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茯苓(利水滲溼藥)

2021-02-12 金魚土木醫

【藥名】 茯苓

【出處】 《神農本草經》

【別名】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

【來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

【藥性】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效】 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安神。

【臨床應用】

1.水腫尿少

2.痰飲眩悸

3.脾虛食少,便溏洩瀉

4.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臨床配伍】

1.多與豬苓、澤瀉配伍,如五苓散;健脾和胃多與白朮、人參配伍,如參苓術甘湯;

2.多與遠志、黃芪、當歸配伍,如歸脾丸。

【關聯方劑】

1、敗毒散

2、參蘇飲

3、蒿芩清膽湯

4、逍遙散

5、桂苓甘露散

6、回陽救急湯

7、暖肝煎

8、五積散

9、疏鑿飲子

10、四君子湯

11、參苓白朮散

12、八珍湯

13、六味地黃丸

14、腎氣丸

15、地黃飲子

16、七寶美髯丹

17、補天大造丸

18、天王補心丹

19、酸棗仁湯

20、養心湯

21、半夏厚樸湯

22、枳實消痞丸

23、厚樸溫中湯

24、桂枝茯苓丸

25、大秦艽湯

【化學成分】菌核主要含茯苓多糖、硬烷、纖維素、β-茯苓聚糖等多糖類、茯苓酸等三萜類、各種脂肪酸類、麥角甾醇、十二碳烯酸酯、辛酸酯及樹膠、甲殼質、蛋白質、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β-茯苓聚糖酶,以及微量蛋白酶、無機元素。

【藥理作用】

1.主要藥理作用

(1)利尿

(2)保肝

(3)抗病原體

2.其他藥理作用

(1)增強免疫功能

(2)抗腫瘤

(3)降血糖

【炮製】

取茯苓個,浸泡,洗淨,潤後稍蒸,及時削去外皮,切製成塊或切厚片,曬乾。

【性狀與鑑別】

【性狀】

茯苓個 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塊 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塊狀或方塊狀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 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不規則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鑑別】

(1)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規則顆粒狀團塊和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漸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細長,稍彎曲,有分枝,直徑3~8μm,少數至16μm。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碘化鉀碘試液1滴,顯深紅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茯苓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5: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4:1)混合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

相關焦點

  • 【中藥】健脾滲溼話茯苓
    或許可以試試一碗具健脾滲溼功效的茯苓苡仁湯,可解疲乏納差之憂。在民間,有茯苓為中藥中健脾滲溼之最的說法。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茯苓這種中藥。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而且四季佳宜,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溼、風、溫等諸疾均可發揮其獨特的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等功效。
  • 寧心安神,利水滲溼的中藥--茯苓!
    以下為2020版中國藥典標準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
  •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茯苓百科: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藥材來源有「茯苓個」、「茯苓塊」、「茯苓片」。
  • 利水滲溼藥之薏苡仁
    利水滲溼藥之薏苡仁
  • 仲聖說藥 | 澤瀉——除了利水滲溼,還有哪些奇妙作用?
    具有《金匱辨解》:利水除飲,健脾制水之功效。主治飲停心下,頭目眩暈,胸中痞滿,咳逆水腫。1.澤瀉味甘淡,擅長滲利水溼,且力量比茯苓較強,和豬苓相當,因此水溼停聚導致的水腫就可以使用澤瀉。利水,滲溼,洩熱。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1)利水滲溼:用於水溼內停之尿少、水腫、瀉痢及溼熱淋濁等證。治胃內停水常配白朮。治尿道澀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茯苓。(2)清瀉腎火:用於陰虛火旺諸證。
  • 每日一味學中藥——茯苓
    茯苓含茯苓酸 (pachymic acid)、塊苓酸(tumulosic acid)、齒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茯苓聚糖(pachyman)等。
  • 利水消腫中草藥:茯苓
    茯苓是利水滲溼之要藥,兼有健脾寧心的功效:。《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茯苓「王胸膈逆氣,利小便,久服安神安魂,不飢延年。」《本草鋼目》中記載,茯苓「治頭風虛眩,曖腰膝,主五勞七傷」。清末時期慈禧太后雖然可以享用各種山珍海味,但仍特別喜愛「茯蒼餅」、並賞賜大臣,因而茯苓餅成為晚清時期的京師名點之一。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獲芩還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抗菌、降血糖、保肝、抗胃潰瘍等作用茯苓小檔案茯苓主產於雲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屬多孔菌科的真菌,生於礫質土壤、向陽山坡、松屬植物的根際,現多為人工栽培。
  • 每天學一味中藥——茯苓
    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茯苓茯苓,中藥名。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
  • 利水中草藥:茯苓
    茯苓的藥用部位為菌核,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出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後,陰乾即成。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腎經功效:主治:利水滲溼,健脾、寧心。適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眩暈、心神不安、心慌失眠等,以及脾虛引起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薄等。
  • 每日一味中藥——木通(利水滲溼藥)
    【備註】(1)治溼熱下注、淋瀝澀痛要藥,常與車前子、滑石等同用。且利尿力強,對小便不利、水腫、腳氣等症也常恃為要藥,可配其它利水消腫藥如桑白皮、豬苓等同用。用於心火上炎、心煩尿赤、口舌生瘡等症,常與生地、竹葉、甘草同用。用於產後乳汁稀少,常與王不流行、穿山甲等配伍;或與豬蹄同煮服用。治溼熱痺痛、關節不利之症,常與薏苡仁、桑枝、忍冬藤等配伍應用。
  • 沒想到一味白茯苓,卻能改善心悸、失眠、頭暈、腹瀉等病症
    《世補齋醫書》一書中介紹白茯苓「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可以行水,又可以除溼」,所以,今天我們將從白茯苓的健脾、行水、除溼等三個方面來為大家呈現白茯苓的養生作用。
  • 中醫:白朮配茯苓,一健一滲,水溼有出路
    白朮、茯苓均為常用中藥,始載於《本經》均列為"上品"。白朮配茯苓更是最為常見的中藥"藥對"。
  • 「趣說中藥」茯苓:美容養顏、隨心搭配、老少皆宜,OMG!買它!
    入藥: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性味:味甘、淡,性平歸經:歸心、肺、脾、腎經功效: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四時神藥:中藥界的黃金搭檔茯苓與茯神功效相似,但茯苓偏於利水滲溼,而茯神則偏於安心寧神。茯苓採挖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乾,反覆數次直至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打成粉就是「茯苓粉」。所有這些,都是茯苓的加工產品。《外臺秘要》記載:「四時神藥,名曰茯苓。
  • 【認識中藥】茯苓:頂級「美白高手」
    我國應用中藥美容歷史悠久。戰國的《山海經》、西晉的《肘後備急方》、宋代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金代的《儒門事親》,明代的《本草綱目》均記載有美白代表性的方劑,如治面瘡口黑髮禿臭方、永和公主澡豆方、面脂方、御前洗面藥等。在用藥方面多用「白」字頭中藥,如白茯苓、白及、白附子、白牽牛、白芷、白僵蠶、白朮等。
  • 湯羹中加入一味茯苓來幫助人體利水、排出溼氣
    提起茯苓,人們一定都不會陌生,每當陰雨連綿的梅雨季節到來之時,總會有一份茯苓糕或是茯苓餅仿佛傳統習俗一樣成為不可或缺的一份吃食,而在湯羹中人們也會多加入一味茯苓來幫助人體利水、排出溼氣。茯苓,中藥名。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乾燥菌核。
  • 每日一味中藥--茯苓
    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來源】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功效】滲溼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洩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注意】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 每日識一藥•茯苓
    滇草6味:diancao6w我從山中來,開啟中藥飲片高效吸收新時代茯苓這種藥是小玲和小伏第—次發現的,人們就把它稱為「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溼、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茯苓藥性平和,利溼而不傷正氣,適量服食可作為春夏潮溼季節的調養佳品。
  • 茯苓的三大功效,常吃利水祛溼
    茯苓,又稱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
  • 滲溼
    能毋滲而洩乎?久而水氣橫逆。泛流莫御。能無決而去乎。此水之宜滲宜瀉者然也。火氣內熾。一火發動。眾火劑起。衝射搏激。莫可名狀。此火之不得不瀉者也。熱氣內蒸。水受煎熬。苟不乘勢即解。則真陰立槁。此又熱之不得不瀉者也。至於或熱或火。結而為痰。或熱或火。盈而為氣。痰之微者。或從滲溼瀉溼之藥以去。若使痰甚而湧。宜用苦宜苦鹹之藥以降。氣之微者。或用瀉火瀉熱之藥以消。若使氣盛而迫。須用苦寒苦劣之藥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