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廣大,普度眾生。當我們身處寺院,除了感受那份難得的寧靜,到佛前虔誠禮拜,焚三炷清香,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實,寺院中每天禮佛、祈福的人都絡繹不絕,這其中大多數,都是內心虔誠的善男信女。有心的人會發現,每當初一、十五,特別是佛菩薩誕辰,寺院有法會時,到廟中進香的人就更多。
然而,因為初入佛門,暫時對佛理不明,再加上一些商販的有意引導,我們也經常見到大批信眾,手拿高香、大香爭先恐後地去寺裡「燒頭香」。可是,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心念迷失的表現,諸佛慈悲,即便我們不進香,佛也平等加持眾生,怎會貪戀世人的供養呢?再者,高香、大香,實際都是內心貪慾和好勝心的變現,它們的背後是「我執」在作怪。
當我們修行一段時間,隨著對佛理的學習,漸漸就會明白,禮佛燒香,也就是「香供養」,它是我們凡夫與諸佛菩薩溝通的一種方式。另外,燒香還是集資淨障的一種方式,本身並不在於燒香的多少、大小,禮佛時燒三炷香足矣。為何這樣講呢?
首先,佛法是心法。「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六祖慧能大師的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佛法,一切由心造。燒香禮佛,不管是出於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還是為了求平安、事業,都是經由外在的形式,表達內心的想法。
其實,禮佛時貴在有一片赤誠之心,「心香」供養強過世間一切的香。因為,三支清香分別表法了「戒定慧」三無漏學,精進持戒,得定開慧,便是學佛者從入門到悟道都要走的路。三支香也表法了清淨身、口、意,剷除貪、嗔、痴三毒,進而轉換為慈悲、喜舍、般若三功德。
其次,佛法是因果法。佛法三藏十二分教,歸結起來無非「因果」兩字。只有戒除掉過往的陋習、惡念,心才能向善而行。禮佛的目的,不是單純在佛前磕頭,求佛「保佑」自己。禮佛更要學佛,深信因果,依教奉行,佛法終其究竟,不昧因果。
譬如,佛陀告誡眾生,人應惜福,要常懷一顆慈悲感恩之心。一個真正懂得惜福的人,不會花大量錢財去買香,到大殿前求這求那,與佛菩薩「做生意」。他們會把這些錢財節約下來,布施、放生,諸佛無心,唯以眾生為心,諸佛不會因高香、大香而歡喜,反而會因眾生的慈悲喜舍之心而歡喜。所以,三支清香,也是深信因果,知福惜福的表現。
最後,佛教是佛陀的教化。佛前禮拜,虔誠焚香,我們應當有這樣的知見,即佛法是佛陀應機宣化,教導眾生棄惡向善的方便法。假如我們整日想著斂財斂色、損人利己,即便焚再高再大的香,又怎能成就圓滿的智慧、福德呢?
相反,當我們心懷對覺悟者的崇敬,在生活中向覺悟者學習,斷惡修善,做了錯事懂得反省、懺悔,即便焚三支清香,也是功德無量的事情。因為,這才是殊勝無比的「法供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為第一。
佛前燒香禮拜,無外乎是通過這個外在的形式,達到攝受心念的作用。換言之,它也是我們學佛修行的方便法,如果熱衷於燒高香、大香,反而助長貪念和勝負心,如此則非佛法的本懷。一片誠心,三炷清香,如此便好。願大眾六時吉祥,福慧雙增。感恩閱讀分享,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