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反手長膠打法在業餘圈中並不鮮見,此文是經過我深入思考及經驗之談,或許能為初學者指點迷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所知有限,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長膠練球,首要考慮的是找到合適的陪練者,這應該是每個打長膠的朋友都急需解決的問題。
我們追尋的打法比較特別,對陪練者的技術和耐心就很有要求,胡打亂練也只能是出出汗而已。
建議您找一位能夠穩定拉起高吊弧圈的朋友,這對您的球技提高會有很大好處。當然,有時這可遇不可求,也全看個人緣分,如果實在沒有合適的,稍微花些錢找個不錯的教練,學上幾堂課也會很有收穫,畢竟咱們喜愛,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完善自我本就是很美妙的事。
打長膠總的指導思想是什麼呢?
長膠打法:防守是基礎,控制是靈魂,進攻是出路。
這三個要點想必很好理解,長膠是防弧圈球見長的,若沒有防守的基本功,打長膠的意義何在呢?防不住別人的幾板拉,還倒不如用反膠,這是打長膠第1步要做的。
而長膠的魅力就在於變化和控制,忽長忽短,忽快忽慢,旋轉莫測,節奏變化。控制貫穿始終,說白了,長膠都是靠控制贏球的,這是長膠的靈魂所在。
當建立了一些手感,有了一定實力,遇到了一些會打長膠的人,常常會陷於苦不堪言,欲哭無淚的境地,如果你不是削球選手,此時要做的就是進攻,不會進攻的長膠就像是案板上的魚,不妨先從撇、拱下旋開始,再進一步彈下旋彈不轉,最後攻克撥打上旋這個長膠最難掌握的技術。
恭喜你,你已經不再是那個只會磕擋防守,任人宰割的新手小白。
記住上面這三句話,便不會陷於迷茫中練習長膠了。
而對於橫板長膠來說,最終突破點在哪裡?
答案是——正手的能力。
業餘橫板反手長膠打法,若正手不過硬的話,是永遠都達不到高水平的。試想,如果對方把所有球都給到你的正手位,當正手能力不夠時,難道你還能全都用反手接嗎?此時反手位的空檔又如何解決呢?那真就成了「橫拍直打」,生生用一面膠皮,疲於奔命的應付對手的兩面調動。
練到一定程度,想要突破和提升,必須加強正手,苦練正手,尤其是起下旋和上旋相持。很多業餘或專業的高手都是靠反手長膠製造機會,拿另一面的膠皮解決問題的,這將是一個可行的參照。
即便是專業運動員也是同理,專業是業餘的風向標,我們不妨這樣對照一下——
進攻打法以鄧亞萍為例,防守打法以朱世赫為例,之所以其他同類打法球員都難以達到他們的高度,除了天賦和時運,單從客觀技術的角度講,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正手的實力。
橫板反手長膠進攻式打法的另外幾個代表人物,福原愛,何卓佳,反手長膠面能力都相當出色,福原愛的兇狠快速,何卓佳的連續穩定,可以說不亞於鄧亞萍,而沒能達到頂尖,最直接的原因在於正手,他們都沒有鄧亞萍那般強悍的正手能力。
順帶提一下生膠打法的伊藤美誠,其一次次的閉關,一批批的男陪練,一回回的站到決賽場上,一場場的掀翻國乒隊員。
細心的觀者會發現,這無一不和她發球的變化,但更主要是正手能力的逐步提高有關,她的正手位防守和周旋能力已經今非昔比,還有那板兒爆拍,試問誰站在對面能不慌?
試想,如果她僅僅是因為反手彈擊能力出色,她也不會對我們國乒構成如此大的威脅。如果這個小丫頭能再進一步增強正手實力的話,就真要成為大麻煩了。其實道理都一樣,無論是生膠還是長膠,顆粒打法的問題都是相似的。
朱世赫,是長膠防守削球的打法,而他之所以能夠拿到世錦賽亞軍,巔峰期多次擊敗各國頂尖高手,給人印象最深之處並不僅僅是反手削球多麼飄逸穩健弧線低長,而是他正手反拉反攻能力極為出色,和攻球選手對拉經常是上風,反觀曾經或當今乒壇的削球手中,還有誰能夠擁有如此出類拔萃的正手?
總結:當你遇到了瓶頸,難以突破和提升時,別再埋頭苦練反手長膠技術了,其實你更需要打磨和提高的是你的正手,以及正反手如何銜接的問題,樹立了這樣的觀念,你也就有了方向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