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陽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聯合多科室成功搶救一名年輕患者生命,面對年輕的生命,醫護人員爭分奪秒,通力協作,背負生命之重,最終患者搶救成功,重新迎來生命的美好。讓我們跟隨心血管內科大夫一起來感受這驚心動魄的一幕。
2020.9.8 23:30 微弱的心臟之光
這是一個普通的急診之夜。儘管每天都有風馳電掣的搶救,但這一晚,卻好像有些不一樣。急診內科診室的表,滴答滴答的響著,值班醫生李貴勤剛剛看完所有掛號的病人,正準備站起來伸一伸疲憊的腰。突然,從門口衝進來3位年輕人,其中一位在其他2位的攙扶下痛苦呻吟,汗水淋淋。
「大夫,他胸痛的厲害。」憑藉多年的工作經驗,李貴勤判定這是一個危險病人,「快電話通知心血管內科,這是一個胸痛病人」。
立即進入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心血管內科值班醫生史超接到急診科的緊急電話,一路小跑趕到急診科。急診搶救間內,這位年輕的小夥子無意識的躺在擔架車上,渾身溼冷,面色慘白,心電監護頻頻傳來報警,「室顫、反覆室顫」,醫護團隊當機立斷給予患者氣管插管機械輔助呼吸,給予電除顫,持續每分鐘頻率100次的胸外按壓。一輪又一輪的胸外按壓,汗水溼透了史超和李貴勤醫生的白大褂,他們顧不得擦一擦額頭上的汗水,「醒過來呀!你太年輕了!」雖然語言的力量有限,但小夥子仿佛聽到了大夫一遍一遍的打氣,10分鐘後,心律有了微弱的信號,終於復跳了,心電圖露出了真面目:前壁心肌梗死。
ICU的醫生也趕了過來。經過緊急的病情討論,醫生們達成一致,決定先穩定患者的生命指徵,再決定是否開通血管,隨後小夥子收治到ICU病房。
「大夫,他身體很棒,無不良嗜好,每周打2次籃球,這次是打球時不舒服的,怎麼這麼嚴重啊?」陪同來的兩個年輕人焦急的問著,此刻,卻沒有人顧得上回答他們的問題。
2020.9.9 7:00 保留還是放手一搏?
心血管內科主任王均志一大早就到了ICU查看病人,患者仍無意識,血壓持續靠升壓藥維持。
ICU主任宋蕾面色凝重,「怎麼辦?太年輕了,能開通血管嗎?能有一絲絲希望嗎?」
「可以一試,但需要你的幫助;帶上呼吸機,帶著所有的生命支持去導管室,我們嘗試為他開通血管,這也是最好且唯一救他的希望。」王均志表情嚴肅的說道。
「移動呼吸機,我們剛剛進來,培訓操作都沒問題,就是暫時還沒機會在病人身上用過…不過王主任放心,我這就打電話聯繫廠家,我們一起努力,保證配合完成治療。」宋蕾堅定的表示,一場與死神的爭奪戰剛剛開始。
2020.9.9 9:00勇闖生命禁區
DSA導管室呼吸機已安裝完畢,宋蕾迅速調好呼吸參數,確保了所有輸液管路通暢,血壓維持良好。一切準備就緒,在介入科主任仲捷及護理團隊的協同配合下,王均志和同事站在手術臺上,熟練麻利的局麻,開皮,進導絲,造影。患者前降支自發出處100%閉塞,等同左主幹病變,這是生命的禁區,稍有不慎,將會導致心臟再停,滿盤皆輸。
細心的用指引導管置左主幹開口處,送入指引導絲通過左前降支病變至血管遠端,只見大量的血栓堵滿了血管,快速細緻送血栓抽吸導管抽吸前降支血栓後,球囊擴張病變處,植入支架一枚,成功!患者的心臟慢慢有力的跳動起來,病人的臉有了紅潤。成功了,宋蕾和他的團隊,仲捷和他的護理團隊,工程師及穿著厚重鉛衣已經渾身溼透的王均志和他的團隊終於卸下緊繃的神經,鬆了一口氣,大家眼睛都溼潤了。
為了挽救這位年輕的生命,心血管內科和多科室通力合作,第一次將呼吸機移到導管室,在呼吸機輔助下完成支架植入術,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如果血液動力學不穩定,可以在主動脈球囊反搏的維持下行緊急手術,這個病人不但血液動力不穩定,還沒有呼吸,這就更增添了手術難度,目前帶呼吸機上臺,在國內也不多,這例手術也要求術者技術嫻熟,動作快捷,判斷準確,我也是第一次面臨和處理這樣的病人,風險很大,可以說是醫院的首次嘗試並取得成功,實屬不易。」王均志總結說。
事後,科裡醫生問"王主任,如果不成功,可能會背上罵名,您不害怕嗎?"" 怕,但我想給他一個完整的家,只要有希望,誰讓我是修心的人呢"王均志輕輕說。
面對年紀輕輕的患者,心血管內科介入團隊,面對急危重病號,冒著極高風險去完成手術,他們說,只因他們是修心的人,醫者仁心,救死扶傷,全力以赴,他們不能放棄。
近年來,城陽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在醫院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帶領和指導下,積極創建國家胸痛中心,通過多學科協作方式,統一診療規範,優化診療流程,為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肺動脈栓塞等以急性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快速診療通道,目前月手術量均在80例左右,使區域內胸痛病人整體救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來源:大眾報業·半島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