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看到一個話題「現在的小孩子真的脆弱到連兒童文學都看不了了嗎?」,話題起因是微博某大V發文痛斥新課標指定小學生必讀書中出現的某些不恰當的文字,該博主認為書中不僅文字,連圖片也出現了誤導學生的情況。
有網友說道:想起了小時候偷偷讀被老爹藏起來的《十日談》,一聽到腳步聲趕緊藏書的歡快時光。好吧,別笑,我的戀愛和性啟蒙書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的初戀寫的很美呀看吧,所以哪怕是如此「根正苗紅」的作品裡也脫不開對愛情和性的描繪,兒童文學如果一味教條,又還能剩下什麼書給孩子們看呢?
去看這本書的寫作背景,然後你會發現許多隱藏在情節背後的東西。
60-70年代,不光是對於中國,全世界都是瘋狂的,在這種環境下,渡邊和綠子這樣的人只能用愛情去逃避現實,而直子在死亡中獲得平靜。
其實並不是我們的孩子脆弱了,而是這屆家長太脆弱,脆弱到不能容忍孩子接受丁點兒「負能量」。
我一直認為在孩子成長階段對待讀物中最關鍵的一點是,閱讀是需要孩子跟家長一起進行的,但這往往也是抱怨兒童文學的家長們通常完全做不到的一點,大多數父母的做法,就是買一本書給孩子,至於讀不讀完全看孩子。
為何家長會這麼脆弱,我認為是那個年代的家長,很少在孩子的那個年齡段接觸到這些文學作品,再加上接觸了大量的網際網路信息後,產生的焦慮,你的焦慮把孩子想得複雜了。
想一想自己孩子真的不能讀這些作品嗎,你的焦慮讓你忘記了孩子真正的樣子。
越設置保護圈,越會讓孩子越界,這也是之前大量「黑暗」兒童作品誕生並被孩子追捧的原因。
每一本兒童文學作品都是世界名著,這樣的名著放入小學生必讀課本中一定是經過多重的檢查和思考的。
其次,你想一想我們在讀我國的四大名著時,你是否會覺得不妥,紅樓夢中的愛情交織的描寫這麼多,水滸和三國的打打殺殺的場面等等,你有覺得反感,你有覺得這阻礙了你對的後續的理解和認知嗎?
簡單說,我們在初次讀這些的時候都不懂那些描繪的場面究竟有何意義,我們只在意裡面的英雄。
那些所謂小孩不能看的情節根本沒給我或者說你留下什麼不好的影響
所以別把自己現在的認知強加到孩子身上,對於那些我們本就不理解的東西,哪怕你強行讓孩子去理解去讀,孩子也只會反感。
這就是我們認知邊界的不同給你帶來的焦慮。
與其去排斥那些文學作品,不如和孩子好好談談的手機網絡的問題。
現在打開一個遊戲,在那些交流框和語音中,不出5句就開始各種粗鄙之語。
這樣的環境可比讀物害怕得多
就像當時喜羊羊與灰太狼被網友抨擊裡面的價值觀不對,但那些守著「我會再回來的」孩子不都已經長大了嗎
所以別再因兒童文學作品焦慮了,那些讀了此類作品的數十萬數百萬的孩子不都已經長大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