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初一、十五或者佛菩薩紀念日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寺院裡總是香火鼎盛,前來燒香拜佛的人人滿為患,尤其是在一些規模大、名氣大的寺院,大大小小、高低不等的香支插滿了香爐,甚至火光滿天,實在是失去了禮佛之本意。我們要明白的是,燒香不是與佛菩薩做交易,不要讓你拿來「賄賂」佛菩薩,香支也不是玄幻秘術,能幫你與佛菩薩感應。
大多數人一直以來都會佛教有著嚴重的誤解,認為佛教就是燒燒香拜拜佛的事,多燒香拜佛,佛菩薩就會大發慈悲,實現神通救人。這是妄想,是極其嚴重的功利主義信仰。不論我們在佛前供養什麼,只是我們內心恭敬的一種外在表達,只是佛門裡渡人的一種善巧方便法,供大眾修養功德,但決不是求取神通的捷徑之路。
佛菩薩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無二無分別,不會因為你燒的香高或者貴,而對你有所偏愛、區別對待。其實 佛菩薩代表的是什麼?是因為,我們燒香不是做給佛菩薩看的,不是做樣子,而是對佛法僧三寶的真誠皈依,是點燃智慧,點燃心靈之香。佛前燒香,不要迷信什麼燒高香頭香,那都是愚痴。
到寺院拜佛,不是必須要燒香,燒或不燒,隨緣,亦或發心。但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念和德行。品性純良的人,縱使不燒香拜佛,也自得善神加持;品性邪惡之人,就是燒再多貴香,佛菩薩也不會歡喜,因果也定不輕饒。「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其實信佛信的不是那一尊尊佛菩薩,而是心有敬畏,不畏人知畏己知,信自己的心。
「敬一片真誠心,燒三支文明香」,若發心供香,不求香支多貴重,簡單的三炷香即可。三炷香表一定的法,代表皈依佛法僧三寶,亦代表勤修戒定慧三學,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插香時,最好用左手,插在中間,代表皈依佛、覺而不迷;插在佛菩薩的左手邊,表示皈依法、正而不邪;插在佛菩薩的右手邊,代表皈依僧、淨而不染。燒因果之香,清淨慈悲,自然功不唐捐。到寺院拜佛,燒好這三炷香,功德無量!
一、「戒」香
「戒」即持戒,眾所周知,佛門裡有諸多戒律,尤其是對出家修行的僧人,更是戒律森嚴。但其實戒律不是束縛,而應是行為依止,它告訴我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從而避免掉入惡果的漩渦 幫助眾生解脫苦海、免受其苦、離苦得樂。佛門裡對於皈依佛門的信眾設有五大戒律,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覺得不應該只是佛弟子,一切大眾都應遵循。
世人皆想斷苦得樂,一味向外渴求福報,卻不知從自身反省,斷除惡習、改過遷善,自己的「因」不改,自己都不願回頭 誰又能渡得了你呢?「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你不造惡因,不種惡業,哪裡又來的惡果呢?所以,修福很簡單,持戒斷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法為依、以戒為師。
二、「定」香
「定」即禪定,尤以禪宗最為明顯。坐禪入定是佛教僧人的日常功課,許多皈依的信眾也喜歡照著做。願意修行是好事,但是記住一定不要裝樣子,感動自己。禪定不是那麼輕鬆如意,不是簡單地端坐在那兒不動就完事了。禪定關鍵在於修自己的念頭,很多人,雖然坐在那裡紋絲不動,但是心中的念頭卻早已飛躍十萬八千裡,這就不行,心中妄想太多,是非常失敗的。
人之所以感受諸苦,就是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念頭,心中掛礙太多。而禪定就是要修自己的妄念,觀照起心動念,如如不動。心不妄動,即是生路。念佛修行亦是如此,不要口念彌陀心散亂,唯有攝心、一門深入 才能進入境界,修得真功夫,真正令自己受益。
三、「慧」香
最後,要燒智慧之香,人沒有智慧,主要表現在不信因果、迷信顛倒。沒有智慧,會過得很苦,沒有福報。尤其體現在一些業障深重的人身上,障深慧淺,離善知識很遠,無緣聽經聞法,在六道苦海輪迴,命苦福薄,難以解脫。所以,佛教勸人要多積德行善,為自己修來大福報,遇見佛法,深入經藏,不斷精進法身慧命、智慧如海,覺悟人生、明心見性,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福德。
對佛菩薩最深的恭敬,不是你做了多少表面功德,而是你的心有多慈悲、多清淨。感恩您的閱讀與分享,祝您吉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