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的小說裡,常常有一個「羊男」,愛抽七星香菸,愛喝威士忌。它是一個先知性的人物,每每在主角感到困惑時出現,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主人公難過的時候,羊男為他送來橙汁和炸麵包圈,麵包圈咔蹦脆,讀到那一刻,忽然口水譁啦譁啦的。
然而還是忍不住會想,送來的,如果是羊腩煲,那就更好了。
羊肉統治中國人的餐桌,已經有一千年歷史了。
《禮記》裡明確規定,君主祭祀時,「牛、羊、豬」是必備,稱之為「大牢」,這是只有國君和貴族們才有資格享用的肉食。「大牢」中,牛因為兼具勞動工具的地位,吃牛肉的機會大大減少。到魏晉之後,人們逐漸減少了家豬的飼養,羊肉開始真正主宰中國人的餐桌。南北朝時期的《洛陽伽藍記》曾寫道「羊者是陸產之最」。唐代《太平廣記》中有關肉類的記述總共105處,其中對羊肉的記載就有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
如果一定要評選羊肉的朝代(當然羊咩咩們不一定高興),那一定是宋朝。宋朝皇帝對於羊肉的熱愛,簡直到達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宋仁宗皇帝會在半夜裡肚子餓的時候「思膳燒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賊物命,以備不時之須。」宋真宗時,御廚每天宰羊350隻,仁宗時每天要宰280隻羊,英宗朝減少到每天40隻,到神宗時代,雖然引進了豬肉消費,但御廚一年消耗「羊肉43萬4463斤4兩」,而豬肉只用掉「4131斤」,還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頭。
明朝之後,羊肉已經遠遠不如過去那麼金貴和流行。萬曆五年,羊肉1斤賣0.013兩紋銀,豬肉的價格則是0.018兩紋銀;到萬曆二十年,豬肉漲到0.02兩,羊肉1斤則需要0.015兩。
△羊肉必須帶皮!!!!不許說我是異端!!!!
我小時不大喜歡吃羊肉,只有在冬季,獨愛一味帶皮羊腩煲。羊肉帶皮吃,似乎只是南方習俗,我家中來了裡下河地區(今蘇中一帶)的親戚,見到羊肉帶皮,都大驚失色。周作人的家鄉紹興也吃帶皮羊肉,據他考證,韓熙載出使中原,中原人便問起了「江南何故不食剝皮羊?」由此可見,在五代時,江南便有帶皮羊肉了。
北京有一個小小的「北平羊湯館」,一年四季都客滿,店外常有豪車停駐。前任公司在那附近,加班食無滋味,便去買一碗羊雜湯配芝麻燒餅,喝一口,立刻覺得攥著一個小火爐。後來搬家,特意再去喝了一碗,最大收穫是,原來這看起來文藝的名字,源於老闆叫張北平。
人說廣州四季如春,可到了嚴冬,寒風吹上臉,照樣是乾冷乾冷的。這時候,你便需要一鍋熱乎乎的煲。廣州人有多愛「煲」,講電話是「煲電話粥」,分手是「掂煲」,而不想分手?則是「箍煲」。
一到冬日,走在廣州的街頭巷尾,空氣裡瀰漫著一股久違的味道,那是高溫下食物與瓦煲相碰時發出的微焦的香氣,靈魂仿佛被勾了去,聽之任之,腦子裡只剩下三個字:「我要吃!」
據說,羊肉煲並不是廣州「煲」家族的傳統特色,羊肉火氣大,處理得不好,容易有羶味,但到了冬天,一切另當別論。我曾被朋友帶去吃一家解放橋附近的支竹羊腩煲。支竹是腐竹的一種,大豆磨漿燒煮後,凝結幹制而成腐竹,腐竹的形狀有很多,扁薄的叫扁竹,條狀的叫支竹。還有棍竹等。
遠遠看到塑料布鋪著的頂棚和排著長隊的人群,內心愈發激動——越是這樣的館子,越能品嘗到最地道的羊腩煲。門口擺放著一個個紅火的炭爐,炭爐耗時耗力,但店家堅持選用,這是因為只有用炭爐和砂煲,才能催生出電磁爐與不鏽鋼鍋組合所無法比擬的味道——這是食物最本源的味道。
△看見炭爐上的砂鍋,心都躁動起來了!
已經不知道在凜冽寒風中等了多久,炭爐上的砂鍋終於開始躁動了,揭蓋起筷,煲中的香氣和煲底的熱氣一起撲面而來蘸上標配的腐乳後,趕緊趁熱吃上一口羊腩,瞬間暖了胃。
湯色淡黃,濃鬱甘香,羊肉鮮香、腐乳醇香、腐竹和豆香混在一起,味道獨特。腐竹吸附湯汁,咬起來有韌勁,羊腩爛而不老,皮嚼勁膠潤,馬蹄粒的味道顯然是廣東特色,這大約是老廣們對於季節溫補的小心思。羊肉選的是海南山羊,因為處理得當,沒有任何羶味,蔥蒜和湯底的調配相得益彰,和臺灣羊肉爐不同,廣州支竹羊腩煲中並沒有放太多的藥材,吃的是羊肉的醇厚。簡陋的鋪子裡,每個人都微笑著面對著這鍋羊腩煲,火紅的炭火映襯在人們的臉上,一口羊肉一口酒,是冬日裡的最佳搭配。
△攝影by陳超。超哥是我認識的把煲拍得最熱情似火的男人。
軒尼詩X.O本身有很突出的香料味道,酒體非常飽滿,架構剛實。搭配一些有力量的味道,會讓酒體更佳。羊肉本身的油脂豐美,再加上湯底會加入一些幹香料,和軒尼詩X.O一起搭配最好不過。
不要以為廣州人民只有羊腩煲。
鑊氣砂煲家族中,還少不了這些,前方口水密集,請注意躲避:
廣東人吃飯,講求「無雞不成宴」,滿大街的雞煲吃了好多種,我最中意的是一家田螺雞煲,同樣是看起來破破的小店鋪,揭開煲蓋,鮮味迎面撲來,簡直「鮮得掉眉毛」。據說還可以加鮑魚添味道,想必會更加惹味。吃雞煲我喜歡配相對小清新的軒尼詩V.S.O.P,友情提示,稍微加一點冰塊,體會一下冰火兩重天的感受。
我小時候有個陰影,是看《封神榜》,紂王用炮烙的酷刑對待忠臣,後來聽說,愛吃的粵地人民讓活鵝奔跑在鐵板上,獲取「炮烙鵝掌」,這個吃法不知真假,反正我沒親眼見到。
雖然不能接受這樣的鵝掌,但鵝掌翼煲是不能錯過的,一鍋的膠原蛋白,不僅僅有鵝掌鵝翅,還有鵝腸、鵝腎、鵝心等下水提供。鵝掌的特殊香味和軒尼詩X.O非常相配,能夠把酒體的味道一層一層全面帶出來,回味悠長。
我花了很久,才知道「啫啫煲」讀的是「juejue」的音。這個上世紀八十年代才興起的菜餚,現今已經成為廣東美食的招牌之一。我喜歡「啫啫煲」,因為聽名字,就可以想像一個美妙的場景——食材放於煲中,經過極高溫度的燒焗,煲中的湯汁不斷快速蒸發,而發出「嗞嗞」聲,真是一道「會唱歌」的美食。啫啫煲的美味,最重要的是「鑊氣」,無論是排骨黃鱔臘腸,上鍋時須得是滾燙的,現在的師傅們愛表揚上桌揭蓋噴火的功夫,其實亦是為了證明一點——我很有「鑊氣」。啫啫煲的食材種類有很多種,去年冬日於粵地,我曾見一位阿叔,從車裡拿出一瓶軒尼詩,篤悠悠倒了一杯,配他面前的生啫田雞,雖然對飲成三人,看阿叔嘴角的微笑,顯然對於一切都很滿意。
冬日裡的這些煲,無論是香氣十足的(幹香料蔥蒜八角),還是油香滿溢的(油脂肉類),都能和軒尼詩X.O形成天造地設的寒冬暖心絕配。北風呼嘯的冬夜裡,和三五好友齊聚路邊大排檔,點一份暖到入心窩的煲,再小酌一口軒尼詩X.O,把酒言歡,這就是確確實實令人難以忘懷的「小確幸」。
文末福利
回復「煲」,即可獲得我的廣州煲仔美食地圖,(俺為了你們,一家家吃將過去的,親測,耗費n包太田胃散)
點擊右下方「原文連結」,前往美食加軒尼詩微信,參加文末的話題討論,即可可以獲得軒尼詩X.O或者V.S.O.P精緻小酒版一份,酒版長下面這樣:
本文由軒尼詩讚助
文中圖片除標註外,由軒尼詩提供
「山河小歲月」的熱門故事庫
常玉 | 老舍 | 傅雷 | 顧正秋 | 唐納 | 亦舒 | 錢鍾書 | 楊絳 | 梁思成 | 梅蘭芳 | 蔣勳
陸小曼 | 張幼儀 | 邵洵美 | 盛佩玉 |胡蘭成 | 張充和 | 周有光 | 張元和 | 周作人 | 魯迅
夏夢 | 許廣平 | 冰心 | 吳宓 | 李鴻章 | 趙丹 | 林徽因爸爸 |陳寅恪 | 吳大羽 | 白薇
不一樣的民國往事
微信號:shxsy2015
歡迎來到 李舒 的山河小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