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玉米皮,脫貧大產業!商洛殘疾群眾用巧手編出脫貧路

2020-12-13 西部網

陝西省商洛位於秦嶺南麓腹地、陝鄂豫三省結合部,因商山洛水而得名,轄1區6縣、98個鎮辦,總人口251萬人。人文歷史悠久、生態環境優美、自然資源富集,素有「秦嶺最美是商洛」之美譽,先後榮獲中國氣候康養之都、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雙擁模範城市等榮譽稱號。

商洛市洛南縣就業扶貧基地。新華網詹樂遊 攝

商洛是革命老區,也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近年來,在陝西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商洛市上下齊心、合力攻堅,精準扶貧、助殘脫貧,累計實現56.11萬人脫貧,其中:殘疾人5.8萬人,取得了7個縣區整體摘帽的決定性成效。

巧手工藝草編合作社。新華網詹樂遊 攝

近日,中國殘聯組織「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秋冬季主題採訪團走進陝西省殘疾人扶貧基地——商洛市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對殘障人士脫貧攻堅的舉措與成效進行走訪。

草編合作社的展廳。新華網詹樂遊 攝

據悉,商洛市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從事著草編工藝品研發、加工、銷售、出口、技能培訓等,在洛南及山陽、丹鳳、渭南等地擁有生產基地21個,為陝西境內唯一的出口型草編嬰兒搖籃加工企業,產品遠銷日本、歐美等國家。

工人們正在進行編制工作。新華網詹樂遊 攝

洛南草編歷史悠久,原料為農村隨處可見、隨意焚燒拋棄的小麥秸稈和玉米苞葉,上世紀90年代末瀕臨失傳。巧手草編專業合作從2013年開始,研發推出了大量極具實用性、觀賞性、收藏性和藝術感的全新產品,培養「洛南草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40餘人。更是輻射帶動老、弱、貧、殘及富餘勞動力就業約5000人,其中,安置殘疾人就業11人,輻射帶動殘疾人170餘人、貧困戶300餘戶,其中已有121戶貧困戶如期實現了脫貧。

工人們正在加工草編嬰兒床。新華網詹樂遊 攝

草編產業對從業者要求不高,技術簡單易學,特別適合殘疾人從事。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生產基地+殘疾人」的生產模式和「公司+合作社+客戶+外貿企業」的銷售模式,通過向各生產基地周邊的貧困人口、殘障人士、殘疾人家屬,提供技術培訓、發放編織原料,以及訂單生產、現金回收等形式的配套服務,實現了草編技術培訓、原料供應、訂單生產、網絡營銷、內銷出口等完整的產業鏈條,使各生產基地周邊的貧困人口、殘障人士及其家屬,足不出戶就能靈活就業,增收致富。

已經包裝好準備發往其他的國家的草編成品。新華網詹樂遊 攝

近年來,陝西省商洛市強化就業促增收實施殘疾人培訓就業扶持項目,近萬名殘疾人帶著一技之長進入勞動力市場,新增就業殘疾人1000餘人。深化「公司+基地+殘疾人」的幫扶模式,累計建立農村殘疾人扶貧基地13個,輻射帶動600餘戶殘疾人家庭實現穩定增收。商洛市率先出臺了《商洛市抗疫情穩就業促脫貧十條扶持措施》,殘疾人疊加享受到了穩就業扶持政策,鞏固了殘疾人就業脫貧成果。

本文來源:新華網

編輯:融媒體

相關焦點

  • 小小玉米皮巧手編出脫貧路
    固陽縣金山鎮東勝永村的韓麗英熟練地擺弄手中的玉米皮高興地說。半個小時不到,一個精緻的小花瓶編織品就呈現在眼前。「自從弄起這個玉米皮,村民們能接孩子能做飯,能把家裡零活幹,一天錢也不少賺,還能把家園建美滿。」提起玉米皮草編加工,梁慧昌樂呵呵地說。「過去好多人覺得玉米皮沒啥用,有的當柴燒了,有的當垃圾扔了,可是在我們手裡卻當成寶貝。」
  • 永川:巧手編制竹籬笆 用心鋪就脫貧路
    巧手編制竹籬笆  用心鋪就脫貧路——永川區陳食街道雙河口村脫貧攻堅與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推進掃描在陳食街道雙河口村行政服務中心馬路對面,有一處用竹籬笆編制的大廣告牌,上面是「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秀美鄉村」紅字,底下用一圈竹籬笆將廣告牌圍起來,看起來充滿了鄉土特色
  • 商洛:厚植文化根基 走出脫貧新路
    「五風」並重「興德」,構建自強不息「大磁場」。商洛市堅持以預脫貧村為重點,以「崇尚學風」為主題,倡導貧困群眾學文化、學科技、學法律,傳播科技文化。以「興辦產業」為主題,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大力興辦致富產業,發展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以「家和萬事興」傳統家庭美德教育為主題,注重勤儉持家、耕讀傳家等家風家訓傳承,促進家庭和睦。
  • 【脫貧·行動】群眾「點菜」~政府「下廚」~阿壩州繪就產業扶貧...
    這是一份高難度的答卷——阿壩,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這是一場時間緊迫的決戰——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產業扶貧是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也是脫貧的必由之路。今年以來,阿壩州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頭戲、主戰場,全面實施「一戶一策」精準到戶扶貧政策措施,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產業扶貧新模式,構建起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產業基礎。
  • 【銘記初心使命 · 決戰脫貧攻堅】龍華昌:產業助推脫貧 為群眾鋪...
    心繫貧困群眾,真情實意駐村,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真情築牢民心。自2017年駐村以來,他紮根脫貧攻堅一線,始終把為民服務解難題放在首位,抓產業、跑市場,走村串戶,他的足跡遍布村裡的每一個角落。2019年12月31日,他成功入選貴州省2019脫貧攻堅群英譜名單。
  • 臨江市:傳統村落「火絨溝」巧手編出「富裕路」
    用藤條、柳條編出來的菜籃、提籃、花籃惟妙惟肖,用玉米葉編出來的座墊、牆壁掛飾、手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這些都是臨江市六道溝鎮火絨溝村草編示範基地裡村民們編制的作品。火絨溝村村民依託資源優勢,不斷開拓創新,靠一雙巧手編出了脫貧富裕路。
  • 商洛建設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4971個,完成投資39.5億
    今天(12月10日)上午,在商洛市委宣傳部、市政府資訊辦舉行的「牢記囑託接續新奮鬥 攻克堡壘創造新生活」脫貧攻堅市直專場系列資訊發布會上,商洛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徐江博向與會媒體介紹了商洛市發改委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 【走向小康】小小雙孢菇,引領石佛寺脫貧路
    【走向小康】小小雙孢菇,引領石佛寺脫貧路 2020-12-15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小康路】小小赤松茸 「種」出脫貧路
    據了解,每年6月至9月底是赤松茸集中出菇的季節,按目前的赤松茸市場價計算,除去成本投入,每畝收入可達3.2萬元以上。雖然幾年前欠的債還沒還完,但種植赤松茸讓宋生文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除了種植赤松茸以外,當地還建立了扶貧車間,形成「基地+農戶+企業」的產銷一條龍經營模式。據了解,和政縣赤松茸基地涉及232戶農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6戶。
  • 小小仿真花 脫貧管大用
    山西昔陽縣——小小仿真花 脫貧管大用時近中午,忙活了一上午的李慧芳放下手頭的仿真花活計,回家給孩子準備午飯。「剛搬出村子時,心裡還打鼓,進了城靠啥生活?」李慧芳說,「現在出家門就有活幹,還能照看好家和孩子,每月有近1500元的收入,日子越過越有信心了。」李慧芳是山西省昔陽縣三都鄉小嘴壟底村的貧困戶。
  • 產業發展助脫貧,屋場懇談解民憂——衡南縣譚子山鎮炮公村脫貧攻堅...
    這次,他提出了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是因為在脫貧攻堅中,其他組都有硬化路,本組群眾也期盼硬化通組公路。貧困戶周華平隨後反映,灌溉全組97畝農田的6口山平塘年久失修,淤塞、滲漏嚴重,請求解決修繕資金。  縣人大是炮公村扶貧後盾單位。近年來,縣人大領導多次深入村組調研,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問題。
  • 火紅中國結 紅火脫貧路
    新華社濟南11月1日電 題:火紅中國結 紅火脫貧路  新華社記者慄建昌、張志龍、賈雲鵬  穿、繞、挑、壓,紅絲繩在姚成雲手裡騰挪跳躍,說笑間,一個透著喜慶的中國結部件逐漸成形。在她旁邊,幾十個編織女工坐在馬紮上,同樣飛針走線,忙碌而有序。
  • 「脫貧攻堅」百合花開鋪就群眾致富路
    山村小故事折射時代大進程。2020年,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蘭州市舉全市之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聚焦25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31.7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精準實施「一戶一策」脫貧計劃,蘭州百合、玫瑰、高原夏菜、中藥材等一系列特色農業產業都在這場攻堅戰中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村民們脫貧致富找到一條條踏踏實實的出路,給未來鄉村振興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 老湖鎮:巧手編織促脫貧,勤勞生出致富花
    老湖鎮依託巾幗編織協會,紮實推進「新農村、新生活」培訓行動,牽頭引進手工編織項目,實施巾幗巧手脫貧工程,通過創造靈活就業機會,幫助農村婦女和貧困群眾巧增收、促脫貧。在鳳凰家園社區,巾幗編織協會的工作人員正忙著把編織物料送到劉培社老人家。
  • 「高粱+大頭菜」產業新模式 助力脫貧攻堅
    原創 看度自貢 看度自貢_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有著「大頭菜之鄉」美譽的貢井區成佳鎮,近年開始大面積推廣高粱種植產業,不斷探索致富增收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如今高粱加大頭菜輪種的產業發展格局日趨成熟,為今年全鎮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動力。
  • 峭壁上劈出幸福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脫貧觀察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毛南山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裡掛九梯」的峭壁劈出了幸福路,「望天吃水難」的山溝湧出了幸福泉,「草帽能蓋地」的石縫結出了幸福果。2020年5月,環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
  • 「讓利東鄉」,方大九鋼助力產業紮根、群眾脫貧
    方大九鋼與東鄉當地企業合作的服裝項目就是最早落地的產業扶貧項目之一,該項目不僅盤活了項目公司所在的鳳凰山扶貧車間,而且通過「讓利東鄉」的模式,助推項目公司可持續發展,幫助貧困群眾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實現脫貧致富。
  • 沿河:小小黑木耳,成就脫貧大產業
    小小食用菌,如何推動脫貧攻堅?沿河縣食用菌專班副指揮長黎澤安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村民一方面可以流轉土地,每畝每年700元,同時還能在菌業公司務工,每天80元,年底還能從公司拿到一定分紅。」57歲的田鳳英家是貧困戶,記者見到她時她正蓋地膜。從基地平整土地開始,她就在基地幹活。「今年光務工就掙了4000多,土地流轉收入1100多元,這比種地划算多了。」
  • 脫貧有招!看梅橋鎮芭蕉村如何按下脫貧「加速鍵」……
    梅橋鎮芭蕉村梅橋鎮芭蕉村是湘鄉27個省定貧困村之一,自2015年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該村按下脫貧「加速鍵」,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引導村民發展產業、積極推薦就業、實施危房改造等舉措,貧困群眾開通了駛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列車。
  • 臨渭區豐原鎮:集體產業發展快 貧困群眾全脫貧
    (記者:盛戈)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豐原鎮聚焦重難點領域精準施策,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長短相宜」的原則,打造了集現代養殖、優質果蔬、健康茶飲、有機農肥等四大特色類別為一體的產業格局,全鎮走出了一條「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的脫貧致富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