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初一十五或者寺院裡有法會,佛教信眾最熱衷的事莫過於燒香拜佛了。幾乎燒香成為人人進入寺院必持的「規矩」,不論是信仰佛教的僧人居士,還是到寺院遊玩的遊客,都對此樂此不疲。但大多數人對為什麼要燒香及燒幾炷香並不了解,只是認為多燒必然不會怪,甚至覺得既然到寺院了,如果不給佛菩薩燒幾炷香會對佛菩薩不恭敬,會「得罪」佛菩薩。
更有一些愚痴的信眾,信奉民間傳言,熱衷於燒高香、頭香,搶做功德,等等,這些行為對於正信佛教來說,都不是如理如法的,是不被支持的,對於信眾本身而言沒有利,反而容易走向功利、迷信的極端。我們應當知道,燒香只是佛教裡的一種供養行為,表面上是做給佛菩薩的,其實是為了利益大眾,是一種善巧方便法,而不是以此「賄賂」佛菩薩。
這些年,信眾燒高香、頭香,甚至還有什麼「富貴香」、「平安香」等等的,屢見不鮮。小商小販利用此契機賺取信眾錢財,也迷惑了信眾的心智。有太多的人將燒香視為一種與佛菩薩傳遞訊息的媒介,希望廣做功德,以換取佛菩薩的感應與加持。佛菩薩不會以世俗心區別對待眾生,以急功近利之心求佛,是曲解佛意、自欺欺人。
佛菩薩從來不缺世人的那根香,我們在佛前燒香也不是做給佛菩薩看的。對佛菩薩最好的供養、最深的敬意是我們那顆清淨善良的心,是那顆因覺悟而解脫煩惱的心。與其大把大把燒香,汙染環境,不如點燃內心的智慧與清淨香,如此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如《六祖壇經》中所說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任何事,只要用好真心,便可成就,無需他物。
到寺院是否要燒香,不必盲目跟風,為善之人不用燒香,也離佛菩薩心最近;反之,那些表面上虔誠,背地裡卻作惡之人,再燒多少年香也是愚痴人,也逃脫不了因果報應。當然,如果能夠有此發心想要敬香禮佛,那也是再好不過,只是不要貪多,燒三炷即可,一炷也行。一炷,代表一心清淨,不生雜念邪念,更不以香的走勢判定吉兇。
佛教裡大多數情況下,是燒三炷香,這三炷香是有其深刻含義的,分別敬佛法僧三寶,第一炷香插在中間,默念:皈依佛,覺而不迷。佛福慧兩足尊,是世間最有覺悟之人,燒一炷香敬佛,代表自己向佛學習,秉持正法、覺悟人生。
第二炷香插在右邊,默念:皈依法,正而不邪。佛法是正法,燒這炷香,表明自己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決心以及祈願正法久住、利樂有情的發心。
第三炷香插在左邊,默念:皈依僧,淨而不染。僧人是續佛慧命的使者,擔任著弘法利生的重任,是眾生的導師,他們更是清淨福田僧,代表內心的究竟清淨,是眾生修福修慧的無上福田。這炷香敬僧人,代表自己對僧寶的供養和皈依。
同時,佛前燒三炷香,也代表勤修「戒定慧」三學,即持戒、禪定和般若智慧。同時,佛前燒香,也是燒「戒定真香」,告誡修行者要以戒為師,不斷精進修行。
其實,佛自古以來就是信息的傳遞者,在佛教中,「香」更是被奉為「佛的信使」,燒香就是將佛法的訊息傳遍虛空法界,令十方三界一切眾生都能聞之受益,受到薰陶和利益。就像《爐香贊》裡唱的:爐香乍爇,法界蒙燻,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總而言之,不論我們做何種供養,都不是以數量來取勝的,真正的功德利益不在表面,而在我們自己內心。內心生香,則人生何處不芬芳。「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不必費力去「討好」佛菩薩,用你的善心善念善行去供佛,才能功不唐捐。你的心解脫了,無處不是極樂世界。
希望大家「燒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誠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法喜充滿、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