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新年納餘慶,嘉節啟新芳

2021-02-16 新徽商大講堂

     古詩詞裡的春節習俗非常豐富。

    「糖瓜祭灶新年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嬤嬤要件新棉襖,新媳婦光看不敢要」。這是故鄉微山湖邊過年時的一首民謠,其中透出男女老少喜氣洋洋過大年的濃濃氣息。其實,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日,並非只指夏曆的正月初一這一天,習慣上從臘月初八開始,包括祭灶、除夕、大年初一、人日,以及元宵節的吃元宵、鬧花燈等。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既是詩詞中的物象,又是意象,牽動著文人騷客們的創作靈感,留下了無數既富生活氣息,又如醇酒醉人的名篇佳制。

  雲車風馬少留連 家有杯盤豐典祀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北齊魏收《蠟節詩》),在數九寒冬,人們於臘日虔誠地舉行臘祭。晉人裴秀的《大蜡詩》,就詳細地展示出於「歲事吿成,八蜡報勤」之時,向百神報告「年豐物阜」,感謝百神保佑「方隅清謐,嘉祚日延」的場景。唐朝則於農曆十二月寅日蜡祭百神,卯日祭祀土神,辰日臘祭列祖列宗。皇帝每每在皇宮內苑召見近臣,賜給他們「黃金合裡盛紅雪,重結香羅四出花」(王建《宮詞》)的臘祭供品。詩人杜甫就曾因臘日得皇帝「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的賞賜而欣喜萬分。宋代,「家家相傳侑僧粥,慄桃棗柿雜甘香」(宋王洋《臘八日書齋早起南鄰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盡之》)的佛家臘八節,取代了臘日祭祀。南宋範成大又說臘八粥主要是祈求「物無疵癘年穀熟」,並迫使「疫鬼聞香走無處」(《口數粥行》)。清朝臘八節最著名的是在雍和宮舉行的臘八盛典,熬粥用的大銅鍋就重達八噸。

  漢代臘祭時還有送灶神歸界、接祖先回家的風俗。至唐宋時便出現「匣中取鏡辭灶王,羅衣掩盡明月光」(唐李廓《鏡聽詞》)的祭祀「灶王爺」的風俗。民間已用豬頭祀灶,南宋範成大的《祭灶詞》,就以詼諧的筆調勾畫了一幅饒有趣味的祭灶圖:「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少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首爛熟雙魚鮮,豆砂甘松粉餅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並透露出當時的女性已不被允許參與祭灶活動的現象,後代逐漸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風習。祭灶時尤重「果食花餳祭灶神」(宋舒嶽祥《再和前韻答達善季辯》),「盤中有飴凝作脂,願神口舌甘如飴」(明陳薦夫《祭灶行》),這不僅能黏住灶神的嘴,更甜了灶神的心。當然,古代的民間「西家新釀熟,祀灶請比鄰」(宋劉應時《幽居》),還有融合鄰裡感情的重要功能。

  勸君今夕不須眠 大家沉醉對芳筵

  新舊交接點的除夕,「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東京夢華錄》)。從現有文獻看,南朝梁徐君倩的《共內人夜坐守歲》,最早將除夕守歲節俗寫入詩裡。詩人的境遇不同,詩中守歲的場景和心境也有異:有唐杜審言「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守歲侍宴應制》)的燈紅酒綠,也有宋蘇軾「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守歲》)的嬉戲熱鬧;有元袁凱「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一杯椒葉酒,未敵淚千行」(《客中除夕》)的清冷孤寂,也有清李慈銘一家人「翠柏紅梅圍小坐,歲筵未是全貧。蠟鵝花下燭如銀。釵符金勝,又見一家春」(《臨江仙·癸未除夕作》)的脈脈溫情。有清袁枚「傷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親膝下過。今日慈親成永訣,又逢除夕恨如何」(《傷心》),對母親的祭奠之作,也有清尤侗「笑勸屠蘇稱合歡」「願妾紅顏勝舊年」,「更有一椿郎讖取,團圓。預乞明朝拜節錢」(《南鄉子·閨中除夕》),祈禱夫妻永結同心、長久團圓的美好情思。「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唐李世民《除夜》),守歲是對美好生活的守望。明代于謙的「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除夜太原寒甚》),猶如寫給自己的新春寄語。唐朝除夕,還有一種驅除瘟疫的「儺」或「大儺」儀式,如王建《宮詞》中所言:「金吾除夜進儺名,畫褲朱衣四隊行。院院燒燈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爆竹聲中歲又除,頓回和氣滿寰區」(宋趙師俠《鷓鴣天·丁巳除夕》),除夕是孕育希望的夜晚,「勸君今夕不須眠。且滿滿,泛觥船。大家沉醉對芳筵。願新年、勝舊年」(宋楊無咎《雙雁兒·除夕》)。

  五更歡笑拜新年 不求見面惟通謁

  漢代以後,每逢元旦,朝廷都要舉行盛大的朝賀禮儀。三國曹植的「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衣裳鮮潔,黼黻玄黃」(《元會詩》),寫出了元旦朝賀的莊嚴肅穆,唐代詩人更創作了眾多的元旦朝會應制詩,如唐盧綸的「濟濟延多士,躚躚舞百蠻」(《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北宋以元正「為大節日,七日假」(宋王楙《野客叢書》)。元旦這天,皇宮裡要舉行大規模的「排正仗」朝會。南宋史浩《瑞鶴仙·元日朝回》描寫了元旦宮廷的熱鬧場面,顯示出皇室慶典的莊重、華貴與豪奢。清朱彝尊的「新年恩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鈞天曲,風飄次第聽」(《元日賜宴太和門》),詩中毫無盛恩之下的誠惶誠恐,倒滿是受封賞後飄飄然的心情。南宋陸遊的「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除夜雪》),清孔尚任的「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甲午元旦》),等等,都如一幅「樂歲圖」,洋溢著清新濃鬱的生活氣息。宋、金、元時期又有元日節慶裡兒童騎竹馬的遊戲。如宋蘇軾《元日過丹陽明日立春寄魯元翰》詩:「竹馬異時寧信老,土牛明日莫辭春。」南宋姜夔《鷓鴣天·丁巳元日》中「嬌兒學作人間字,鬱壘神荼寫未真」的天真可愛,形象地反映出民間在元日的早上,各家各戶都要「新桃換舊符」的風俗。正月初一,拜年也是重要的活動,人們在迎新之際,往往投送名片拜年。有時主人自己不到場,只派僕人攜拜帖四處去投,稱為「飛帖」。於是許多人家門前往往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以承放「飛帖」之用。明朝民間就已經出現類似現代明信片的賀年卡。如文徵明的《拜年》詩就說:「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小兒著鞭鞭土牛 學翁打春先打頭

  「巧勝金花真樂事,堆盤細菜亦宜人。自慚白髮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宋晁衝之《立春》)。春節期間恰逢立春,古代民間在過立春節時,有迎春神、打春牛、送春盤、立春幡等活動。自先秦時期,天子於立春時節便「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禮記·月令》)。唐溫庭筠的《漢皇迎春詞》,就描寫了漢代天子立春日東郊迎春的奢靡景象。唐張九齡的「東郊齋祭所,應見五神來」(《立春日晨起對積雪》),南宋朱淑真的「生菜乍挑宜卷餅,羅幡旋剪稱聯釵」(《立春古律》),都描寫了人們喜迎春神的場面。立春日食生菜,至晚是東漢時的節俗,唐杜甫有「春日春盤細生菜」「菜傳縴手送青絲」(《立春》),白居易有「二日立春人七日,盤蔬餅餌逐時新」(《六年立春日人日作》)。春盤在唐代大為流行,杜甫、白居易、沈佺期、王昌齡等詩人都曾將春盤入詩,唐歐陽詹《春盤賦》裡還描述了佳人「一本一枝」「片花片蕊」在盤上插花裝飾的過程。於是「青絲菜甲,銀泥餅餌,隨分杯盤」(南宋範成大《朝中措》),就成為宋代立春節日餐桌上的主角。宋代迎春祭禮中還有「立青幡」,女子巧手下的彩色絲絹、紙張,變幻出禽鳥、燕子、蟲蝶、花卉、金錢等各樣形狀,稱為「春幡」「春勝」。宋蘇軾「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減字木蘭花·立春》),描寫了人們喜迎春神的熱鬧場面。周人立春「出土牛以送寒氣」的習俗到了兩漢,逐漸演變為鞭春牛以勸農耕、祈禱豐兆。宋代以後,立春鞭春牛成為官方和民間的重要民俗儀式。楊萬裡「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黃牛黃蹄白雙角,牧童綠蓑笠青蒻。今年土脈應雨膏,去年不似今年樂。兒聞年登喜不飢,牛聞年登愁不肥。麥穗即看雲作帚,稻米亦復珠盈鬥。大田耕盡卻耕山,黃牛從此何時閒」(《觀小兒戲打春牛》),生動地記述了立春日,兒童模仿大人打春牛的遊戲場景。

  明月春風三五夜 香車寶輦隘通衢

  「明月春風三五夜」,即農曆正月十五,又別稱「上元」「元夕」「元宵」「燈節」,將春節的熱鬧喧闐氛圍推向高潮。唐蘇味道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上元》),就描述了京城長安元宵夜人山人海的熱鬧景象。元宵佳節,皇帝每每「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孫逖《正月十五日夜應制》),命詩作賦,歌功頌德。北宋宣和年間的一個元宵之夜,徽宗皇帝大宴群臣,賦詞唱和:「寰宇清夷,元宵遊豫,為開臨御端門。暖風搖曳,香氣靄輕氛。十萬鉤陳燦錦,鈞臺外、羅綺繽紛。歡聲裡,燭龍銜耀,黼藻太平春。」(《滿庭芳》[寰宇清夷])以誇張富麗文辭,描繪了宮廷內外元宵節日的盛況。每逢佳節倍思親,詩人白居易於貞元年間正月十五因疾病羈絆於長安、思念故鄉而作「明月春風三五夜,萬人行樂一人愁」(《長安正月十五日》),抒孤獨憂傷之情狀。至隋朝,元宵月圓之夜,京城與地方州府開始興起張燈習俗,薛道衡即有「萬方皆集會,百戲盡來前」「竟夕魚負燈,徹夜龍銜燭」(《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詩》)的描寫。元宵節裡,唐帝京長安「千門開鎖」,「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李商隱《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郭利貞《上元》),「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張祜《正月十五夜燈》),描寫的都是元宵狂歡之夜。宋代元宵狂歡更是盛況空前,柳永的「龍鳳燭、交光星漢。對咫尺鰲山開羽扇」(《傾杯樂》),曾鞏的「金鞍馳騁屬兒曹,夜半喧闐意氣豪。明月滿街流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上元》),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青玉案·元夕》),王同祖的「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燈火夜通晨」(《京城元夕》)等,歌詠的都是元夕盛況。

  宋代元宵夜觀燈賞月,「繡閣人人……手拈玉梅低說:相逢常是、上元時節」(晁衝之《傳言玉女》),「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更成為青年男女幽會定情的天賜良機。詩人朱淑真「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長任月朦朧。賞燈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元夜》),更把同戀人幽會的情景,寫得有聲有色。

  通宵爆竹一聲聲 銀花喧夜聽椒頌

  唐朝以前,人們於春節期間火燒竹節使之爆裂炸響,用以「避山臊惡鬼」。唐以後,為使爆竹發出的聲響更大,人們開始在竹筒中填上火藥,稱為「爆竿」,唐人來鵠即有「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早春》)的說法。自宋代始,人們卷火藥於紙中點燃,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見之「炮仗」(亦作「炮張」)。南宋詩人範成大《爆竹行》:「歲朝爆竹傳自昔,吳儂政用前五日。食殘豆粥掃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迭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屏除藥物添酒杯,盡日嬉遊夜濃睡。」翔實生動地描述了農家燃放爆竹的情景。人們在「生盆火烈轟鳴竹」中,「迎春送殘臘……守歲筵開聽頌椒」(範成大《除夜》)。清代春節期間煙花爆竹盛況空前,清廷每年都會在北京的中南海舉行一次盛大而隆重的冰上賽武煙火會。謝文翹《教門新年詞》有云:「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宋代以後,爆竹還承載著驅除邪魔的美好心願,正如史浩《感皇恩·除夜》所言:「結柳送窮文,驅儺嚇鬼。爆火燻天漫兒戲……臘月三十日,如何避?且與做些,神仙活計。」明人文徵明也雲「餘窮不用焚車送,殘病都從爆竹休」(《乙卯除夕》)。

  煙花爆竹為節日增添了熱鬧喜慶的氣氛,成為辭舊迎新、恭賀新春的重要文化符號。正如王安石在《元日》詩中所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爆竹是狂歡的聲音,是新年的味道。

  (作者陳虎系中華書局編審,陳樹千系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天下第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賞析
    今日賞聯: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轉載】新年納餘慶 嘉節啟新芳——古詩詞裡的春節習俗
    搖元宵放花炮 本版圖片均選自北京出版社出版之何大齊繪著《北京的春節》「糖瓜祭灶新年到,閨女要花兒要炮。其實,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日,並非只指夏曆的正月初一這一天,習慣上從臘月初八開始,包括祭灶、除夕、大年初一、人日,以及元宵節的吃元宵、鬧花燈等。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既是詩詞中的物象,又是意象,牽動著文人騷客們的創作靈感,留下了無數既富生活氣息,又如醇酒醉人的名篇佳制。
  • 【文摘精選】新年納餘慶 嘉節啟新芳—古詩詞裡的春節習俗
    寫春聯貼門神搖元宵放花炮 本版圖片均選自北京出版社出版之何大齊繪著《北京的春節》「糖瓜祭灶新年到
  • 新年納餘慶,後蜀皇帝寫下最早春聯
    在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之際,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不少家庭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宋代詩人王安石《元日》中的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成為描寫春聯的最佳寫照之一,被後人廣泛傳誦。那麼,人們熟悉的春聯背後有什麼故事和文化含義?最近記者請教相關民俗學家、查證相關史料,為你揭秘春聯的四川之緣和今世前身。
  • 從春聯習俗的發展,談春節的文化意義
    前言春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們一年中最喜慶的日子,而貼春聯的習俗,又是春節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春節的發展滋生了春聯習俗的產生,而春聯習俗的發展又進一步豐富了春節文化。今天,我們借著「春聯」這個話題,聊一聊我們每年都在過的春節,具有哪些有意思的文化意義。【新年快樂】1、春節是怎麼來的提到「年」這個概念,要追溯到商周時期。
  • 習俗裡的年:喧然名都會 新桃換舊符
    四川日報記者李向雨攝臨近春節,成都市金堂縣金龍鎮鴻發燈籠廠的大紅燈籠供不應求。圖為廠區內擺放晾曬的大紅燈籠。四川日報記者何海洋攝習俗裡的年,是春聯上穿越千年時空的古語,是綿竹年畫裡跳出的萌新小精靈,是新春花會流連的芳香清甜,是中國人埋藏在日常生活裡的美好哲理。
  •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紮根於春節的圖形符號,是怎樣的藝術?
    春節對於中國人而言,是一個極具中國味道的日子,它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宏大的節日,凝結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生活感受和情感語言。古人常說:「百節年為首」,所以人們為了新年的第一個節日,做了許多充足的準備,比如在古代民俗的相關文獻中,就記載過許多春節的民俗風情。
  • [兩岸春節]臺灣人的春節習俗
    像前屋貼春聯臺灣比較常見的有:春滿門天賜平安福(上聯)舉室人迎富貴春(下聯);新年納餘慶(上聯)嘉節號長春(下聯);滿門天賜平安福(上聯)舉室人迎富貴春(下聯);福祿壽三星共照(上聯)天地人一氣同春(下聯)……像這類春聯,一般都是普通家庭常見的,而且春節年年過,但是這些春聯卻被兩岸中國人用了數百上千年。
  • 2020鼠年春節對聯大全集錦(二)帶橫批
    今天小編又收集了一些更全面的鼠年春節對聯,歡迎參考借鑑。據了解,鼠年對聯是中國經典文學形式對聯中的一部分,以十二生肖中的鼠,為切入點而創作的春聯,適合於每十二年一輪的鼠年春節張貼。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
  • 過春節的國家有哪些?春節習俗及受歡迎春節禮品
    韓國人過春節:要吃米糕片湯 韓國春節最受歡迎商品:白色信封(裝壓歲錢)、禮品包裝盒 韓國春節習俗:祖先祭拜、歲拜、德談、「擲木四」和跳板,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節料理是「米糕片湯」。 中國人的春節也是韓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 春節貼春聯的由來
    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
  • 「元旦」趣談:春節、新年日期如何確定?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而「春節」、「新年」以及「元旦」等名稱和日期的確定,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演變過程。  古代「元旦」二字有啥含義?  說起元旦,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解釋,可以理解為「首日」。
  • 值得收藏的《春節習俗完整版》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 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山西 山西省的民歌、戲曲、舞蹈很多,山西人民在慶祝新年時,載歌載舞好不熱鬧!春節期間蒸年棗花饃,留著自家吃或者正月拜年走親戚時的主要饋贈禮物。
  • 2020年春節慶新年習俗,紅包準備好了嗎?
    1、大數據分析搶紅包成為新年俗 如今過年,少啥都不能少了搶紅包這個環節!微信群,支付寶集福字,快手視頻紅包等,科技企業賦能下,每年春節的紅包數量達到歷史頂峰。2、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節除舊布新習俗之一;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清掃庭舍、張燈結彩!3、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
  • 「元旦」趣談:春節、新年等名稱和日期如何確定?
    原標題:「元旦」趣談:春節、新年日期如何確定?(記者 上官雲)今天是1月1日,很多國家都稱呼這一天為元旦。它代表新一年的開始,在人們心目中是個歡快的節日。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
  • 春節習俗及禁忌大全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那麼春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春節又不可以做什麼?現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春節習俗1、倒貼福倒貼福,中國傳統年俗。2、祭祀一般農村會在春節去祭祀,城市的應該很少會有祭祀的了,不過呢還是有人會在春節的晚上去燒紙,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哦!每年都有因為燒紙而發生火災的事情發生,儘量不要選擇荒山有草的地方。
  • 藏曆新年的由來和習俗
    今天是農曆臘月十四,還有不到半月就是春節。俗語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不管是從心態還是從時間而言,我們都已經進入了春節檔。而如果您有藏地的親朋好友,可能已經知曉,今年的藏曆新年,由於閏月的關係,要比我們的春節晚一個月。
  • 漢族的春節習俗都有哪些?
    南方地區在福建,春節期間都有祈福祭祀的習俗。新年迎神也是福州鄉村會在正月你舉行的意習俗。而老福州人「做年」, 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農曆十二月初一「筅堂」開始,到「二月二」龍抬頭(頭牙),這兩個多月都在「年」的概念裡,即「年暝兜」;其三,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都算過年,歷時45天;其四,農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節。
  • 春節習俗 | 「穿新衣」
    春節習俗 | 年前習俗之「穿新衣」春節習俗是中國人在春節期間的習慣風俗,中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常見的春節習俗有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等,在春節期間,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習俗。今天是正月初五,我們就聊聊「穿新衣」。「年」的傳說你還記得多少?過年點鞭炮、穿新衣的由來你知道嗎穿新衣,傳統民俗文化。初一日,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送舊迎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