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作者:金克絲
如果你問一個「00後」,「你的職業理想是什麼?」
他們多半的回答,不是當老師,更不是當科學家,而是,做網紅。
網紅,時下最火的職業,似乎只要會唱唱跳跳對鏡貼花黃,就能聚集百萬粉絲。更令人咂舌的,是他們的帶貨能力,10秒賣出上萬件商品,直播兩小時的銷售額達到2億,雖然真假未知,但足以讓很多大牌明星代言相形見絀,直呼「惹不起,惹不起」。
從國際大牌到當紅國貨,從時尚美妝到嘴邊零食......憑藉著超強帶貨能力,網紅們一則視頻叫價數十萬,「三天買寶馬,年入千萬不是夢」。
▲ 李佳琦是網紅帶貨界的「扛把子」 圖片來源網絡
而為「網紅們的幸福生活」買單的,上遊是一擲千金的廣告主,下遊則是瘋狂剁手的消費者。
只是,肥了網紅的腰包,也有人吃虧而不自知,網紅帶貨這一行,水且深。
01瘋狂的「造網紅」產業鏈
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對著鏡頭扭一扭、跳支舞,就能收割幾十萬贊,短短幾個月就能收穫幾百萬粉絲。
網紅遍地而起的時代,這看似偶然的「造星」成功,實際上是一個負責整套內容流程運作的專業團隊的成果。 隨著社交媒體平臺崛起,隨之湧現的是大量的網紅包裝公司,進行網紅的打造。這些公司會派出所謂「星探」進行素人挖掘,然後與素人籤約,根據其長相和特長確定包裝風格,然後傾注大量資源和成本進行網紅的打造。 例如近期火爆全網的「仙女酵母」,就是這套規則下的產物。去年10月份,仙女酵母還不是仙女,她的名字是「一咻哥」,主要在各類短視頻平臺上拍攝發布情感類話題。由於缺乏特色,那時候她並沒有什麼名氣。
後來,經過反覆摸索,主角人設變成了一個有點做作又不失可愛的仙女,住在一個神秘的城堡,負責接聽人間電話。這種另類的風格廣受歡迎,仙女酵母也因此爆火,粉絲量已達到1400多萬。隨之而來的就是源源不斷的廣告推廣,如今這個帳號發布的內容幾乎每條都會有廣告植入,吸金能力可見一斑。
▲ 仙女酵母 圖片來源網絡
而這背後,離不開專業操盤手的全權打造。專業的MCN機構會籤約一批這樣的年輕女孩,從0到1進行包裝,為了讓其迅速成名,前期少不了買粉絲買流量這樣的行為。
當然,網紅也分很多種,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粉絲量超過500萬的被叫做頭部網紅,50萬以下的叫做尾部網紅,不同的粉絲代表不同的身價。不同類型的網紅也有迥異的商業價值,據統計,做娛樂段子、美妝時尚的網紅變現能力最快,最吸金。
▲ 「水泥西施」被曝是專門打造的「悲情賣慘」人設 圖片來源網絡
《2019短視頻內容營銷趨勢白皮書》中的數據顯示,短視頻行業正在迅速爆發,2019年短視頻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而短視頻網紅因此更加熾手可熱。
而網紅包裝公司投入重金打造一個素人,讓其在短時間內迅速走紅,最終目的,當然是從她們身上再狠狠賺回一筆。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隨著產業逐漸成型,網紅、廣告主、消費者,形成了這一新型商業模式的三方博弈。
02買粉刷量,廣告主被忽悠
廣告主似乎成了最「有苦說不出」的那個。
隨著網紅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品牌將廣告預算從傳統媒體削減,投放到這些「移動的金字招牌」身上。
而廣告主評判一個網紅價值的標準,無非就是粉絲量、閱讀量、點讚量等直觀可見的數據。而99%廣告主現在最怕的事,就是花錢投了個「假網紅」。
為了「投廣告主所好」,很多網紅公司無所不用其極,虛假流量由此深深侵入整個產業的肌理。
在光鮮亮麗的網紅背後,暗地裡藏著的是見不得光的數據造假公司。
▲ 央視報導流量造假行業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目前,國內各種刷量平臺已達1000多家,處於頭部的100家每個月流水有200多萬元。而國內刷量產業的人員規模累計達到900多萬。
專業的「刷量」黑產的辦公場所放著的是成排的手機。配合專業的「刷單」工具,一臺手機可以模擬出幾十萬到上百萬臺看上去是真人在用的手機,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完成成千上萬的閱讀量。
在一個刷量公司的報價中,一般20元左右就可以給某音上的短視頻刷2000播放量、300個點讚,500元就能刷25萬播放量、3萬個點讚。隨機評論15元50條,如果想要根據內容把評論寫得更真實一點,那就要購買1塊錢1條的人工評論了。
除此之外,粉絲量、轉發量,只要錢到位,萬物皆可刷。
▲ 幾百臺手機就能開始刷量黑產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小紅書曾發布的反作弊報告就對外稱,平均每日清理刷量筆記數量可達4285篇,其中有機器刷量和人工刷量筆記。去年7月,新華網也曾發文痛批「網紅」產品套路是「忽悠」——點讚靠刷、照片靠P、排隊靠「託」。
如今,各平臺粉絲量超過10萬以上的KOL數量已經超過20萬個,真真假假,找到合適自己品牌調性的KOL本就很難,更別提其中水軍橫行,各種價值黑盒。
廣告主也在用各種方法排除虛假流量,但永遠敵不過「虛假流量」市場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為了逃避監管,有些網紅建起了「流量互助群」,大家互相幫忙刷量。現在甚至還出現了一種叫「曲線刷量」的買賣,指的是刷量的時候,數據緩慢增長,讓人看不出異樣,當然,購買這樣的流量更貴,價格是普通流量的10倍。
在這樣的迂迴戰裡,廣告主縱然是火眼金睛,也時不時做了「冤大頭」。投出去的推廣費用,總有大半都打了水漂,餵飽了刷量公司。
03消費者被「薅羊毛」
而處在「網紅帶貨」產業鏈最終端的「傻白甜」消費者,才是最終被「薅羊毛」的對象。
一份淘寶直播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加入淘寶直播的人數同比增長180%,這一年淘寶直播帶貨總額超過千億元,同比增長400%。
直播帶貨風風火火,質量卻是參差不齊。
在頭部網紅佔據了絕大多數資源的情況下,一些尾部的小網紅並不能接到來自大品牌的廣告。為了快速獲得收入,他們對於各種推廣「來者不拒」,其中就包括一些品質和安全沒有任何保障的三無產品。
三無產品更喜歡集中時間段在一群小網紅身上集中投放,形成「炮火密集」之勢。小網紅們則在各種自媒體平臺上賣力吆喝。
單純的消費者看到這「鋪天蓋地」之勢,自然就有上了套的,喜滋滋地付完款,直到收到貨才傻了眼。
明明直播裡說的是不鏽鋼,到手就變成了塑料;
說好是鮮甜多汁的大水蜜桃,到貨的卻個個都只有指甲蓋大,還酸得掉牙;
「堪比大牌」、「高端質量」的裙子,買回家才發現品質還比不上地攤貨。
▲ 某短視頻平臺上假貨泛濫 圖片來源網絡
在之前人民日報的一篇報導中稱,被眾多網紅稱為「遛娃神器」的兒童輕便童車,抽樣結果100%存在安全風險,且存在商家無法提供質量檢測證明的情況。
網紅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把這樣的產品吹得天花亂墜,觀眾們聽得雲裡霧裡,無形之間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之後,某些商家還會玩起套路,把劣質商品被迅速下架,造成消費者的維權困難。
而比賣假貨更深的套路,是直接跳出第三方監管。
正當你興致勃勃想要下單時,網紅的小助手會適時地跳出來提醒你:「加微信下單有更多優惠哦!」
很多消費者因為幾塊錢優惠的誘惑,不經過電商平臺,就直接在微信或者支付寶上下單購買。店家倒是一舉兩得,既逃脫了監管,又免去了平臺手續費,而消費者很可能就因此維權無門。
在這個時代,自媒體給了普通人一次平等展示才華、改變命運的機會,這本是一件好事。而一個本該良好的商業生態的運轉總會因為「一些人」而偏離正道,惹人唾棄。
不知這是否證明了「人性貪婪」的原罪?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