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貼春聯的由來

2021-03-01 山東省煙臺護士學校

春聯典故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裡,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神話傳說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裡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須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茶、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餵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茶、鬱壘。於是漢族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許多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 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何都會望而生畏。在漢族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所以,中國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唐朝以前,有無門神尚不得確知,如果有,大概就該是神茶、鬱壘。這兩位神人貌相十分怪異兇狠一一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雖然相貌猙獰,但是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不僅是他們的責任,而且是他們的天性。許多人都知道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形相。唐朝以後,除了神荼、鬱壘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

祈福民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貼春聯

        每逢春節,中國民間家家要貼春聯。 春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鬱櫑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餵老虎。後來,民間在春節的時候,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這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時候,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到了宋代,春節貼對聯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了。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用紅紙書寫春聯始於明朝。寫春聯的要求,春聯既是根據中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文體,又是借鑑了中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它與古代的駢體文和詩歌不同,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儘管律詩或駢文中的對仗句,往往就是絕妙的對聯,但只有在它們脫離律詩或駢文而獨立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

相關焦點

  • 春節貼春聯及裝飾畫
    春節之前趕場時大人們都會買春聯回來。農曆一四七趕古坎,那時還有一些上過雞婆學(私塾)的老先生,擺了攤,現場寫對聯。有些能寫行、楷、草、隸、花等多種字體,比現在所謂的書法大師的字好太多了。春聯都是寫在紅紙上的,有橫幅,分上下聯,通常書寫為黑色、金色的字。
  • 為什麼過年要貼春聯?
    這個回答很清奇,還有說『因為每年都這樣,是習俗』『因為迎接新年』『過年都貼春聯,所以貼吧』……一個常見的不能再常見的現象,卻說不清道不明為何求助度娘,說是貼春聯是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看似再正常不過的習俗背後有很多趣事,咱們的春聯也不例外。
  • 「百家號鼠你紅」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對於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你又了解多少呢?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現代年輕人對於春節的傳統習俗關注的越來越少,因此說到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很多90後、00後感到一臉茫然。
  • 春聯習俗的由來,與朱元璋有關,明太祖還親自為騸豬匠寫春聯
    前言春聯,起源於明太祖朱元璋。在明代之前,並沒有貼春聯的習俗。不過,前朝的人每逢春節,也會在門上貼上帶有祈福意味的「桃符」,這便是春聯的前身。在這之後,過春節貼春聯祈福的習俗,便流傳開來。【配圖】2、春聯的現實意義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春聯,一方面是因為古人本就有貼「桃符」的習慣,所以在接受新生事物方面,更能夠認同春聯這種文字版的桃符
  • 一起貼春聯.
    最後發展成了兩句對仗的句子,這就是春聯。多數人認為,春聯最晚始於五代後蜀時期,代表作是後蜀君主孟昶的桃符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貼春聯,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習俗。 春聯的特點是:字數較少,多為5-11言,還常配以4個字的橫批;一般用紅紙書寫,不裱直貼;內容多與迎新辭舊、喜慶吉祥有關。
  • 春聯裡的記憶:那時候 小麥粉做的漿糊貼春聯最牢靠
    導讀:奶奶寫完春聯後,貼春聯的任務就落在了餘晨父母和小餘晨身上了。拿著墨香四溢的春聯紙,貼好春聯也是項細緻活。餘媽媽還用小麥粉自製了漿糊,供大家一起享用。餘爸爸會端來家裡的長條凳,在大門兩邊刷上漿糊。
  • 「春節習俗」除夕,吃年飯貼春聯
    每年臘月三十,家家門上貼紅綾,後來變成貼春聯,另外還要放爆竹、穿新衣服慶祝。年夜飯除夕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間互敬互愛。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 從春聯習俗的發展,談春節的文化意義
    前言春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們一年中最喜慶的日子,而貼春聯的習俗,又是春節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春節的發展滋生了春聯習俗的產生,而春聯習俗的發展又進一步豐富了春節文化。及祀日,進酒降神……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挑選出兩種最具有春節特色的習俗,一定是放爆竹和貼「春聯」。明代之前,「春聯」還叫做桃符,它也不是我們記憶中貼對聯的形式,而更偏向於貼門神。
  • 劉緒清:寫春聯·貼春聯·賞春聯
    寫春聯·貼春聯·賞春聯
  • 「大掃除」「貼春聯」等過年習俗的英文怎麼說?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歲節(年節)。每每臨近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大掃除,那麼大掃除的英文表達你會嗎?At our house, it's time for spring cleaning again. 又到了家庭春季大掃除的時候啦!
  • 春聯最早出現在五代十國,取替《山海經》中的桃符,寓意吉祥美好
    一家當中的親朋好友一年當中都沒有機會聚在一起,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大家才能夠聚在一起,團團圓圓的過一個新年,但是大家都會知道我國過春節是有很多傳統的,尤其是在過春節將要來臨的時候,中國就有這樣一個傳統,就是家家戶戶都會買春聯,精心挑選自己喜歡的對聯,然後在新年的前一天就要就會把自己買的春聯貼在門上面,代表著除舊迎新,大家一起在期盼當中過春年。
  • 過年什麼時候貼春聯?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
  • 春聯是從左往右貼還是從右往左貼?過年貼錯了,容易鬧笑話
    貼春聯是春節必備的民俗形式,到了年三十,家家戶戶都會貼門對,記得小時候,對聯都是親自手寫的,用的也是自家做的漿糊。農村的堂屋、廚房、大門,貼的順序都有講究,甚至豬圈上都要貼上「六畜興旺」,隨著時代發展,手寫春聯基本是很少了,門楣上的四字橫額多被忽略不貼,形式上都簡化了。
  • 今年臘月二十九是絕日,貼春聯要在28貼,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前幾年在我們的印象中,貼春聯都是在春節前一天貼即可(也就是大年三十),但是今年卻不同,村裡的老人說今年的臘月二十九屬於絕日,如果要貼春聯必須要在臘月二十八就貼,那麼為什麼說臘月二十九是絕日呢?真的是絕日嗎?【今年真的是絕日嗎?】
  • 春聯還能白紙頭朝上?村裡只有吳姓人家「敢」這麼貼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貼春聯是中國新年的一項傳統習俗,大紅的紙張和包含各種寓意的文字,組合成最有中國味兒的春節裝飾物。除了豐富的祝福內涵,一些地方在對貼春聯的方式上也有講究。在山東省濰坊市昌邑縣的吳家辛莊村,這裡多數村民的春聯都是將白紙邊朝上張貼。
  • 貼春聯的10大禁忌:福字正貼、倒貼各有講究?貼反了才真找晦氣
    離春節越來越近,年味兒就越來越濃啦。裝扮新年的東西除了大街小巷的紅燈籠、中國結,春聯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過年貼春聯不光是為了遵循傳統,更是為了驅邪敬神,寄託希望。可你知道春聯怎麼貼才對嗎?今天,寶姐就給大家好好講一講這其中的「門道」~正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要貼上一副新春聯,那就得把舊春聯給撕下來。不過,有人偷懶,會在舊春聯上貼新春聯,或者把舊春聯撕一些留一些,這都是不對的!撕舊春聯講究「除舊迎新」,就是說一定要記住清!
  • 今年你家貼春聯了沒?這裡有一大波花式春聯逗笑你......
    離春節假期越近,我心越躁動仔細數了數1、2、3、4、5.
  • 啟功書法集字春聯,濃鬱的文化墨香,貼在家門口有面子
    啟功書法集字春聯,濃鬱的文化墨香,貼在家門口有面子 春節貼春聯,這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習俗。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貼春聯也成了一件很頭疼的事情。放眼望去都是什麼財源滾滾四方平安之類的客套話,反正也沒人看春聯究竟寫的什麼,只要貼在上邊有那個意思就行了。
  • 春聯什麼時候貼?有講究!別犯這些忌諱!
    二十八,貼花花, 大年三十,貼門對兒, 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 各地貼春聯的時間雖有所不同 但貼春聯是有很多講究的, 先來熟知貼春聯的禁忌吧!
  • 一副豬年春聯裡藏18個豬 有人年年貼他寫的創意春聯
    1月24日,西安文藝北路,65歲的春聯達人郭增發和喜歡他春聯的市民一起展示豬年套字春聯。這幅春聯藏著18個豬,共有72個字。郭先生在街頭書寫豬年創意春聯,這樣的小幅春聯要寫20分鐘,能賣30元。照片左側的老先生每年都貼郭先生寫的創意套字春聯,貼上這樣的春聯,春節來的客人都會站在門口讀一遍,老先生覺得特別有意思。郭先生筆下的豬字很形象,有豬嘴、豬鼻、豬尾巴,每個以豬開頭的詞組都是吉祥詞組,每個字又被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漂亮的圖案,看著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