天然鑽石有著完全相同的分子結構,因此外觀和堅硬程度等指標完全相同。
2018年,Atelier Swarovski與Fairtrade Gold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如今,Atelier Swarovski所有產品都使用完全負責任的原材料,沒有鑽石血腥的開採,迎合千禧一代更關心環境的心理,打造「可持續奢侈品」。
儘管越來越多高級珠寶公司逐步接受了人造鑽石的理念,如近百年來只用天然鑽石的De Beers打破傳統,在2018年推出採用人造鑽石的品牌Lightbox Jewelry,但人造鑽石始終只是一個小眾市場,據摩根史坦利數據顯示,2018年鑽石行業的總銷售額約為800億美元,人造鑽石僅佔1.5億美元左右,預計2020年也只是增加至10.5億美元。
再者,珠寶收藏向來是有鄙視鏈的,管你技術再精湛,成分如何一致,人造的終究不如天然的,要不然,這麼多年鑽石憑啥橫行奢侈品界。所以,施華洛世奇想靠人造鑽石吃上奢侈品這碗飯,還有待觀察。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uk.fashionnetwork.com/news/Swarovski-to-cut-600-jobs,1225766.html
https://uk.fashionnetwork.com/news/Swarovski-to-cut-another-1-000-jobs-in-the-autumn,1233598.html
https://www.businessoffashion.com/articles/sponsored-feature/swarovski-a-brilliant-future-born-from-an-innovative-past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