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 茯苓
【出處】 《神農本草經》
【別名】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
【來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
【藥性】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效】 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安神。
【臨床應用】
1.水腫尿少
2.痰飲眩悸
3.脾虛食少,便溏洩瀉
4.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臨床配伍】
1.多與豬苓、澤瀉配伍,如五苓散;健脾和胃多與白朮、人參配伍,如參苓術甘湯;
2.多與遠志、黃芪、當歸配伍,如歸脾丸。
【關聯方劑】
1、敗毒散
2、參蘇飲
3、蒿芩清膽湯
4、逍遙散
5、桂苓甘露散
6、回陽救急湯
7、暖肝煎
8、五積散
9、疏鑿飲子
10、四君子湯
11、參苓白朮散
12、八珍湯
13、六味地黃丸
14、腎氣丸
15、地黃飲子
16、七寶美髯丹
17、補天大造丸
18、天王補心丹
19、酸棗仁湯
20、養心湯
21、半夏厚樸湯
22、枳實消痞丸
23、厚樸溫中湯
24、桂枝茯苓丸
25、大秦艽湯
【化學成分】菌核主要含茯苓多糖、硬烷、纖維素、β-茯苓聚糖等多糖類、茯苓酸等三萜類、各種脂肪酸類、麥角甾醇、十二碳烯酸酯、辛酸酯及樹膠、甲殼質、蛋白質、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β-茯苓聚糖酶,以及微量蛋白酶、無機元素。
【藥理作用】
1.主要藥理作用
(1)利尿
(2)保肝
(3)抗病原體
2.其他藥理作用
(1)增強免疫功能
(2)抗腫瘤
(3)降血糖
【炮製】
取茯苓個,浸泡,洗淨,潤後稍蒸,及時削去外皮,切製成塊或切厚片,曬乾。
【性狀與鑑別】
【性狀】
茯苓個 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塊 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塊狀或方塊狀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 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不規則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鑑別】
(1)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規則顆粒狀團塊和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漸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細長,稍彎曲,有分枝,直徑3~8μm,少數至16μm。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碘化鉀碘試液1滴,顯深紅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茯苓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5: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4:1)混合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