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遞廢品還能抽獎!抽到了2把傘,5雙襪子,4隻筆。」日前,楊浦區國和一村居民董女士來到兌換點,開心地領走了投遞可回收物獲得的獎品。
董女士是小區裡可回收物智能回收機的忠實用戶。不久前,在第二屆楊浦區減法新生節的線上活動裡,她投遞了家中的10多公斤可回收物,換來了這些獎品。根據活動規則,投遞可回收物不僅能夠積分提現,還可以領到額外的積分紅包,同時積累「活力值」並參與線上抽獎,獎品包括雨傘、襪子、紙巾、玻璃油壺、筆等日常用品。
更讓董女士驚訝的是,這些獎品竟然是由她平時投遞的廢品「變身」來的。
可回收物「大變身」,讓居民直觀感受環保成果
5個塑料瓶經過環保處理後能製作一把傘,廢舊紡織物可以製作成再生棉襪……玻璃、金屬、塑料、紙類、織物類等5種可回收物,經過環保處理工序「千錘百鍊」,搖身一變,就成了嶄新的日用品,重新回到居民身邊。「以前只知道可回收物是有用的,但不太清楚具體能做什麼,現在看到這些再生物品,對回收利用的理解就更直觀了,以後投遞起來也更有動力。」董女士說。
兌換獎品之後,居民還能得到相應的「成就稱謂」線上海報,每種稱謂對應一個可回收物品類。比如塑料類就是「可塑之才」:百變姿態,初心不改;金屬類是「鋼鐵俠」:金剛不壞,廢了再來;紙類是「硬盒人生」:躺平再扔,等我重生。在微信小程序上生成海報之後,不少居民立馬轉發朋友圈,秀出自己的環保小成就。
■Lovere和天堂傘聯名的再生環保傘:5個PET瓶=1把傘
楊浦居民七天內投遞超過1300噸可回收物
記者了解到,此次「減法新生節」線下活動期間,楊浦區分減聯辦還在12個街道共36個小區中開展了垃圾分類互動答題。工作人員耐心地為居民講解了垃圾分類知識和各品類可回收物的知識,進一步引導居民支持參與分類減量。「之前也有居民反饋,不太清楚有些垃圾屬於哪一類、有些物品是否可以投遞,這次正好可以再做一次科普。」這位工作人員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居民更直觀地感受到環保成果,更有參與感和獲得感。」
據介紹,第二屆楊浦區減法新生節由楊浦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主辦,持續12天,分為線上和線下2個部分,持續傳遞分類和減量的理念,引導和鼓勵楊浦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和可回收物投遞。據統計,「減法新生節」活動期間,楊浦區居民在七天內投遞了超過1300噸可回收物,較日常的周平均投遞量增長超過40%,為垃圾減量、資源再生循環貢獻力量。
來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 通訊員 潘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