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古有竇燕山,今有蔡笑晚。
竇燕山教子有方,五個兒子先後中了進士。
而蔡笑晚,教子亦有方,6個子女5博1碩,他的教子理念被視為家庭教育的「孫子兵法」,而他本人則被眾多媒體譽為「人才魔術師」。
01「人才魔術師」蔡笑晚
蔡笑晚雖然在培養孩子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但是他本人的經歷卻並不順利。
他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名醫生。
21歲那年,父親病逝,他從杭大物理系退學回家。
人生本該有一個輝煌的開端,可是家庭出現變故,作為家中老大,不得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蔡笑晚曾跑到父親墳頭,暗自發誓:
一定要讓這個家振作起來!
他說到做到。
26歲那年,他和妻子擁有了生命中第一個孩子,「人生失意」的蔡笑晚決定將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寄托在孩子們身上,為此,他取名「蔡笑晚」:年少時不能開懷暢笑,那就讓自己笑在最晚!
10年間,蔡笑晚和妻子一共生了5個兒子、1個女兒,生兒育女對別人來說也許僅僅意味著傳宗接代,但是對蔡笑晚來說不是,培養子女成材,是他傾其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他把「做父親」視為事業,既是事業,就要狠抓落實,怎麼落實?
蔡笑晚重操父親的舊業——做了一名個體醫生,這樣工作和生活就可以自由安排,他一方面努力賺錢養家餬口,另一方面和妻子一起為每一個出生的孩子制定一系列的「養育方案」。
有人曾問蔡笑晚培養成才的秘訣,蔡笑晚說自己的不同之處在於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比別人準備的更早、更長遠。
02蔡笑晚的家庭教育「孫子兵法」究竟有多牛?
蔡笑晚關於養兒育女的第一個重要經驗:
教育孩子,自己要有主見!
這句話要怎麼理解呢?
古語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但是蔡笑晚認為,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路上,多聽則亂,越聽越糊塗。
拿早教來說,有人認為大腦開發越早越好,但是,也有人說「拔苗助長」只會損害孩子的天性,對兒童成長極為不利。
育兒理論各派紛爭,似乎都有道理,又似乎都有漏洞。
蔡笑晚提出了一則辯證育兒觀,他認為:當今世界沒有新東西,只有新組合,任何理論經驗都有一種與之相反的存在。
所以,父母在培養成才的路上,要排除幹擾,勇敢堅持走自己的路。
但是,這條路並不是你想怎麼走就怎麼走,而是有一套精密的實操手段相配合。
蔡笑晚教子成材的關鍵:
超前意識。
子女們從出生開始,蔡笑晚便給他們設計了一條「成才之路」——讀博士。
在這條目標的指引下,蔡笑晚告訴孩子:
眼前的名次對未來發展並不重要,如何在人生的馬拉松賽跑取得最後衝刺才重要;放棄許多參加比賽和過量做練習的小選擇;沒有意義的課外作業可以不做。
除了對孩子的超前培養意識,蔡笑晚還認為:孩子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財富,教養好孩子是父母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自我的警醒和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讓蔡笑晚在「父親」這個事業上一幹就是一輩子。
蔡笑晚教子成材最重要的經驗:
重視早教和志趣培養。
①早教訓練
蔡笑晚的大兒子天文出生不到一個月,父母就開始對其進行「專注力訓練」,具體就是通過孩子注視某個對象,不斷延長時間,訓練孩子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方法。
後來,他們又通過「舉高高」、爬行、學走路訓練孩子的膽量,這其中有一條經驗引起了我的關注:堅持每天給孩子洗澡,並且讓他玩水玩個夠。
這個方法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衛生習慣,更增強了孩子的體質,有了良好的體魄,學習和生活才能有保障,這是醫生出身的蔡笑晚送給孩子們「最珍貴的人生資本」。
②語言訓練
從《百家姓》、《千字文》到《明日歌》、《朱子格言》,蔡笑晚通過詩詞和歌謠的背誦,對孩子進行口語和記憶力訓練,他還自編《家教三字經》,通過一些耳熟能詳的典故,加強孩子的學習興趣。
到了第六個孩子——小女兒蔡天西,口語和識字訓練相同步,不僅認漢字,還認阿拉伯數字,蔡天西三歲前已經能認全1-100。
③思維訓練
蔡笑晚大學期間學的物理專業,他曾寫了數篇高質量的科學論文,因此受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親筆回信。
這還不是最厲害的,他最厲害的是將理科思維的精髓融入到孩子的早教過程中。
大兒子天文一歲多一點,父母就用硬紙板做成一塊塊的小四方塊,每塊上寫著一個數字,背後畫上對應的點數,教他認數字,孩子不認識數字的時候,就數後面的點數。
兩歲半開始,又對孩子進行最簡單的加減運算訓練。三歲以後,又讓他背熟加法表,並教他排豎式。四歲左右孩子已經能夠進行簡單的乘除運算。
④從小立志
在蔡笑晚看來,一個人志高德高,所以,從小時候開始,他就特別重視子女的「道德教育」。
良好的道德教育來源於好習慣的約束和志趣的培養。關於好習慣,蔡笑晚提了一條:「要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自己必須首先做到。」關於志趣培養,他除了讓孩子熟讀傳統名家經典,還重視西方文化的薰陶,他曾教孩子讀《聖經》中的小詩:
莫偕無道行,恥與群小立,避彼輕慢徒,不屑與同席。
除了讀萬卷書,蔡笑晚還帶孩子「行千裡路」,在那個缺衣少穿的年代,他領著孩子爬長城、遊北戴河……
蔡笑晚說:「孩子除了努力學習增長知識之外,更需要有一種精神滋養他們的靈魂」。他所做的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孩子從小立志、做一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03蔡笑晚教育子女的經歷帶給我們的啟示
01一個人才的培養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蔡笑晚的爺爺曾供父親在中央法學研究所讀書,後來從醫為業,而母親是一位正規助產士,不僅具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再加上親自撫養過眾多兒女,所以在育兒方面相當權威。
蔡笑晚和妻子在養育6個子女的過程中,任勞任怨、配合默契,丈夫主導孩子的學習發展規劃,妻子則在「母親」的崗位一幹就是幾十年。
看了蔡笑晚養育兒女的經歷,我的腦海裡浮現出一句話:「一個人才的培養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父親當年供蔡笑晚上大學,雖然沒有順利畢業,但是他將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兒女身上,並取得成就,蔡笑晚的經歷告訴我們: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成功養育一個良才並不容易,後代的培養可以通過傳承和延續的過程來逐步實現,此乃教育為百年大計之精髓。
02早期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
關於兒童早期教育,很多人都持否定的看法,但是蔡笑晚認為:人的腦細胞越使用,大腦就越靈活。
大腦功能開發的最典型表現便是記憶敏感,記憶敏感主要體現在「符號敏感」,那些早期識字的人記憶力普遍都比較好,這是因為當人的大腦在早期階段對某一特定符號產生記憶,成長過程中潛意識裡便會吸收這方面的信息,從而形成更為突出的直覺。
關於這一點,我曾在書中看到葉嘉瑩也有相似的提法,她說:兒童幼年時記憶力好,應該多讀些有久遠價值和意義的古典詩書。
03重視子女間的「疊加效應」
蔡笑晚6個子女,一個成材,個個成材,這當中有一點值得關注,那就是蔡笑晚總結出的子女之間的「疊加效應」。
孩子都有模仿的習慣,在子女眾多的家庭中,孩子的進步都來源於比較,如果哥哥們愛學習,弟弟妹妹們也多半會愛上「學習」,兩個孩子之間相互競爭,會激發出更多的積極性,這樣不管是對學習成績提高還是個人習慣培養,都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04結語
蔡笑晚說如果有一張名片,他一定會在正面印上:
蔡笑晚 頭銜:父親
背面印上:
五個兒子:四博一碩。小女蔡天西,22歲獲得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學位,現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她帶的博士生比她大12歲。
——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