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藥】寒水石

2020-12-12 騰訊網

【每日一味藥】寒水石

【性味歸經】辛、鹹,寒。入心、胃、腎經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主治】用於發熱煩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痛;外用治燒燙傷

【用法用量】6~12g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

【配伍】

1、治五臟六腑積熱,天行時氣疫熱,以致煩滿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錢,甘草二錢。研末。每服一錢,白湯調服。(《方脈正宗》)

2、治傷寒發狂,或棄衣奔走,逾牆上屋:寒水石、黃連(去須)各等分。上細末,每服二錢,濃煎甘草湯,放冷調服。(《本事方》鵲石散)

3、除熱癱癇: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亦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金匱要略》風引湯)

【小故事】

相傳有一支商隊在沙漠行進途中,水喝光了,數人因不勝天氣炎熱而中暑,便支起帳篷,領隊令人照顧中暑病人,並帶著兩人去尋找水源。

他們在方圓幾裡地找遍了也不見水源,此時天已將黑,他們便回到營地。眼看病人病情越來越重,在休息了半個時辰之後,他們決定連夜繼續尋找水源。這一次他們尋到數十裡外,再繞營地尋找。終於,在他們精疲力竭時,他們找到了水源,只見水邊遍布黃白色半透明晶石,此水喝起來甘甜清涼,甚覺寒涼,飲後頓感神清氣爽。他們喝足後便用器皿盛水,爾後趕回營地。說來奇怪,奄奄一息的中暑病人喝了那水後片刻即愈,生龍活虎,且此水只喝一點便解渴,比以往的水都要管用。

後來他們回到城中與一郎中朋友提及此事,郎中覺得奇怪,一看他們的水壺,發現裡面有許多他們夜裡在水源地見到的半透明細碎晶石,並發現此晶石有清熱解暑之功,因其見於寒涼水石之地,便取名寒水石,為後人所用。

關於寒水石還有一則故事,在我國湖北有個「長壽村」,長壽村的地下蘊藏著一種名叫「寒水石」的藥用石頭,村裡的人們通常把整塊的「寒水石」打磨成枕頭狀,給家裡的長輩用,老人們只要枕上「寒水石」一段時間,都會酣然入睡,白天感到頭清目明,精力旺盛。幾百年來「寒水石」已被當地人稱作神奇的「睡眠長壽寶石」。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味中藥:寒水石
    中藥寒水石是硫酸鹽類礦物芒硝族芒硝的晶體。傳統認為寒水石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寒水石藥王枕,十七味寒水石丸。來源產地:硫酸鹽類礦物芒硝族芒硝的晶體。主產於遼寧、甘肅、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
  • 中醫中藥,寒水石的功效及應用
    「寒水石」從這幾個字中可以知道,「寒水」是清涼,冷之意,是有清熱作用,「石」是礦物質,類似石膏之類,作用也類似,記憶起來方便。 寒水石為碳酸鹽類礦物方解石族方解石,主含碳酸鈣,或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紅石膏主含水硫酸鈣,藥用寒水石有兩種,即紅石膏與方解石,紅石膏為一種天然的硫酸鈣礦石,方解石為碳酸鈣礦石,主產於河南,安徽,江蘇,北寒水石,全年可採,採挖後,除去泥沙及雜石,打碎,氣微,味淡,以純淨,色白或肉紅色,有光澤,擊碎後呈方形,具稜角者為佳。
  • 中醫故事—— ​《寒水石》3(寒水石治丹毒)
    《寒水石》03 寒水石治丹毒 有個三歲的小娃子,家裡一直給他供應奶粉小指月信口把《神農本草經》背出來,寒水石,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老先生聽後點點頭,就用寒水石調豬膽汁外擦丹毒患處。 這樣第一天擦下去就縮了,第二天再擦熱也退了,娃子也不煩了,而且娃子開始餓了想吃東西。
  • 【每日一味藥】大戟
    【每日一味藥】大戟【別 名】邛巨、紅芽大戟、紫大戟、下馬仙、京大戟。【來 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根。
  • 【每日一味藥】地膚
    【每日一味藥】地膚【別 名】掃帚子、掃帚菜子。【來 源】本品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膚的乾燥成熟果實。
  • 【每日一味藥】紅景天
    【每日一味藥】紅景天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
  • 【每日一味藥】肉桂
    【每日一味藥】肉桂 【性味歸經】辛、甘,大熱。(《局方》八味丸,即《金匱》腎氣丸) 2、治元陽不足,命門火衰,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溲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痺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及真陽不足之神疲氣怯,心跳不寧,四體不收,陽衰無子等證:大懷熟地八兩,山藥(炒)四兩,山茱萸(微炒)三兩,枸杞(微炒)四兩,鹿角膠(炒珠)四兩,菟絲子
  • 【每日一味藥】牛蒡子
    【每日一味藥】牛蒡子【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肺、胃經。【功效】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主治】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用法用量】6~12g。【使用注意】本品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
  • 【每日一味藥】沒藥
    【每日一味藥】沒藥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平。 【配伍】 1、治各種瘀血阻滯之痛症,如跌打損傷,症見傷處疼痛,傷筋動骨或麻木酸脹,或內傷瘀血,心腹疼痛,肢臂疼痛等症:沒藥、乳香、丹參、當歸各五錢
  • 中醫故事——《寒水石》1 (皮膚熱熾如火燒)
    《寒水石》01 (皮膚熱熾如火燒)痰生百病食生災,再加外感病易來。 然後那邊小指月已經開好了三石散,原來這三石散,就是由寒水石、石膏、滑石三味藥,配上點甘草打成粉,製成散劑。專門治療身體熱盛如酷暑,靠這石類藥,質重,善於清熱瀉火,令天氣降而為雨,把整個肺部氣機肅降下來,這樣肺氣肅降,則諸經之氣莫不服從而順行。肺為水是上源,肺氣肅降,下面五臟六腑,莫不得到水津灌溉。
  • 【每日一味藥】乳香
    【每日一味藥】乳香 【性味歸經】辛、苦,溫。乳香當時是一味中藥,具有活血舒筋、行氣止痛的功效。
  • 中醫:牙齦腫痛多與胃火上炎有關,一味中藥可解!
    在《中華本草》上介紹寒水石具有解肌清熱、除煩止渴的功效。寒水石味道有點甜,食用對肺、胃有好處外用,而外用是,煅研撒或調敷於患處。寒水石,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分布,主產於遼寧、河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所以,各地的稱謂也有所區別,有紅石膏、凝水石、水石、鵲石、方解石等諸多稱謂。寒水石在《本經》裡就已經記載過,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為硫酸鹽類礦物石膏的礦石。對口渴咽幹、胃火頭痛;胃火牙痛、熱毒壅盛、潰不收口等都有良好的作用。寒水石清瀉心胃實火,在古代各種的藥方當中,是經常用到,比如鵲石散可用治傷寒陽明熱盛之癲狂,就是用的寒水石配黃連、甘草。
  • 【每日一味藥】女貞子
    【每日一味藥】女貞子 【性味歸經】甘、苦,涼。【用法用量】6~12g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洩瀉及陽虛者忌服 【配伍】 1、補腰膝,壯筋骨,強陰腎,烏髭發:女貞子(冬至日採:不拘多少,陰乾,蜜酒拌蒸,過一夜,粗袋擦去皮,曬乾為末,瓦瓶收貯,或先熬幹,旱蓮膏旋配用),旱蓮草(夏至日採,不拘多少),搗汁熬膏,和前藥為丸
  • 每日一味藥|蒲公英
    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肝、胃經。功 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溼通淋。性能特點:本品苦寒清洩,甘寒清解,入胃、肝經。既清解熱毒而消癰腫,又利溼與通乳。雖善治各種瘡癰,但以治乳癰最佳,並治火毒咽痛、目赤及溼熱黃疽、淋痛。主治病證①乳癰,癰腫瘡毒,各種內癰。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毒蛇咬傷。
  • 【每日一味藥】薏苡
    【每日一味藥】薏苡【別名】解蠡、起英、贛米、感米、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兒。【來源】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乾燥成熟種仁。【性味】甘、淡,涼。【歸經】歸脾、胃、肺經。【功效】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主治】主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洩瀉,溼痺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
  • 【每日一味藥】首烏藤
    【每日一味藥】首烏藤 【性味歸經】甘,平。他遵照老友吩咐,把挖回的塊根研為細末,每日空腹服用,黃酒為引送服一錢。當他服過七天之後,就覺得身體比以前硬朗多了,於是他又增加到每日二錢繼續服用。服過一年多以後,何老翁的身體強健猶如少年一般,蒼白的鬚髮也逐步變得烏黑髮亮。真乃是「歸途偶得夜交藤,服後白髮變黑顏」。
  • 【每日一味藥】仙鶴草
    【每日一味藥】仙鶴草 【性味歸經】苦,澀,平。
  • 【每日一味藥】火麻仁
    【每日一味藥】火麻仁 【性味歸經】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潤腸通便 【主治】用於血虛津虧,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10~15g
  • 【每日一味藥】化橘紅
    【每日一味藥】化橘紅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 【功效】理氣寬中,燥溼化痰 【主治】用於咳嗽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用法用量】3~6g。
  • 每日學一味中藥:合歡皮
    (《續本事方》)止咳平喘藥每日學一味中藥:千日紅每日學一味中藥:昆布每日學一味中藥:滿山紅每日學一味中藥:胡頹子葉每日學一味中藥:枇杷葉每日學一味中藥:牡荊葉每日學一味中藥:龍脷葉每日學一味中藥活血化瘀藥每日學一味中藥:苦石蓮每日學一味中藥:九龍藤每日學一味中藥:八角楓每日學一味中藥:夏天無每日學一味中藥:峨參每日學一味中藥:桃枝每日學一味中藥:八楞木每日學一味中藥:七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