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歲,在元旦跑了 80 多單,開心地說這個月能掙一萬。這是一個餓了麼外賣員,凌晨也在努力送餐,賺的是辛苦錢。
43 歲,在工作途中不幸離世,死後因為 4 個訂單未完成被罰款,平臺說和他沒有勞動關係,不過願意給予 2000 元人道賠償。這也是一個餓了麼外賣員,一個眾包模式的外賣員。
43 歲外賣員猝死,交的 3 元保險有 1.94 元是平臺服務費
這位外賣員是在凌晨送餐時被保安打死的,「打工人何苦為難打工人」是這則新聞最初的評論。最初,大家的討論點集中在這起糾紛的雙方,譴責保安的所作所為,感嘆一個生命的逝去。
不過隨著去世外賣員妻子的發聲,大家的關注點變為了對平臺的憤怒,因為平臺的工作人員說了一句「實話」。餓了麼工作人員表示,去世的外賣員和平臺沒有任何勞動關係,只能給予 2000 元人道主義賠償。
任何一個自然人都可以註冊使用「蜂鳥眾包」app,在註冊時,平臺都有相關的提示,如果不能接受,可以選擇不再註冊,如果一旦接受,則表示認可平臺的相關約定。
▲ 蜂鳥眾包用戶協議.
眾包模式指的是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願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平臺沒有員工,因為他們不需要和員工直接籤署勞動合同就能通過佣金讓這些外賣員提供服務。
我們常見的出行、外賣行業中很多騎手、司機就都不是平臺的員工,他們賺的只是佣金。所以餓了麼平臺的工作人員說的確實是「實話」,只是這個實話有點讓人無法接受。有網友在餓了麼回應的新聞下面憤怒地問道:「在你們看來,一條人命就只值 2000?」
截至 1 月 8 日 17:00,餓了麼都沒有對外界做出更多的回應。
▲ 圖片來自:China Knowledge
而網友從新聞報導中發現了更多的細節。由於騎手和平臺不存在僱傭關係,因此騎手每天交 3 元購買的商業保險就成為了騎手的唯一保障,騎手的妻子也確實獲得了保險平臺的 3 萬元賠付。
但保險業從業者 @肆大財子 卻覺得不太對勁。他的知識儲備告訴他,一天三元,一年就是一千多元的意外險,猝死保額不應該只有 3W。他試圖在 app 上獲取更多保險的相關信息,發現騎手每天交給保險的 3 元並不是單純的保險費,還包括了服務費。
▲ 平臺很「誠實」,告訴騎手這是服務費
為了知道確切的保險費數額,@肆大財子 從平臺那得到了確切的保單信息,發現這份保險每天只要 1.06 元,剩下的 1.94 元都是平臺徵收的服務費。如果一天收 1.94 元,平臺一年還可以從全年無休的騎手保險費中再賺 708.1 元的服務費。
▲ 保單顯示保費為 1.06 元。圖片來自:知乎 @肆大財子
外賣騎手,這份工作可能沒有真正的「保險」
如果說不存在員工僱傭關係,願意給 2000 元的補償還算是「錢給少了,但是事實」的話,賺員工的保險服務費就讓網友在評論區開始背誦馬克思的《資本論》中的名言。網友憤怒於餓了麼連騎手的保險錢都要賺,還要賺三分之二。
去年 9 月,保險自媒體「無趣的 Dora」就在《外賣騎手「被買」的保險好貴》中指出,騎手 3 元的保險費和最終騎手得到的保障是不相匹配的。這個 43 歲外賣員獲得的 2 萬財產損失就屬於保險中第三者責任的一部分。
▲ 當時作者尚不知道保單真實價格為 1.06 元。圖片來自:無趣的 Dora
但只要打開支付寶,隨意在保險界面進行瀏覽,就能夠發現有更高保障額的保險都要比騎手的保險便宜近 400 元。而餓了麼作為能同時讓百萬人買保險的平臺,其議價能力毋庸置疑,當時作者表示疑惑:
價格多了這麼多,不應該。市面上的商品(保險)尚且能把價格壓下來,餓了麼平臺上的保險是具有員工福利性質的,給自己的員工和兼職員工投保,又不至於賺錢,對吧?
▲ 圖片來自:藍鯨財經
但事實證明,餓了麼給騎手買的保險真的賺錢。如果餓了麼一天能從外包騎手那賺取 1.94 元服務費,騎手工作 300 天就會讓餓了麼賺取 582 元,哪怕只有 100 萬騎手交了這筆錢,餓了麼躺著就能賺取 5.82 億元。餓了麼這種行為在沒有出事的時候可以說是吃騎手的「血汗饅頭」,出了這樣的事完全可以被看作吃「人血饅頭」了。
對於外賣騎手這個群體而言,他們的高危工作缺乏一些強有力的保障,哪怕是騎手和平臺籤訂了勞動合同,保障也沒那麼有力。這不僅是一個平臺的問題。
在備受關注的《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一文中,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專送騎手的保險沒有發揮真正作用的例子。有底薪的專送騎手是由加盟商招聘,相對來說福利保障更穩定。但這位專送騎手每個月交著 106 元保險費,卻因腳踝骨折未達到上崗率被系統刪號。因為被系統刪號,這位專送騎手甚至沒辦法找到自己的保險繳納記錄,也無法找保險公司理賠,在站點群內和平臺溝通時直接被踢出了群。
這還是更為穩定的專送騎手的遭遇。調查報導顯示,大量的騎手在遇到交通事故後,都無法順利獲得理賠。在騎手想要獲得自己的合法權益時,外賣平臺幾乎都可以安靜退場,將糾紛交給騎手和保險公司自行解決,這種自身責任的巧妙轉嫁讓他們不用面對更多的麻煩。
騎手們以為穿上黃藍兩種顏色的服裝就成為了公司的員工。但公司告訴他們,你不是我們的員工,我們不存在僱傭關係。騎手以為交了保險就可以獲得安穩的保證,但公司告訴他們,這裡面有更多錢是服務費,真的出事你需要自己去找保險公司。
對外賣騎手來說,在他們為了謀生穿上平臺服裝去送外賣的那一刻起,他們承擔了更多的風險,而平臺給他們承諾的保險也遠不是一份實打實的保障。
想要正面形象的大公司,可以言出必行嗎?
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我們一度看到了很多餓了麼的騎手保險新聞稿,其中包括老文章《關注騎手安全,餓了麼倡議保險成為配送企業標配》《商家自配送小哥也有保險了!餓了麼配送保險實現全員無死角覆蓋》《25 萬外賣騎手自發加入相互寶,餓了麼承擔首月分攤費》。
在文章中,餓了麼設立了「蜂鳥配送督導員」的崗位,向整個行業發出倡議書,還為加入相互寶的騎手承擔了首月幾元錢的分攤費用,一切只為了給公眾塑造負責健康的社會形象。但那些新聞還沒有提到很多現實問題,比如平臺和騎手沒有僱傭關係,平臺可能倒賺騎手服務費,平臺也可能不會介入騎手保險理賠環節等等。
這個世界不乏反應速度很快的公司。《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一文引起轟動時,餓了麼和美團可以積極回應外界的質疑和指責;98 年員工猝死時,會有外包公司員工衝在第一線為公司開脫解釋;被指旅遊點評網站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時,平臺可以發聲明,指責爆料人歪曲事實,表示將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大公司們的公關反應迅速,言辭誠懇,發出的聲明都符合公關的「黃金 24 小時原則」。但在這些精心推敲的回應、聲明、倡議書背後,又有多少真正做出了對應整改,真正關注員工權益,願意修正服務數據的呢?
最好的公關永遠不是東窗事發後的回應,而是保障騎手安全的能力,讓員工得到足夠的休息時間的制度,一個由用戶自發創作真實內容的平臺。
如果我們能等到餓了麼針對這 3 元保險費的具體說明,我們也希望自己能等到外賣騎手安全保障等措施的具體實施和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