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識一藥•茯苓

2021-02-06 滇草六味中藥原生純粉領導者



滇草6味:diancao6w
我從山中來,開啟中藥飲片高效吸收新時代

茯苓

從前有個員外,家裡僅有一個女兒,名叫小玲。員外僱了一個壯實小夥子料理家務,叫小伏,這人很勤快,員外的女兒暗暗喜歡上他了。不料員外知道後,非常不高興,認為倆人門不當戶不對,不能聯姻。便準備把小伏趕走,還把自己的女兒關起來,並託媒許配給一個富家子弟,小伏和小玲得知此事後,兩人便一起從家裡逃出來,住進一個小村莊。

後來小玲得了風溼病,常常臥床不起,小伏日夜照顧她,二人患難相依。有一天,小伏進山為小玲採藥,忽見前面有隻野兔,他用箭一射,射中兔子後腿,兔子帶著傷跑了,小伏緊迫不舍,追到一片被砍伐的松林處,兔子忽然不見了。他四處尋找,發現在一棵松樹旁,一個球形的東西上插著他的那支箭。於是,小伏拔起箭,發現在棕黑色球體表皮裂口處露出裡面白色的東西。他把這種東西挖回家,做熟了給小玲吃。第二天,小玲就覺得身體舒服多了,小伏非常高興,經常挖這些東西給小玲吃,小玲的風溼病也漸漸痊癒了。這種藥是小玲和小伏第—次發現的,人們就把它稱為「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溼、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茯苓藥性平和,利溼而不傷正氣,適量服食可作為春夏潮溼季節的調養佳品。


有「四時神藥」美譽的茯苓,可健脾可安神,是經典的補益藥食兩用品。最親民的是它性平、味甘淡,一般體質的人都可以食用。古醫籍中茯苓的服食法很多,煮粥、煎膏、蒸包、浸酒、研末、做餅酥,等等。

這裡選的都是古籍裡特別簡單的方子,也是我們自己做了拍的圖(順便過了把嘴癮),真的很簡單、很好吃。

茯苓粥(《太平聖惠方》)

茯苓30克,麥冬3克,小米50克。前二味水煎,去渣,入米煮粥,溫熱服食。

其他經典搭配法:加扁豆、米仁、山藥、大米、紅棗。

酒茯苓(《經驗後方》)

茯苓塊(一般市售茯苓就是一小塊一小塊的)適量,安放在可密封的容器裡,用上好黃酒浸沒,一百天後開啟。茯苓塊色如飴糖,每天吃一塊。據說吃百日後肌膚潤澤、夜可視物……

茯苓散(《本草綱目》)

茯苓、白菊花等量,研粉為散,溫水調服。可清肝明目。

御用茯苓餅

茯苓細粉200克,米粉200克,白砂糖100克。三味混勻,加水調成糊,以微火在平底鍋理攤烙成薄餅,致兩面金黃即可。

據說這是慈禧太后的最愛!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味中藥——茯苓(利水滲溼藥)
    【藥名】 茯苓【出處】 《神農本草經》【別名】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來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藥性】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功效】 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安神。25、大秦艽湯【化學成分】菌核主要含茯苓多糖、硬烷、纖維素、β-茯苓聚糖等多糖類、茯苓酸等三萜類、各種脂肪酸類、麥角甾醇、十二碳烯酸酯、辛酸酯及樹膠、甲殼質、蛋白質、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β-茯苓聚糖酶,以及微量蛋白酶、無機元素。
  • 每日一味中藥--茯苓
    【注意】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傷寒論》五苓散) ②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幹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③治水腫:白水(淨)二錢,茯苓三錢,鬱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④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 「四時神藥」一兩茯苓一兩金
    《本草綱目》 記載:「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宋代文人黃庭堅也曾詩詠茯苓:「湯泛冰瓷一坐春,長松林下得靈根。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那麼,茯苓到底為何物,有哪些功效?茯苓要怎麼樣服用效果最佳呢?
  • 妙用桂枝茯苓方
    一.內科1.肝癌:用桂枝茯苓丸合安宮牛黃丸治療晚期肝癌一例,處方用桂枝茯苓丸原方加柴胡、川楝子,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安宮牛黃l/2丸,每日服2次。用藥日1劑,進藥2小時,小便微通,服藥2劑,自覺排尿困難好轉,少腹墜脹已除,繼服10劑諸症皆消,後用桂枝茯苓丸以鞏固療效,治療3個月後病情穩定,迄今未發。3.眩暈: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茯苓,赤芍,石菖蒲各15g,丹皮,桃仁,柴胡各10g,細辛5g,吳茱萸6g,磁石30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 每日一味學中藥——茯苓
    茯苓含茯苓酸 (pachymic acid)、塊苓酸(tumulosic acid)、齒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茯苓聚糖(pachyman)等。
  • 利水中草藥:茯苓
    《本草正》:能利竅去溼,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溼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祛驚痛,厚腸臟,治痰之本,助藥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但補少利多。       良方精選:《方1》配方:茯苓12克,米湯適量。製法:將茯苓研成細末。用法:每日2次,調米湯吞服功效:適用於腎虛遺精。
  • 每日一經方--茯苓澤瀉湯
    【別名】茯苓湯(《千金翼》卷十九)【歌訣】胃反茯苓澤瀉湯,桂枝白朮草生薑。通陽利水治停飲,中焦水溼化而行。【組成】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朮二兩,生薑四兩。【用法】以水一鬥,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一日三次。【功用】溫陽利水,化飲降逆。【主治】①《金匱》: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②《三因》:霍亂,吐利後,煩渴欲飲水。
  • 俗話說一勺膏滋,十湯藥,茯苓膏的這些功效鮮有人知!
    精選15種天然藥食同源食材,搭配得當,打造一年四季都適合飲用的「祛溼神器」,早晚各一勺,遠離「溼」態。「四時神藥」老茯苓千年溫和袪溼良方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
  • 【每日一膳】入冬肌膚也需要滋補--茯苓燉鴨
    冬季乾燥寒冷的氣候,溼度較低,容易造成肌膚乾燥。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溼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溼、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
  • 茯苓又名茯菟、茯蕶、伏菟、雲苓、松薯、松木薯,松苓,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不死面,伏神《本草綱目大全-木部》
    白水(淨)二錢,茯苓三錢,鬱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4、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5、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 薏米茯苓茶
    2、防止心血管疾病:若每日服用50-100克的薏仁米,能夠 減少血中膽固醇及其三酸甘油脂,並可防止高脂血症高血壓、中風、心血管疾病及其心臟病。茯苓的功效與作用1、脾虛洩瀉清稀薏苡仁既能健脾胃,又能滲溼,針對脾虛消化吸收紊亂引發洩瀉、清稀,運用薏苡仁有標本採集兼具之效,常與黨參、白朮茯苓、淮山藥等搭配。
  • 人參茯苓酒的延伸用法
    一位從05年一直調理到現在的顧客,近日下午來到我堂諮詢,她媽媽來電話說她爸爸身體今年不如往年,總是累,愛躺著,幹不動活了,可她父親是藥不吃,家人很著急,看看怎麼辦?根據當下溼氣提前到來,通過綜合判斷該顧客父親主要是脾氣虛、肝氣虛。該老人有每天午飯和晚飯時都喝少許白酒的習慣,囑咐每次用人參茯苓酒送坤茶1袋,該顧客說她爸爸會嫌麻煩不吃坤茶,很是為難。我當即提議該顧客用1斤白酒加人參茯苓茶和坤茶各10袋,每日午、晚飯時喝適量人參茯苓坤茶酒。
  • 茯苓與白朮......四季待客,上等好茶!
    茯苓和白朮是極為常用的兩樣祛溼藥,經常同時使用。先說茯苓。茯苓,俗稱雲苓、松苓、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外皮黑褐色,裡面白色或粉紅色。多寄生於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產於雲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
  • 茯苓粉的作用與功效 茯苓粉怎麼吃效果最好
    茯苓粉的作用與功效1.脾虛洩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溼,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2.痰飲咳嗽。痰溼入絡,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溼,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溼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3.心悸、失眠等症。
  • 茯苓
    《金匱要略》用茯苓的方法《金匱要略》之用茯苓與《傷寒論》一樣,也是用在健脾化飲,其運用變化從原則到具體,各臻化裁。(1)治療痰飲的原則:治痰飲病,《金匱要略》指出:「當以溫藥和之。」又說:「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按胸脅支滿,目眩,是痰飲病的主症,飲為陰邪,得陽則化。
  • 利水消腫中草藥:茯苓
    茯苓是利水滲溼之要藥,兼有健脾寧心的功效:。《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茯苓「王胸膈逆氣,利小便,久服安神安魂,不飢延年。」《本草鋼目》中記載,茯苓「治頭風虛眩,曖腰膝,主五勞七傷」。清末時期慈禧太后雖然可以享用各種山珍海味,但仍特別喜愛「茯蒼餅」、並賞賜大臣,因而茯苓餅成為晚清時期的京師名點之一。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獲芩還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抗菌、降血糖、保肝、抗胃潰瘍等作用茯苓小檔案茯苓主產於雲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屬多孔菌科的真菌,生於礫質土壤、向陽山坡、松屬植物的根際,現多為人工栽培。
  • 【每日一味藥】肉桂
    【每日一味藥】肉桂 【性味歸經】辛、甘,大熱。 【配伍】 1、治腎氣虛乏,下元憊冷,臍腹疼痛,夜多旋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飲食;腳氣上衝,少腹不仁;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婦人轉胞,小便不通等證:牡丹皮、白茯苓
  • 松根上的茯苓
    而同根生的茯苓卻永不見一絲風雨、陽光與溫暖,一直寧靜而溫柔。它守護著馬尾樹,一陰一陽,一柔一剛,所以古人也認為它們是由一對恩愛的夫妻變化而成。這當然是傳說,卻也如此美麗,古人有誓言叫作「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茯苓與松根,不正是如此嗎?除了養生,茯苓也是一種名貴的中藥,古人稱為「四時神藥」,因為把它與任何藥物配伍,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 每日識藥(第一百五十三期):蘿藦
    《本草匯言》:「蘿藦,補虛勞,益精氣之藥也。此藥溫平培補,統治一切勞損力役之人,筋骨血脈久為勞力疲痺(憊)者,服此立安。然補血、生血,功過歸、地;壯精培元,力堪枸杞;化毒解疔,與金銀花、半枝蓮、紫花地丁,共效驗亦相等也。」
  • 每日識藥(第一百六十七期):女貞
    ……」揉一揉女貞的葉子,就能聞到青蘋果的香味,相信聞過這種味道的人,定不會忘記她。藥方集錦:(1)補腰膝,壯筋骨,強陰腎,烏髭發:女貞子(冬至日採:不拘多少,陰乾,蜜酒拌蒸,過一夜,粗袋擦去皮,曬乾為末,瓦瓶收貯,或先熬幹,旱蓮膏旋配用),旱蓮草(夏至日採,不拘多少),搗汁熬膏,和前藥為丸,臨臥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