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藥|蒲公英

2021-03-04 甘肅省名中醫傳承研究會

       幾乎每個人在小時候都聽過蒲公英的故事——蒲公英媽媽的孩子們都長大了,他們每人頭上長著一撮蓬蓬鬆鬆的白絨毛,活像一群「小傘兵」。許多小傘兵緊緊地擠在一起,就成了個圓圓的白絨球!當風吹來的時候,那漫天飛舞的小傘兵們就帶著希望隨風飛到各處去了。

蒲公英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營養豐富,可涼拌、炒食、做湯,皆很美味。中醫認為,蒲公英可清熱解毒、涼血利尿。

來源: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鹼地蒲公英或同屬數種植物的乾燥全草。

【別 名】婆婆丁、奶汁草、黃花草、黃花三七、黃花地丁。

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肝、胃經。

功 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溼通淋。

性能特點:本品苦寒清洩,甘寒清解,入胃、肝經。既清解熱毒而消癰腫,又利溼與通乳。雖善治各種瘡癰,但以治乳癰最佳,並治火毒咽痛、目赤及溼熱黃疽、淋痛。

主治病證

①乳癰,癰腫瘡毒,各種內癰。

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毒蛇咬傷。

③溼熱黃疽,熱淋澀痛。

用法用量:煎服,一次常用量10 ~ 30 克。大劑量可達60 克。在藥膳、保健食品製作時,可選用煮、燉、燒等烹製方法。。

使用注意:用量過大或脾胃虛寒者易致腹瀉。

看圖鑑別

蒲公英的故事

有不少婦人乳房中長各類包塊,或者乳腺炎,都是在停止哺乳的時候落下的。為什麼呢?

因為奶水應該繼續排洩舒暢開來的,一下子斷了,瘀積在局部,就容易長成各類結節,所以很多婦人在回乳過程中,都感到嬰兒剛停止允吸乳汁後,乳房就會脹滿甚至疼痛好幾天,嚴重的還會紅腫熱痛。

《新修本草》曰,蒲公英主婦人乳癰腫。單味蒲公英,乃治療乳癰特效也,為何呢?《本草求真》曰,蒲公英能入陽明胃,厥陰肝,乳頭乃肝經所過,乳房乃胃經所過,故蒲公英能涼其血毒,又能解其熱癰,故乳癰乳腫,首重蒲公英。人們一般只知道蒲公英入胃,清熱解毒,不知道蒲公英稟春天少陽生發之氣,還善於入肝膽,消腫散結,疏鬱通乳。所以肝寒而鬱者用桂枝,肝熱而鬱者用蒲公英。

朱丹溪說,蒲公英散滯氣,達肝鬱。所以單味蒲公英,就相當於丹梔逍遙散,疏肝又清熱,治療肝鬱化火化熱,極效。不管是乳癰還是各類疔瘡,只要局部紅腫熱痛,凸起來的,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熱包,看成是肝氣鬱結又化火化熱的表現。如果純用清熱之品,不能散其結;若純用疏肝之品,不能清其熱。唯獨蒲公英既能清熱,又能疏肝,所以是乳癰妙藥,更是各類熱毒疔瘡的要藥。

【養生藥膳】1.蒲公英粥
原料 蒲公英30~45克(鮮品60~90克),粳米30~60克。
製法 先煎蒲公英取汁,去渣,入粳米煮粥。
用法 空腹食用,每日1次。
功效 清熱解毒。
適用  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熱毒瘡癰、尿路感染、病毒性肝炎、膽囊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結膜炎等。
2.蒲公英玉米須湯
原料 蒲公英、玉米須各60克。
製法 洗淨,加水濃縮取汁。
用法 代茶飲。
功效 清熱,利尿,利膽。
適用 熱淋見小便短赤,溼熱黃疸等。
3.蒲金酒
原料 蒲公英、金銀花各15克,黃酒300毫升。
製法 藥與酒同煎至150毫升,去渣取汁。


用法 藥渣敷患處。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功效 清熱排膿,消腫止痛。
適用 急性乳腺炎。
4.蒲公英綠豆粥
原料 蒲公英10克,綠豆50~100克,冰糖適量。
製法 蒲公英加水煎取汁,加綠豆煮為粥,粥成後加入冰糖即成。
用法 早餐食用。
功效 清熱解毒,瀉火利溼,消瘡除煩。
適用 產婦排乳不暢、早期急性化膿性乳腺炎。

文章及圖片來源於網站

註:文中所涉及到的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味中藥---蒲公英
    【附方】①治乳癰:蒲公英(洗淨細銼),忍冬藤同煎濃湯,入少酒佐之,服罷,隨手欲睡,是其功也。(《本草衍義補遺》)②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二兩,香附一兩。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③治產後不自乳兒,蓄積乳汁,結作癰:蒲公英搗敷腫上,日三、四度易之。
  • 每日學一味中藥:合歡皮
    (《續本事方》)止咳平喘藥每日學一味中藥:千日紅每日學一味中藥:昆布每日學一味中藥:滿山紅每日學一味中藥:胡頹子葉每日學一味中藥:枇杷葉每日學一味中藥:牡荊葉每日學一味中藥:龍脷葉每日學一味中藥活血化瘀藥每日學一味中藥:苦石蓮每日學一味中藥:九龍藤每日學一味中藥:八角楓每日學一味中藥:夏天無每日學一味中藥:峨參每日學一味中藥:桃枝每日學一味中藥:八楞木每日學一味中藥:七葉蓮
  • 【每日一味藥】沒藥
    【每日一味藥】沒藥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平。 【配伍】 1、治各種瘀血阻滯之痛症,如跌打損傷,症見傷處疼痛,傷筋動骨或麻木酸脹,或內傷瘀血,心腹疼痛,肢臂疼痛等症:沒藥、乳香、丹參、當歸各五錢
  • 【每日一味藥】大戟
    【每日一味藥】大戟【別 名】邛巨、紅芽大戟、紫大戟、下馬仙、京大戟。【來 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根。
  • 【每日一味藥】地膚
    【每日一味藥】地膚【別 名】掃帚子、掃帚菜子。【來 源】本品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膚的乾燥成熟果實。
  • 【每日一味藥】乳香
    【每日一味藥】乳香 【性味歸經】辛、苦,溫。乳香當時是一味中藥,具有活血舒筋、行氣止痛的功效。
  • 每日一味中藥:蒲公英
    中藥蒲公英是菊科植物多種蒲公英的乾燥全草。傳統認為蒲公英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蒲公英茶,蒲公英片,蒲公英粉等。別名蒲公丁,蒲公草,黃花草,鵝鵝菜等。來源產地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或同屬數種植物乾燥的帶根全草。全國各地均有生產,野生。採收炮製夏至秋季花初開時採收,切段生用或鮮用。
  • 【每日一味藥】紅景天
    【每日一味藥】紅景天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
  • 【每日一味藥】女貞子
    【每日一味藥】女貞子 【性味歸經】甘、苦,涼。【用法用量】6~12g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洩瀉及陽虛者忌服 【配伍】 1、補腰膝,壯筋骨,強陰腎,烏髭發:女貞子(冬至日採:不拘多少,陰乾,蜜酒拌蒸,過一夜,粗袋擦去皮,曬乾為末,瓦瓶收貯,或先熬幹,旱蓮膏旋配用),旱蓮草(夏至日採,不拘多少),搗汁熬膏,和前藥為丸
  • 【每日一味藥】肉桂
    【每日一味藥】肉桂 【性味歸經】辛、甘,大熱。(《景嶽全書》右歸丸) 【小故事】 相傳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撫琴吟唱自編的《梧葉落》時,忽感咽喉疼痛,遂用大量清熱瀉火之藥,症狀得以緩和,但藥停即發。後另請一名醫,見其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六脈沉細,乃開肉桂一斤。藥店老闆對西施之病略有所知,看罷處方,不禁冷笑:「喉間腫痛潰爛,乃大熱之症,豈能食辛溫之肉桂?」
  • 【每日一味藥】薏苡
    【每日一味藥】薏苡【別名】解蠡、起英、贛米、感米、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兒。【來源】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乾燥成熟種仁。【性味】甘、淡,涼。【歸經】歸脾、胃、肺經。【功效】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主治】主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洩瀉,溼痺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
  • 【每日一味藥】首烏藤
    【每日一味藥】首烏藤 【性味歸經】甘,平。他遵照老友吩咐,把挖回的塊根研為細末,每日空腹服用,黃酒為引送服一錢。當他服過七天之後,就覺得身體比以前硬朗多了,於是他又增加到每日二錢繼續服用。服過一年多以後,何老翁的身體強健猶如少年一般,蒼白的鬚髮也逐步變得烏黑髮亮。真乃是「歸途偶得夜交藤,服後白髮變黑顏」。
  • 【每日一味藥】仙鶴草
    【每日一味藥】仙鶴草 【性味歸經】苦,澀,平。
  • 【每日一味藥】火麻仁
    【每日一味藥】火麻仁 【性味歸經】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潤腸通便 【主治】用於血虛津虧,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10~15g
  • 【每日一味藥】化橘紅
    【每日一味藥】化橘紅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 【功效】理氣寬中,燥溼化痰 【主治】用於咳嗽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用法用量】3~6g。
  • 【每日一味藥】牛蒡子
    【每日一味藥】牛蒡子【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肺、胃經。【功效】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主治】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用法用量】6~12g。【使用注意】本品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
  • 別亂喝了,蒲公英是清熱解毒藥,亂喝會傷身體
    蒲公英入肝經和胃經,是瀉胃火之藥,其氣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所以,凡系陽明之火起者,都可以飲用。因為能夠清熱解毒,又是乳癰要藥。像急性乳腺炎既可以用鮮品外敷,又可以內服。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中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60克,香附30克。每日一劑,煎服二次。
  • 【每日一味藥】寒水石
    【每日一味藥】寒水石 【性味歸經】辛、鹹,寒。
  • 每日學一味中藥:九龍藤
    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臨床應用】內服:煎湯,用量9~15克,鮮品用量加倍;或浸酒。主治風溼痺痛,跌打損傷,偏癱,胃脘痛,疳積,痢疾。【藥理研究】九龍藤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還有促凝作用。
  • 【每日一味藥】桑枝
    炒香,以水100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日空心服之。方中桑枝行氣消腫,為君藥。 2、《太平聖惠方》:治紫癜風:桑枝500g,益母草150g。上藥以水5鬥,慢火煎至1500毫升,去渣,入小鐺內,熬成膏,每夜臥時,用溫酒調服10g。方中桑枝祛風通絡,為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