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叫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這一天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
對除夕這個名字的含義,曾有許多人做過考證。按字面意思看,「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形象地說明舊年、新歲的交替。
相傳古時候有個可怕的怪獸名字叫夕,平時隱居深山,但是每到臘月三十那天,他就會跑出來,到附近村子裡吃牲口、吃人。人們想了許多辦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頂用,只好去求灶王爺。
灶王爺深知夕的厲害,自忖不是夕的對手,於是決定借臘月二十三回天宮述職的機會上天庭搬兵。玉帝就派年隨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年是神農的小兒子。灶王爺一看,一個小娃娃怎麼打得過怪獸!年不高興了,你別拿豆包不當乾糧,是騾子是馬咱拉出來溜溜。灶王爺也沒辦法,奉旨只好帶著年回人間。臨走,這年還帶了兩件玩具,一塊紅綢子、一個竹筒。
三十晚上,夕又來搗亂了,年和夕展開了一場大戰,年就拿出紅綢子和竹筒。原來這不是一般的紅綢子和竹筒。年在天上的時候和託塔李天王的兒子哪吒三太子是好朋友,這兩件法寶就是從哪吒那裡借來的,紅綢子是哪吒的混天綾,竹筒是火尖槍變化而成,能夠噴火。年用這兩件法寶把夕趕跑了。
為了防止自己走後,夕再來作惡,年把紅綢子剪成許多小條分給大家帖在大門上。又教百姓們做爆竹,點燃後跟噴火竹筒一模一樣。從此夕被嚇得再也不敢到村子裡來了。為了紀念這件事,百姓們把臘月三十這一天叫除夕,就是把夕除掉了的意思,而把正月初一叫年。漸漸地,民間有了過年的風俗。每年臘月三十,家家門上貼紅綾,後來變成貼春聯,另外還要放爆竹、穿新衣服慶祝。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間互敬互愛。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等大家都吃完年夜飯後,坐在桌旁不許走,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周章龍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