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任何一個喜歡跑步的朋友在跑步中都出現過這個現象:心慌,有點頭暈,配速和耐力直線下降,嚴重的時候還會覺得視線模糊,眼睛發黑。這個現象在身體健康的時候,基本是低血糖的表現方式。
當然它的表現形式並不局限於此,還包括這些現象:焦慮,頭暈,飢餓難耐,疲憊,煩躁,身體顫抖,四肢發軟,甚至臉色蒼白。
以前我一直認為它只會出現在晨跑空腹跑步的過程中,實際上跑前兩小時吃飽也會出現這個現象。上次和一個小兄弟爬山,快到終點的時候,他不得不慢一點,給我描述了上述現象。我說這是低血糖的狀態,很正常的,尤其是自己餓的時候容易出現,他說中午還是吃得挺飽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出現了這個症狀。
這裡我了解一些信息,可能沒有醫生那麼專業,但是可以作為一個簡單的參考:
控制我們運動的神經獲取能量需要依靠我們的血糖,當我們血糖含量降低的時候,我們的這些運動神經功能就會失常,產生低血糖現象。
在我們身體中,血糖含量處於一個動態平衡中,一邊通過肝糖原代謝、脂肪和蛋白質轉化為血糖,一邊又進入細胞中供給能量。
我們運動強度增加後,細胞中需要的能量增多,需要的血糖就多,但是我們的血糖轉化受到糖原儲備以及脂肪供能的影響,這個運動持續性增加之後,我們的血糖含量會降低,我們就會出現低血糖的現象。
我們進行短暫的休息之後,我們又能持續性的運動一會,這是因為血糖得到暫時性的恢復。此外出現這個現象的時候我們會很想喝點甜的東西,大腦這是在告訴我們自身缺乏這東西。
此外,在長距離跑步中,供能的主要還是依靠脂肪,它的能量供應過程大概是這樣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就在血液裡浪啊浪,當我們肌肉運動需要能量的時候就會吸收浪著的脂肪酸進行反應產生能量,但是脂肪的分解效率以及肌肉對脂肪酸的吸收率有限,當我們運動到一定時間後,肌肉無法吸收足夠多的脂肪酸,我們也會出現「低血糖」的現象。
對於上述的動態平衡和運動狀態這事,就好比在以前的戰爭中,如果前線一直打仗,後勤部隊的糧食沒有來得及供應,那也是很快前線就會崩潰,但是後勤部隊一直補給充沛,前線只會越戰越勇。(註:上述是個人看了介紹的自我理解,想要更科學的解釋,有耐心的朋友可以去慢慢查閱)
所以看了上述,對於空腹跑步會出現低血糖現象是因為血糖低,而跑步前兩小時吃飽一樣會出現「低血糖」現象,主要還是因為我們「代謝能力」的問題(包括脂肪分解能力以及肌肉對脂肪酸的吸收效率),所以要想提高我們的運動能力,那就可以採取兩種方式避免低血糖現象的產生。
1、運動前補充糖分以及運動中及時補充糖分
第一就是對於年輕人減少晨跑空腹運動,除非跑步距離很少而且已經形成習慣,這一點不包括上了年紀保持晨跑的人。個人觀點,因為上了一定年紀保持晨跑的老大哥,在身體代謝能力上遠遠好於不運動的人,晨跑即使空腹身體對脂肪的分解以及肌肉對脂肪酸的吸收率一樣保證自己的能量供應。
第二點跑前兩小時儘量吃東西,尤其是好消化的麵包和香蕉,同時可以喝點甜的飲料,我的習慣是馬拉松前半小時給自己來一罐紅牛,但是喝甜飲料需要注意,不宜多,多了跑步難受,而且很想上廁所。
第三點可以在跑步過程中設置好補給點,就是為了避免低血糖現象,讓自己一邊跑步一邊有飲料喝。我習慣拿一瓶水跑長距離,中途水喝完就買紅牛倒入瓶子中。當然有更好的方式,買運動飲料拿手上或者放在補給點。
2、打鐵還需自身硬:提高自己有氧代謝能力以及糖原儲備能力
在路上設置好補給點,我們的瓶子很容易就被大媽當垃圾收走了;
拿著瓶子跑步手不舒服,還會發麻難受,有的人不喜歡;
跑前喝甜的多了,有用的也只是少數;
所以本質上我們還是需要提高自己的有氧代謝能力以及糖原儲備能力,那些專業的馬拉松選手以及跑步大神,他們的有氧代謝能力以及糖原儲備能力都很強。而這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勇氣和耐得住寂寞的練習。
所以要避免跑步中「低血糖」的現象,我們就得進行大量的有氧耐力訓練,這事直白點說,就是需要慢跑,提高我們的肌肉以及身體的耐受力,也就是當我們需要參加馬拉松的時候,馬拉松賽前三五個月,當然越早越好,可以進行更低強度的慢跑,那種你可以一邊說話,一邊跑步的狀態。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一周一次2小時-3小時的慢跑,其他時候單次60-80分鐘的慢跑足以。我相信有興趣參加馬拉松的朋友會理解這種感受。
此外只想簡單提高自己運動能力,不是為了參加什麼馬拉松的朋友,那平時單次60-80分鐘的慢跑也能滿足自己需要。
此外,這個也只是一個小小的建議,畢竟我們偶爾進行快速的中長跑也是可以的,比如偶爾3-5公裡快速跑,甚至4-6組的間歇跑。
也只有平時訓練足夠,讓身體的糖原儲備能力以及脂肪代謝能力提高,你會發現上述運動前的喝糖水基本沒啥影響,你二十公裡全程普通礦泉水跑下來也是輕輕鬆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