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營落伍的申通年報背後:頹勢依舊?

2020-12-26 驅動中國

近日,申通快遞公布了2019財年年報。財報顯示2019年其總收入為230.67億元,同比上漲35.58%。其中利潤14.1億元,較2018年同期20.5億元減少31.27%。業務量73.71億件,同比增長44.19%,超出行業平均增速18.89%。總體來看,這份財報算是中規中矩。

2014年,申通還是「通達系」裡面絕對的「快遞一哥」,但時至今日,申通在國內快遞界的表現卻只能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總體來看,其在「通達系」裡面排名倒數,這是申通最真實的寫照,變革自然是應有之義。

近幾年來,申通高層發起「重回前三」的階段目標,不斷引入外部資源,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大幹一場的姿態十分醒目。2019年與阿里達成的股權轉讓協議,進一步促成這個曾經的快遞「一哥」與阿里的綁定關係,逐步展開資本層面上的資源調配,申通也確實有了一定增長。

然而,阿里控股半年之後,申通的表現卻依舊難稱驚豔,現在的狀態依舊不算好。

失掉大哥頭銜背後:直營落伍

申通快遞曾是行業裡面的「帶頭大哥」,穩坐頭把交椅十多年,直至2014年。2014年之前,其無論在市佔率、營收還是淨利潤等多方面,表現均領先於行業,但形勢很快逆轉。

2015年至2017年,國內快遞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很多公司的營收和利潤都有了大幅增長,申通卻在這個階段落後了。相關資料顯示,這個階段,申通的毛利率增長不及中通,營收增長不及圓通,在總的業務量上也先後被兩家超越,隨後又漸漸為韻達、百世等超越。顯而易見,申通掉隊了。

為何掉隊呢?種種跡象指向了由申通「首創」的「加盟制」。申通依靠其早年創立的「加盟制」,迅速從區域快遞服務商走向全國服務商。由於該制度的諸多優點,後來被各快遞公司效仿,後來的韻達、中通、圓通等紛紛採用了這種方式。

所不同的是,中通、圓通等快遞公司對加盟制進行了升級。比如,中通以加盟商入股的形式,完成了中通對大中轉中心的「直營化」改造。直營化改造之後,極大地便利了總部對快遞服務的控制力,提升了物流時效,在直營化的中通等公司面前,仍舊採取加盟制的申通弊端叢生。

首先,申通加盟制之下,對代理商管理鬆散,客戶服務跟不上用戶要求。申通因為直營程度低、對代理商約束不足等弱點,導致配送質量差、送貨周期長等等問題頻現,因而頻繁遭遇投訴,客戶服務嚴重掉隊之後業績隨之下滑。

其次,申通儘管意識到了其直營化「滯後」的現狀,但是推進「直營化」速度依舊太慢。2015年申通就展開了直營化改造,但直到2018年其直營改造才宣告一段落,改造過程經歷了長達四年的時間,這就給對手創造了趕超的機會。

實際上,申通直營化滯後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其營運資金不足,面對直營改造需要的大量資金申通只能是有心無力。不過,這一狀況隨著申通上市得到了改善。

借殼上市直營提速,卻依舊落後

相關資料顯示,2015年申通營運資本(流動資產減流動負債)為負4.2億,相當於全年營收成本的6.5%。而申通失去「第一」的位置,轉折點也出現在2015年。

2015年申通的市場份額直接跌至12.4%,而一年之前其市場份額還高達16.8%,單年度市場份額下跌4.4個百分點,可見當時其面臨的問題之嚴重。

此後,其市場份額更是一路下滑。數據顯示,申通在中國快遞行業的市場份額從2014年的16.8%下降到2017年的9.7%。申通的市場地位,更是從第一跌至倒數第二。

2016年末,申通借殼A股「艾迪西」上市,打開了上市渠道,申通募集資金方便了很多,這為申通接下來的直營化改造奠定了基礎。

有了資金,申通在2017年正式啟動轉型,重金收購集團旗下轉運中心向直營化邁進,並陸續推進了末端滲透、服務質量提升等策略。

借殼成功後,申通陸續投資60多億在洛陽、福州、合肥、寧波、哈爾濱等25個城市建立中轉場地改擴建,並新建了溫州、西安、中山等十幾個轉運中心。2018年伊始,申通更是以重金收購多個主要城市的中轉資產,如4.13億收購北京、武漢等轉運中心,3.5億、2.4億收購廣州及深圳中心。截至2018年末自營中轉中心達60個,自營率88.2%。

在重重努力之下,2018年下半年,申通經營狀況逐漸好轉,營收增速和業務量有了明顯增長。與此同時,其年報也表明,大手筆投入下集團的營業成本在節節攀升,成本增速高於收入增速。而申通快遞之前也在通過發行債券、超短期融資券等方式進行募資。

於申通而言,這次直營化改造似乎成了把「雙刃劍」。一方面業務確有提升,另一方面成本再次攀升,這顯然出其意料之外。抬頭四顧,各主要的物流企業都開始在末端物流和其他物流環節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降低成本,發展一日千裡,申通卻在原地踏步。

申通「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卻依舊不如人意,2018年申通依舊在快遞同行中墊底。顯然,申通跟其他幾家相差的絕不僅僅是直營改造落後的問題。

實際上,物流企業正在經歷新一輪的變革。如今物流企業拼的不只是運營效率和基礎設施,還要拼技術。對於又缺錢還缺技術的申通而言,與有錢又有技術的阿里合作無疑成了最佳選擇。而事實上,「通達系」與阿里展開合作早已經成了行業慣例。

頹勢依舊

2015年6月,阿里攜旗下雲鋒基金,投資圓通,持有其11%的股份。2016年10月,圓通上市,這個比例進一步上升到了17%,阿里已經成為圓通第二大股東。

2018年5月,阿里系向中通投資13.8億美金,持有其10%的股份,成為中通第三大股東。此外,阿里還先後參與百世六輪融資,持有其接近28%的股份,成為百世第一大股東。在巨額資本扶持之下,各家紛紛大舉擴張,均跑到了申通的前面,而申通在上市後面臨的挑戰顯然並沒有減少。

申通上市之後,中通、圓通等快遞公司也紛紛上市,各家都拓寬了自己的募資渠道。這樣一來,申通與已經深度綁定阿里的其他「通達系」公司相比,依舊顯得力不從心。而快遞業的變革在加速,「單飛」的申通,顯然已不足以應對當下的挑戰。

這時候,拋棄單打獨鬥的策略,選擇與阿里結盟,無疑是最好的出路。2019年3月,阿里斥資46.5億拿下申通14.6%的股份,成為申通第二大股東。至此,申通與阿里結盟完成。

結盟之後,申通新任總裁陳向陽在2019年5月,定下「日單量5000萬,行業排名前三」的目標,至2019年6月,申通完成了5.97億業務量,實現了同比增長47.5%,增速領先同行,成效顯著。

不過,2019年申通的行業排名依舊為行業墊底,依舊排在虧損連連的百世匯通之後。很明顯,儘管與阿里聯姻,幫助申通扭轉了增長乏力的問題,但是長期以來的落後局面,並不能夠在短期之內得到改變。

申通反倒因為「一步慢步步慢」,在與其他幾家阿里系的企業競爭中,依舊處於劣勢地位。

寫到最後

於申通而言,行業前三的目標雖說比較務實,但要真正實現起來恐怕也不容易。畢竟在業務量上韻達、圓通、百世等均遙遙領先於申通,在盈利能力上中通盈利能力表現出眾,在阿里技術加持之下,「通達系」同臺競技,申通要想勝出,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隨著順豐、京東等強勢對手紛紛切入電商件,國內物流領域,免不了又會掀起一番新的「血雨腥風」。鑑於其他各家快遞公司的實力,在外部衝擊之下,或許最容易受傷的更可能是申通。由此可見,申通想要重回前三,依舊道阻且長。

文/劉曠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申通快遞8245.03萬元收購中轉業務,加速推進中轉直營
    據羅戈網.物流沙龍了解,9月10日晚間,申通快遞發布公告,為進一步提高中轉時效,發揮重點城市中轉環節輻射帶動作用,全資子公司申通快遞有限公司(簡稱「申通有限」)擬以8245.03萬元收購西安融亦申通快遞有限公司(簡稱「西安融亦」)擁有的中轉業務資產組
  • [路演]申通快遞:公司主要採用「中轉直營、網點加盟」的經營模式
    原標題:[路演]申通快遞:公司主要採用「中轉直營、網點加盟」的經營模式   申通快遞
  • 申通快遞背後的女人,退出申通後,賣起了雨傘
    值得一提的是,受今年「黑天鵝」事件影響,國內諸多行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但快遞行業依舊繁榮,不僅擺脫了疫情影響,更是取得逆勢上揚的好成績。據了解,2020年上半年我國快遞行業營業額為3823.8億元,累計完成業務量為338.8億件,分別同比增長12.6%和22.1%。
  • 鞋業巨頭們難掩頹勢,這家女鞋品牌的淨利潤卻漲了回來
    鞋業巨頭們難掩頹勢,這家女鞋品牌的淨利潤卻漲了回來 iwangshang / 孫姍姍 / 2017-04-19 摘要:就在這些巨頭們難掩頹勢、艱難轉型之時,這家女鞋品牌的淨利潤比上年同期增加9.22%,毛利率也提升
  • 快遞加盟制暴露短板直營快遞的春天來了
    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率先開工的很多賣家開始使用順豐、郵政快遞等直營快遞發貨。在淘寶、拼多多上,很多商家打出了「順豐直發」「郵政包郵」的廣告。其實不只是在電商快遞方面,在疫情暴發的春節期間,全網堅持運營的直營快遞企業在保障全民基礎快遞服務方面表現優異,直營模式的優勢愈發突顯。相反,加盟制的快遞企業的短板也暴露無遺。
  • 京東「拉黑」申通,京東能否抗住回擊?
    有人猜測,京東之所以排擠申通,是因為申通「喵櫃」與阿里的菜鳥驛站將合作形成互補,完全站在阿里那邊。也有網友猜測是因為阿里成了申通的第一股東。因此,有網友調侃,百世姓「阿里」,停了;天天姓「蘇寧」,停了;今天申通姓「阿里」,也停了。京東是要向阿里開戰?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熟悉,前段時間美團與餓了麼的「二選一」不正是與此有異曲同工之處。
  • 京東封殺申通:「貓狗」大戰,商家遭殃
    申通作為一家成立27年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被京東以強硬態度拒絕合作,顯然無法接受。 在雙方的隔空交鋒當中,也牽出了事件背後的第三位關鍵人物——阿里。2019年3月,阿里巴巴以46.6億元人民幣入股申通快遞,並獲得其14.65%的股權。
  • 走直營還是推加盟?便利店模式之爭背後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走直營還是推加盟?便利店模式之爭背後5月25日,便利蜂確認已累計募集資金15億美元,北京門店實現整體盈利,這也給受疫情衝擊的便利店行業帶來信心。便利店直營與加盟模式引爭議自2017年2月在北京開出第一家門店,如今便利蜂門店數量已超過1500家,擴張可謂迅速,其堅持直營的發展模式也持續引發外界關注。「公司堅持全部直營,沒有加盟店」,針對網絡上頻繁冒出的虛假加盟信息,便利蜂方面也反覆強調其始終採用直營模式發展。
  • 韻達、申通和圓通禁止加盟商代理極兔速遞?涉及公司不予置評
    消息還指,申通快遞與圓通速遞,分別在今年9月底和7月也對旗下加盟商發布了類似通知。  南都記者留意到,向加盟商要求「封殺」極兔速遞的消息,主要來源於韻達、申通和圓通的下屬加盟商。因此,南都記者在22日分別向韻達、申通、圓通與極兔速遞就相關情況進行求證。對此,韻達快遞、圓通速遞和極兔速遞方面相關人士均向南都記者表示對事件不予置評;而申通快遞方面在截至發稿前未作出回應。
  • 中通市佔率為申通百世之和,極兔京喜豐網從哪搶量?
    01 中通市佔率接近百世申通之和 >韻達與中通增速領先通達系同行,申通、百世兩家增速落後於行業平均水平(行業前三季度業務量同比+27.9%),行業分化持續。
  • 「4500萬研發費蒸發」的背後,絕味食品還面臨哪些問題
    的文章,絕味食品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2017年年報中披露的研發費用與2018年財報中披露的上期研發費用存在差異是口徑差異。上述網絡文章指出,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絕味食品的研發投入金額5200萬元,然而,2018年年報中絕味食品披露的2017年研發費用變成了680萬元,較2017年年報披露的研發費用少了4500萬元。
  • 「貓狗大戰」殃及申通,誰是下一個?
    背後巨頭角力 近些年,阿里巴巴除了將申通快遞納入「嫡系」範疇外,還將天天快遞、韻達快遞、百世快遞、圓通快遞等都一步步攬入懷中。面對阿里系在快遞江湖的攻城掠池,京東自然不會坐以待斃。
  • 單月日均創收5億:快遞行業收入集體爆發 申通快遞卻掉隊了
    12月18日晚間,圓通速遞、申通快遞、韻達股份及順豐控股等快遞巨頭均發布了11月份的經營數據。毫無疑問,圓通、韻達、順豐這三家公司11月份業務量均實現了兩位數正增長。出乎意料的是,申通的收入卻出現了下滑。安信證券研報指出,從長期看,快遞行業賽道需求增長確定性較強,依舊是增量行業,而供給端,份額向頭部加速集中。
  • 走直營還是推加盟?便利店發展模式之爭背後
    便利店直營與加盟模式引爭議自2017年2月在北京開出第一家門店,如今便利蜂門店數量已超過1500家,擴張可謂迅速,其堅持直營的發展模式也持續引發外界關注。「公司堅持全部直營,沒有加盟店」,針對網絡上頻繁冒出的虛假加盟信息,便利蜂方面也反覆強調其始終採用直營模式發展。
  • 味知香直營展示門店將設立展示、體驗區
    隨著行業發展步伐加快,這種業務拓展模式顯然已經落伍。這樣,也導致了消費者對於半成品菜的了解程度偏低,難以培養消費人群和消費習慣。在半成品菜行業有十餘年研發、銷售經驗的味知香表示,可以通過優化線下營銷布局來培育消費市場。建立終端直營展示門店就是其中關鍵一步。
  • 即時物流「達達」暴漲至500億人民幣,圓通 申通 德邦 百世們怎麼辦?
    現在的問題來了,圓通速遞的最新市值為496億人民幣,申通快遞市值267億人民幣,德邦股份市值141億人民幣,百世集團市值123億人民幣; 現在如果讓朋友選擇買入其中一支,你會選哪個呢?
  • 索菲亞發布2019年報 揭示定製家居業潛在增長引擎
    在一系列的財務數據背後,也傳遞出了跟整個定製家居行業發展趨勢有關的三大強烈信號。  深化大家居戰略的號角已經吹響  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年度,索菲亞衣櫃及其配件、櫥櫃及其配件、木門、家具家品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1.76、8.51、4.30、1.88億元,同比分別+1.90%、+20.14%、+28.98%、+18.76%;櫥櫃與家具家品繼續實現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