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的九個子女皆成棟梁之材,他有什麼教育秘訣?

2020-12-14 夜讀史書

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代表作是《愛的教育》,這是一部日記體小說,就像它的名字所表達出來的一樣,整本書都極力在表達愛的主題。從一個四年級小男孩的視角出發,用日記的方式娓娓道來,講述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陌生人之間的愛與同情,當然,還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似乎西方國家的人與生俱來就比中國人更擅長、更樂意去表達愛。在中國人心目中,等級觀念根深蒂固。這種觀念同樣體現在親情關係中,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父子間的等級關係,在一輩又一輩中國人的薪火相傳中,逐漸演變成一種絕對權威,幾千年來,它不僅束縛著中國的兒女們,也束縛著中國的家長們,甚至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教育方式。

我們的祖輩們相信,玉不琢不成器,子不教不成材。相信嚴師出高徒,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高壓的教育手段和苦難折磨的經歷會促進人的進步。或許這些觀念在今天看來並不完全說得通,但是在過去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人一直普遍採取這種家庭教育模式。這也讓無數的傳統中國人雖然血脈相連,朝夕相見,卻有著不同於陌生人的沉重的疏離感。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

直到19世紀,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舊的制度土崩瓦解,舊的習慣也有所改變,但這種觀念,這種模式,卻像沙漠中那些渴望水源的根須一樣,依舊深深扎在國人的意識裡。直到有一天,梁啓超先生用他的實踐給我們做了個示範,讓國人為之驚嘆。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一般對梁啓超先生都不會陌生。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當然,他還曾經是推動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一名有志青年,和康有為一起領導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並因此名垂青史。

雖然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但梁啓超卻絕對堪稱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他是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對群體教育的理解十分獨到,但他對家庭教育的獨特詮釋則更加令人驚豔。中國現代的家庭教育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大概就是梁啓超先生有了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吧。

梁啓超一共有兩任妻子,為他生下了九個孩子。長子梁思成,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建築師,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曾與妻子林徽因一起參與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次子梁思永,中國現代考古學者,畢業於哈佛大學考古學和人類科學系,是中國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屆院士;三子梁思忠,畢業於西點軍校,參與淞滬會戰期間不幸病逝,年僅25歲;四子梁思達,經濟學家,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曾參加中科院經濟研究所《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編寫工作;五子梁思禮,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飛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長女梁思順,詩詞研究專家、中央文史館館員;次女梁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精通多國語言,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等職;三女梁思懿,著名社會活動家,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顧問;四女梁思寧,早年曾就讀於南開大學,1940年加入新四軍,在支隊司令部從事宣傳工作。

梁啓超的孩子,雖然人生經歷並不一定十分幸運,但他所有成年的子女,包括從父親去世後一直受他教養的兒媳林徽因,都曾經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完全有機會留在國外,卻無一不是選擇了回來建設自己的祖國。

歷史上大多數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的子女往往十分平庸,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些大人物總是沉醉於自己的事業,疏於對子女的教育。正因如此,梁啓超的眾多子女能夠在幾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都取得如此成就,並且都具備令人敬佩的品格,這實在不能單純用基因優勢或是巧合來解釋。

梁啓超先生發表過很多關於教育的論文,但卻不會為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去寫論文,因為家庭教育從來就是很私人的問題。但是他的家庭教育理念,在現存的他寫給兒女的400多封家書中可以稍稍窺見。

與傳統的中國父母不同,他從不羞澀於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愛意。他在信中說:「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你們的愛,十二分熱烈。」像現在的很多父親一樣,他對女兒更加寵著,甚至在私下裡會稱呼女兒為「寶貝」。

梁啓超從來會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說「我對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面對學有所成的兒女,他也只是說:「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讓他們「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他希望孩子能有一顆平常心,因為「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訣。」

梁啓超還時常告誡孩子們:「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失掉本心,無論能力大小,都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意識。要有責任心,因為「盡職盡責,就是一等人物。」而他的孩子也確實都做到了。

梁啓超很認真地分析每一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對每一個孩子的職業生涯、情感、健康,甚至是理財觀念都有幹預。但絕不會橫加幹涉,就如他想讓梁思成改學建築,就一定會仔細說明自己的顧慮,然後徵求梁思成自己的意見。

他會和孩子們以朋友的方式相處,他寫信給家裡,說「我在院子裡徘徊,望著月亮想你們,也唱起來,你們聽見了嗎?」他還建議梁思成夫婦把蜜月旅行的過程寫成遊記,說他們新婚情濃,寫「蜜月遊記」一定是前無古人的。

梁啓超經營的親子關係既有西方的平等、融洽,又不乏中國式的循循善誘。既讓孩子們感受到他們是被重視、被尊重、被愛著的人,又始終是以一個長者,一個人生導師的身份在用言傳身教指引著他們。就像他在家書中表達的:「我是一個主張興味主義的人,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至少參採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中國父母開始儘量滿足孩子。但是物極必反,這裡面又出現了不少新問題。因此,梁啓超先生對子女的教育其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優秀的範本,我們不僅是自己孩子的家長,也是孩子人生導師和親密朋友。

相關焦點

  • 梁啓超的逆境教育:9個子女皆才俊,鼓勵子女「往吃苦的路上走」
    「父慈而嚴,督課之外,使之勞作」。這是梁啓超說出的一句話,他對子女們說:「你們向來都知道,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梁啓超9個子女皆才俊,可以說這源於他的寒士家風,他的父親推崇「淑身濟物」,日常生活十分簡樸,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在這樣的家風影響下,梁啓超反對嬌慣溺愛子女,對子女有著極為深沉的「智慧愛」——家庭逆境教育,鼓勵子女「往吃苦的路上走」。
  • 梁啓超夫人:一生養育九個子女,卻沒有名分,死在鄉下無親人收屍
    梁啓超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生於晚清亂世的他一生都在為國家的富強而奔走,他是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是梁氏家族的驕傲,而他的下一輩更是梁氏家族的榮耀,也是他的榮耀。梁啓超共有9個兒女,而這9個兒女個個都成才了,有三個兒子成了院士,梁思成、梁思永都是在1948年當選院士的,梁思禮是在199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的。
  • 此女丫鬟出身一生無名無分,晚年死在草棚,卻養育了6名國家棟梁
    成為妾室 重點的內容來了,李惠仙所嫁之人正是近代出名的歷史人物梁啓超。梁啓超不僅儀表堂堂,更是滿腹的學問,與妻子李惠仙也是恩愛有加。 王桂荃的名字最初叫王來喜,是梁啓超後來給改名為王桂荃,這也讓小丫鬟的她竊喜不已。
  • 你不知道的超級老爸——梁啓超(長文慎點)
    對次女梁思莊,他在信中「肉麻」地寫道:「小寶貝莊莊: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梁啓超看似「西式教育」其實更為中式老爸。兒女的生活與選擇雖為自由,但在心中的信念卻是非常強烈。
  • 梁啓超:「三步讀書法」教會孩子如何有效閱讀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不僅自己功成名就,而且將九個孩子都培養成國家的棟梁,創造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教傳奇。 對於讀書,梁啓超在《民國家訓》中說,指導孩子讀書要把握三個步驟,即鳥瞰,解剖,會通。
  • 她一生無名無分,在草棚中去世,卻養育了6名國家棟梁
    然而細細觀察後我們會發現,他們的身後總會有一些默默行動的影子,雖然不很起眼,但卻在背後付出了巨大努力,共同書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一位人物破舊立新、敢於發聲,無論在舊時代還是新時代,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就是國學大師梁啓超,其思想意識影響深遠。
  • 梁啓超:民國「百科全書」,過目不忘,自創三步讀書法至今沿用
    有用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知識的實用才有價值意義。用這句話形容梁啓超正是最為恰當的。1873年,梁啓超出生於中國廣州。作為中國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他為中國歷史作出了不小的貢獻。而一切的背後,也源於他對知識的嚮往。
  • 養一家之教,成一國之風 | 美文摘抄
    大學》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其首要強調的無非「正心」,而通觀整體,我認為只要家能齊,那麼身便能修、心自然也就正了。若是一個國家,人人皆身修,心正了,何愁國家不興,德不明於天下?故欲成一國之風,需從養一家之教開始。
  • 遍栽桃李樹 廣育棟梁材 仙遊縣全力推進教育事業發展建設教育強縣
    仙遊縣實施教育強縣戰略,把教育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出臺建設教育強縣政策措施,召開教育強縣動員部署大會,全面掀起加快發展教育的熱潮。今年高考全縣文理科600分以上共168人,與去年相比,增幅達到5.48倍。9月4日,仙遊縣教育強縣工作推進會暨第36個教師節慶祝大會在仙遊大劇院舉行。
  • 三十載春秋 百萬言菁華——《梁啓超全集》出版始末
    幸吾公寢漬於斯,致力多年,積稿盈笥,真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之感。  然而,梁啓超著述如百科全書,不計其數,要搜輯齊全、體例完善、點校精確,難度很大。  父親研究戊戌變法多年,不間斷地收集、整理近代文獻資料,對梁氏的佚文散札積累豐厚,特別是檔案抄件、佚詩佚文及他寫給親朋好友的書信。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以敦本務實精神,育國家棟梁之「材」
    材料學院黨委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胸懷家國,心繫國家產業經濟、人民安居樂業,將推動國家材料科學與產業發展作為己任,緊緊圍繞學校綜合改革目標和「雙一流」戰略規劃,堅持「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聚集了一批高水平師資,產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術創新成果,建設了多個高規模的科研創新平臺,培養了一批各領域的優秀學生,為祖國材料產業源源不斷的提供一流的「棟梁之才」,更為材料科學前沿和產業技術的進步提供關鍵的
  • 農村麻雀又漸多,老話「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如何解釋,在理
    關於農村麻雀,有這麼一句俗語老話叫做:「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意思是說居住在有麻雀築巢的房屋裡,輩輩會出現棟梁之材,這似乎有點讓人搞不懂。因為不管從寓意上,還是現實中,麻雀擁有的好像只有貶義而沒有褒義,是一種有害鳥兒,而且還曾被當作要除的四害之一,好懸沒被除盡。但老話為啥要這樣說呢?
  • 梁啓超年少時被譽為「嶺南奇才」,觀其生平逸事,愈發欽佩
    結果梁啓超真的一字不落地把那頁書背誦出來了,店主驚嘆之餘,只好遵守承諾把書送給他。1885年,年僅十二歲的梁啓超,以「童子秀才」身份進入著名的學海堂書院繼續求學。令人驚嘆的是,梁啓超在學海堂「四季大考皆第一」,這個成績放在學海堂歷史上,只有江南才子文廷式能與他比肩。
  • 6個子女5博1碩:他的教子理念被譽為家庭教育的「孫子兵法」
    而蔡笑晚,教子亦有方,6個子女5博1碩,他的教子理念被視為家庭教育的「孫子兵法」,而他本人則被眾多媒體譽為「人才魔術師」。10年間,蔡笑晚和妻子一共生了5個兒子、1個女兒,生兒育女對別人來說也許僅僅意味著傳宗接代,但是對蔡笑晚來說不是,培養子女成材,是他傾其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他把「做父親」視為事業,既是事業,就要狠抓落實,怎麼落實?
  • 歲寒應識棟梁材
    此外,施工骨幹技術工人均經過專業培訓,並有多年的施工養護經驗,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及後期養護規範化、專業化。松柏綠化效果佳,生長期長,造型獨特是個十分優秀的苗木品種。臨沂景程苗木綠化有限公司專注於松柏苗木的培養與供應。天暝豈分蒼翠色,歲寒應識棟梁材。我們希望現代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到松柏的價值,同時也相信,對松柏苗的認真與專注的我們也會遇到「伯樂」,我們供應的苗木也靜待歲寒去,識木者來。
  • 子女不是用來教育的,子女是用來教育父母的
    我不知道他要多久才會懂事,也許等他懂事了,他就成了別人的丈夫和別人的女婿,我並沒有享受到他的耐心或寬容。我有一段時間天天羨慕人家有小孩,自己沒有還要摸人家娃。後來自己有了小孩,就天天勸人家生小孩,告訴人家沒有娃的人生不圓滿。現在再有人問我,我都反問人家:「你要小孩的意義是什麼?」您要不是特別無聊,覺得錢實在沒處花,時間實在沒處消耗,您不能找點別的樂子來替代養孩子嗎?比方說養一條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