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代表作是《愛的教育》,這是一部日記體小說,就像它的名字所表達出來的一樣,整本書都極力在表達愛的主題。從一個四年級小男孩的視角出發,用日記的方式娓娓道來,講述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陌生人之間的愛與同情,當然,還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似乎西方國家的人與生俱來就比中國人更擅長、更樂意去表達愛。在中國人心目中,等級觀念根深蒂固。這種觀念同樣體現在親情關係中,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父子間的等級關係,在一輩又一輩中國人的薪火相傳中,逐漸演變成一種絕對權威,幾千年來,它不僅束縛著中國的兒女們,也束縛著中國的家長們,甚至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教育方式。
我們的祖輩們相信,玉不琢不成器,子不教不成材。相信嚴師出高徒,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高壓的教育手段和苦難折磨的經歷會促進人的進步。或許這些觀念在今天看來並不完全說得通,但是在過去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人一直普遍採取這種家庭教育模式。這也讓無數的傳統中國人雖然血脈相連,朝夕相見,卻有著不同於陌生人的沉重的疏離感。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
直到19世紀,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舊的制度土崩瓦解,舊的習慣也有所改變,但這種觀念,這種模式,卻像沙漠中那些渴望水源的根須一樣,依舊深深扎在國人的意識裡。直到有一天,梁啓超先生用他的實踐給我們做了個示範,讓國人為之驚嘆。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一般對梁啓超先生都不會陌生。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當然,他還曾經是推動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一名有志青年,和康有為一起領導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並因此名垂青史。
雖然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但梁啓超卻絕對堪稱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他是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對群體教育的理解十分獨到,但他對家庭教育的獨特詮釋則更加令人驚豔。中國現代的家庭教育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大概就是梁啓超先生有了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吧。
梁啓超一共有兩任妻子,為他生下了九個孩子。長子梁思成,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建築師,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曾與妻子林徽因一起參與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次子梁思永,中國現代考古學者,畢業於哈佛大學考古學和人類科學系,是中國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屆院士;三子梁思忠,畢業於西點軍校,參與淞滬會戰期間不幸病逝,年僅25歲;四子梁思達,經濟學家,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曾參加中科院經濟研究所《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編寫工作;五子梁思禮,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飛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長女梁思順,詩詞研究專家、中央文史館館員;次女梁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精通多國語言,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等職;三女梁思懿,著名社會活動家,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顧問;四女梁思寧,早年曾就讀於南開大學,1940年加入新四軍,在支隊司令部從事宣傳工作。
梁啓超的孩子,雖然人生經歷並不一定十分幸運,但他所有成年的子女,包括從父親去世後一直受他教養的兒媳林徽因,都曾經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完全有機會留在國外,卻無一不是選擇了回來建設自己的祖國。
歷史上大多數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的子女往往十分平庸,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些大人物總是沉醉於自己的事業,疏於對子女的教育。正因如此,梁啓超的眾多子女能夠在幾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都取得如此成就,並且都具備令人敬佩的品格,這實在不能單純用基因優勢或是巧合來解釋。
梁啓超先生發表過很多關於教育的論文,但卻不會為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去寫論文,因為家庭教育從來就是很私人的問題。但是他的家庭教育理念,在現存的他寫給兒女的400多封家書中可以稍稍窺見。
與傳統的中國父母不同,他從不羞澀於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愛意。他在信中說:「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你們的愛,十二分熱烈。」像現在的很多父親一樣,他對女兒更加寵著,甚至在私下裡會稱呼女兒為「寶貝」。
梁啓超從來會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說「我對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面對學有所成的兒女,他也只是說:「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讓他們「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他希望孩子能有一顆平常心,因為「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訣。」
梁啓超還時常告誡孩子們:「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失掉本心,無論能力大小,都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意識。要有責任心,因為「盡職盡責,就是一等人物。」而他的孩子也確實都做到了。
梁啓超很認真地分析每一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對每一個孩子的職業生涯、情感、健康,甚至是理財觀念都有幹預。但絕不會橫加幹涉,就如他想讓梁思成改學建築,就一定會仔細說明自己的顧慮,然後徵求梁思成自己的意見。
他會和孩子們以朋友的方式相處,他寫信給家裡,說「我在院子裡徘徊,望著月亮想你們,也唱起來,你們聽見了嗎?」他還建議梁思成夫婦把蜜月旅行的過程寫成遊記,說他們新婚情濃,寫「蜜月遊記」一定是前無古人的。
梁啓超經營的親子關係既有西方的平等、融洽,又不乏中國式的循循善誘。既讓孩子們感受到他們是被重視、被尊重、被愛著的人,又始終是以一個長者,一個人生導師的身份在用言傳身教指引著他們。就像他在家書中表達的:「我是一個主張興味主義的人,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至少參採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中國父母開始儘量滿足孩子。但是物極必反,這裡面又出現了不少新問題。因此,梁啓超先生對子女的教育其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優秀的範本,我們不僅是自己孩子的家長,也是孩子人生導師和親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