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品「變身」又回家,楊浦「減法新生節」讓居民直觀感受環保成果

2020-12-21 新聞晨報

「投遞廢品還能抽獎!抽到了2把傘,5雙襪子,4隻筆。」日前,楊浦區國和一村居民董女士來到兌換點,開心地領走了投遞可回收物獲得的獎品。

董女士是小區裡可回收物智能回收機的忠實用戶。不久前,在第二屆楊浦區減法新生節的線上活動裡,她投遞了家中的10多公斤可回收物,換來了這些獎品。根據活動規則,投遞可回收物不僅能夠積分提現,還可以領到額外的積分紅包,同時積累「活力值」並參與線上抽獎,獎品包括雨傘、襪子、紙巾、玻璃油壺、筆等日常用品。

更讓董女士驚訝的是,這些獎品竟然是由她平時投遞的廢品「變身」來的。

可回收物「大變身」,讓居民直觀感受環保成果

5個塑料瓶經過環保處理後能製作一把傘,廢舊紡織物可以製作成再生棉襪……玻璃、金屬、塑料、紙類、織物類等5種可回收物,經過環保處理工序「千錘百鍊」,搖身一變,就成了嶄新的日用品,重新回到居民身邊。「以前只知道可回收物是有用的,但不太清楚具體能做什麼,現在看到這些再生物品,對回收利用的理解就更直觀了,以後投遞起來也更有動力。」董女士說。

兌換獎品之後,居民還能得到相應的「成就稱謂」線上海報,每種稱謂對應一個可回收物品類。比如塑料類就是「可塑之才」:百變姿態,初心不改;金屬類是「鋼鐵俠」:金剛不壞,廢了再來;紙類是「硬盒人生」:躺平再扔,等我重生。在微信小程序上生成海報之後,不少居民立馬轉發朋友圈,秀出自己的環保小成就。

■Lovere和天堂傘聯名的再生環保傘:5個PET瓶=1把傘

楊浦居民七天內投遞超過1300噸可回收物

記者了解到,此次「減法新生節」線下活動期間,楊浦區分減聯辦還在12個街道共36個小區中開展了垃圾分類互動答題。工作人員耐心地為居民講解了垃圾分類知識和各品類可回收物的知識,進一步引導居民支持參與分類減量。「之前也有居民反饋,不太清楚有些垃圾屬於哪一類、有些物品是否可以投遞,這次正好可以再做一次科普。」這位工作人員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居民更直觀地感受到環保成果,更有參與感和獲得感。」

據介紹,第二屆楊浦區減法新生節由楊浦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主辦,持續12天,分為線上和線下2個部分,持續傳遞分類和減量的理念,引導和鼓勵楊浦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和可回收物投遞。據統計,「減法新生節」活動期間,楊浦區居民在七天內投遞了超過1300噸可回收物,較日常的周平均投遞量增長超過40%,為垃圾減量、資源再生循環貢獻力量。

來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 通訊員 潘瑋

相關焦點

  • 海西:「零距離」感受環保成果
    近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局在德令哈市東山生活垃圾填埋場開展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活動,市民代表及環保志願者近距離參觀垃圾填埋的相關流程,感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參與者來到垃圾填埋區現場,逐一參觀了生活垃圾處理的過程,詳細了解了生活垃圾處理的工藝流程,直觀感受了垃圾填埋場的運營過程,使公眾了解垃圾對市容的危害,從源頭上杜絕垃圾流向市場,危害人民身體健康,不斷增強了公眾的環保意識和主動投身環境保護的熱情。
  • 楊浦這棟居民樓升級更新!燈亮了,心暖了~
    居住環境是否整潔優美,關係著居民們的生活幸福指數。小區樓道改造一直是居民關注的焦點。地面油漆斑駁、牆灰掉落、樓道雜物……樓道改造不僅要涉及「裡子」,也要顧及「面子」。如何在成本低、見效快的改造中,給樓道居民帶去安居樂業呢?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區九州大樓的居民們有不少經驗之談。
  • 【我們這5年】從「工業楊浦」到「創新楊浦」,老城區蓬勃「逆生長」
    區域路網結構持續優化,對外交通聯繫通道不斷增加,綜合交通網絡功能不斷增強;濱江岸線由「工業鏽帶」變身「生活秀帶」「發展秀場」;微更新項目讓市民在不經意間邂逅城市中的「小確幸」……作為具有百年市政文明的老城區,相比其他中心城區,楊浦市政基礎設施相對薄弱。
  • 鐵亭環保點,改變居民環保行為
    張秀芬先做到了,她是我的榜樣,我為什麼不能做,做環保人人有責。我們帶動女兒一家都來做環保,更是想共同帶動社區的左鄰右舍,把環保理念傳遍社區千家萬戶。」陳志強爽朗地說到。在夫妻倆的帶動倡導下,社區居民積極回應,把自家可回收的物資送到環保點。
  • 楊浦濱江的這6座「元氣」補給站,不簡單!
    秦皇島路碼頭站,如同一個船艙,在這裡只要轉動船舵,就能跟隨老一輩革命家起航,回顧他們赴法勤工儉學的歷史,欣賞濱江大道的全景風貌,還能生成個性化的明信片,把紅色碼頭的故事帶回家
  • 賣廢品?進回收箱?「雙十一」過後,海量快遞包裝箱去哪兒了
    居民:網購12件商品,每件都有兩三層包裝11月17日中午,濟南市歷下區文化東路某小區內人來人往,快遞員忙碌地投遞包裹,人們喜洋洋接收快遞。雖然是工作日,仍有不少上班族選擇回家一趟,以便及時取走剛到小區的快遞。快遞收到了,快遞包裝箱怎麼處理?
  • 楊浦這面「網紅牆」不僅會講故事,還走出一頭「大象」!
    楊浦這面「網紅牆」不僅會講故事,還走出一頭「大象」!美化後的「拾趣巷」成了小區居民歇腳的新去處。這裡是怎樣從一片「舊牆」變成社區「網紅」的呢?微更新,「小而美」撫嶺鳳城五村45號樓盡頭處,近兩年來就像一個永遠在施工的「作業區」——牆上鋼筋暴露,牆體坑坑窪窪,地面高低不平……這個廢棄的角落雖然平時來往的居民不多,但是住在45號的住戶們,一俯視就能看見這番殘破景象。
  • 會穿的女人,為穿著做減法
    伴隨萬物具備時代的到來,我們也開始在為物質做減法。而使用環保材料來製作衣物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對地球環境的汙染以及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Bassike選用本地生產的模式,減少了因為遠距離運輸所產生的不必要的碳足跡。太陽能製衣廠還有所有線下店鋪led照明的使用......都是Bassike對環保理念堅守的表現。
  • 科技創新讓廢塑料瓶「變身」高分子環保材料滌綸短纖
    原標題:科技創新讓廢塑料瓶「變身」高分子環保材料滌綸短纖   個塑料飲料瓶能有什麼用處?隨手一丟,垃圾桶便是它的最終歸宿。
  • 楊浦 寶山更便捷
    該工程位於楊浦、寶山兩區交界。改建工程拆除了原本的臨時鋼便橋,重新修建了沿河道方向的,長約200米,雙向6-8車道的小吉浦橋,不僅接順了異形交叉口,也讓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各行其道,保障了出行安全。詳見↓國權北路小吉浦橋改建工程位於楊浦、寶山兩區交界,是兩區南北貫通、東西互聯的交通組織樞紐,兩條次幹路(國權北路、殷行路)和一條支路(何家灣路)在此交匯、跨河,小吉浦河道及北側為楊浦區,河道以南為寶山區。
  • 偷偷跟蹤撿廢品老人回家後,三個小女孩做了個決定
    幾個家境並不富裕的女孩省吃儉用,賣廢品換錢,空閒時為老人送去飯菜、打掃衛生……女孩們默默付出的過程中,常常被嘲笑和質疑,有人說她們是為了騙名聲,但女孩們從未放棄。直到這學期,善舉被老師發現,才廣泛流傳開來。一份正能量獎勵,點讚天使之心!
  • 偷偷跟蹤撿廢品老人回家後,三個小女孩做了個決定……
    幾個家境並不富裕的女孩省吃儉用,賣廢品換錢,空閒時為老人送去飯菜、打掃衛生……女孩們默默付出的過程中, 常常被嘲笑和質疑, 有人說她們是為了騙名聲,但女孩們從未放棄。直到這學期,善舉被老師發現,才廣泛流傳開來。
  • 低碳生活,廢品創造價值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在這收穫的季節裡,由卓越公益協會舉辦的以「廢品回收」為主題的活動在測繪學院各個宿舍有序開展。
  • 廢品換禮品!這11個小區已經開始試點,看看有沒有你家!
    為引導居民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市城管局推出廢品兌換活動居民可用舊電池、舊報紙、
  • 打彈子、扔沙包……這些小辰光的弄堂遊戲,楊浦居民玩的停不下來!
    打彈子、扔沙包……這些小辰光的弄堂遊戲,楊浦居民玩的停不下來!居民胡阿姨表示:「我們小的時候,房子都是集中在一起的。鄰居就像那種72家房客一樣,我們都是出門在外面玩的。」
  • 舊衣新生、藝術裝置、江邊電影……楊浦濱江這個令人上頭的市集喊...
    本應自然是一家專注於環保可持續創意設計的品牌,通過回收將原本無用的紡織廢料設計再造讓它們變成兼具美觀與實用性的產品。同時將品牌推崇的環保可持續理念與生活方式傳達給更多的人。經營一家生態種植體驗中心——微笑農場,擁有種植科普品牌——樂種,致力於推廣生態種植方式,在不使用化學農藥、化肥和激素的條件下,幫助喜歡種植的都市人成功獲得種植成果,共同保護我們的環境,擁有健康的身心!
  • 收廢品的人,小瞧不得……
    原來,這個小夥子之前靠撿垃圾生活,後來,他利用廢品創作出了很多精美工藝品,引發公眾關注,從一個「收廢品的人」,變成了一位「環保藝術家」。他的經歷顛覆了很多人對「拾荒者」的印象——「骯髒」、「沒有技術含量」,是社會底層的低收入者。實際上,撿垃圾對專業性要求很高,很多拾荒者非常愛乾淨,甚至,他們的普遍收入並不算低。
  • 暴利廢品回收行業不想被網際網路改造?
    早晨不到6點,窗外還是灰濛濛一片,老紀就從床上爬起來,隨便扒了兩口麵條,帶上秤和一些裝廢品的袋子便出發了。疫情期間,居民小區一個接著一個封閉,老紀進不去,想賣廢品的也不敢出來,他被迫停工了兩個多月。原本靠著微薄利潤生存的廢品回收員,現在不得不面臨更加殘酷的環境。老紀算是幸運的,三十年的時間讓他收穫了不少小區居民的認可。一般情況下,他可以在下午兩點甚至更早的時候收滿一貨車廢品。下午五點到六點,是廢品回收站交易的高峰期。
  • 吉祥路一廢品站開在小區中間 氣味難聞居民每天不敢開窗
    半年多了,樓下的廢品收購站讓80歲的黃先生苦惱不已,「特別髒亂差,氣味難聞,我家每天都不敢開窗戶。」黃先生5月3日說。  黃先生住西安吉祥路附近祥和雅居小區,5月3日上午,華商報記者來到黃先生家。從黃先生家陽臺望下去,是一大片空地,一部分空地停著車,其餘部分是廢品,有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廢品收購站的人正在對廢品進行分類。
  • 不要小瞧那個收廢品的人
    原來,這個小夥子之前靠撿垃圾生活,後來,他利用廢品創作出了很多精美工藝品,引發公眾關注,從一個「收廢品的人」,變成了一位「環保藝術家」。他的任務就是幫助物業把垃圾裝車,留下一部分垃圾給自己,然後用三輪車一趟趟拉回家。和一般的拾荒者不同,小張幹的活兒叫「包小區」——就是每個月付給物業幾十塊錢「承包費」, 然後就「擁有」了一個小區所有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