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鼎盛時期的情景
對於古代的封建王朝來說,王朝的強盛是最大的追求,而王朝的強盛主要是通過兩點來表現:第一點就是王朝的統一和外患的斷絕,第二點就是宮廷內的奢華生活和繁雜的禮儀。王朝的統一和外患的斷絕代表著政治上的強大,而宮廷內的奢華生活則代表著經濟上的強大。因此,這兩者可以說基本上都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追求。
唐代作為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王朝之一,對於上述的政治和經濟上的目標自然也是有著相當的追求的。唐朝在政治上是相當強大的,不僅統一了全國,而且還擴展了原有的疆域,對西域的廣大地區都進行了控制。相應地,唐朝自然也要在經濟上表現出其強大的實力,這一點突出體現在唐代宮廷宴飲的社會和繁育上面。
唐代宮廷宴飲
宮廷宴飲的方式
由於唐代國力的強盛,唐代的宮廷宴飲數量可以說是相當多,皇帝們有許多理由可以舉辦宴會,以此來取樂。首先,每逢各種節日,唐朝的皇帝們都會舉辦盛大的節日,除了我們今天熟知的中秋、端午等節日之外,唐朝在立春、清明、寒食乃至七夕等傳統節日都會舉辦宴會。而在這些傳統節日之外,唐代還有三個官方法定的節日,那便是正月晦日、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在國家的法定節假日裡,皇帝自然也會給自己放個假,在宮廷內舉辦盛大的宴會。
除了節日宴會之外,一些生性喜歡享樂的皇帝還會在春夏秋冬四個時節都舉辦相應的宴會活動,招來自己喜歡的臣子,一同吟詩作對,同時欣賞各個時節不同的景色和風光。比如,唐中宗就是這樣一個皇帝,他在春夏秋冬都設立了不同的宴會節目,邀請臣子與他同樂,史料中有這樣的記載:
"帝於景龍中置修文館學士,盛引詞學之臣,從侍遊宴。........帝有所感,即賦詩,學士皆屬和焉"。
唐玄宗與楊貴妃一起飲酒場景
唐中宗是與臣子同樂,而唐玄宗則是與自己喜愛的妃子同樂。唐玄宗與楊貴妃都是喜愛藝術的人,對於宴會自然也是相當感興趣。唐玄宗常常為楊貴妃舉辦各類宴會,在宴會上唱歌跳舞,可以說是十分快活。
而在戰爭勝利或者帝王祭祀、封禪等表現王朝強大、皇帝豐功偉績的時刻,宴會更是少不了的活動。在這些時候舉辦宴會,一方面是為了顯示國家的富裕和強大,以示慶祝,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皇帝心中歡喜,需要通過舉辦宴會來與天下分享自己的喜悅。比如,唐太宗在大破突厥之後,就在宮中舉辦了盛大的慶功宴會,在宴會之上,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等名臣共同作詩慶賀,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句,一時之間也是傳為美談。
《清平調》場景
唐王朝的強盛還表現在"萬邦來朝"的盛況上。由於唐朝的強大,當時不僅有各國使臣前來長安朝貢的,還有許多國家派出相關的人員來到唐朝進行學習、貿易。唐王朝為了表現其國力的強盛,同時也是歡迎這些從異域來到唐朝的使節,往往都會舉辦盛大的宴會。比如《舊唐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武德元年,始畢使骨咄祿特勒來朝,宴於太極殿,奏《九部樂》,賚錦彩布絹各有差"。
宴會的奢華與否,實際上就代表著唐王朝的強盛與否,而只有在宴會上展示出強盛王朝的氣魄,這些來自異域的使節們才會心服口服,由衷地感慨唐王朝的強盛。
宮廷宴飲的資金
要舉辦數量如此多、規模如此大的宴會,自然是需要大量錢財的,唐代的強盛在很大基礎上也是建立在國家的富有之上的。唐代皇帝所擁有的大量財富,主要是來自於地方的稅負,除此之外還有地方官員以及外國使節的進獻等等,通過這些途徑,唐朝的皇帝才擁有了足夠的財富以支撐他舉辦如此多的宴會。
《舊唐書》部分內容
實際上,在唐朝建立之初,唐王朝的財政狀況是十分拮据的,甚至唐高祖李淵還要專門下發詔令,要求人們節約用度。唐高祖李淵的詔令是這樣的:
"方今烽燧尚警,兵革未寧,年穀不登,市肆騰踴。.......關內諸州官民, 宜斷屠酤"。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之後,唐王朝的財政狀況才逐漸好起來,皇帝也才有了財富來支持其奢華的生活。
唐朝皇帝收入的最大來源是地方的稅收。唐朝設有專門的官職負責徵收賦稅,這一方面是因為賦稅的有效徵收對於保證王朝的財政收入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唐朝的賦稅制度確實相當複雜,因此需要專人來進行管理。當然,唐王朝也得益於這種複雜的賦稅制度,使得其能夠從百姓身上搜刮相當多的油水,來供應自己的奢華生活。
貞觀之治場景
賦稅的收入已經相當可觀,而皇帝身邊還有許多臣子,為了博得皇帝的歡心和重視,而千方百計地為皇帝進獻錢財的。這類臣子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皇帝身邊的侍臣,他們通過各種辦法討好皇帝,只要皇帝高興了,自己便有可能有升官發財的機會。比如,《舊唐書》中記載了唐玄宗身邊的一位侍臣王鉷,他便是用大量錢財來討好皇帝的最佳代表,所謂
"王鉷進計,奮身自為戶口色役使,徵剝財貨,每歲進錢百億,寶貨稱是。雲非正額租庸,便入百寶大盈庫,以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
而另一類則是地方的節度使,唐朝的節度使實際上可以被視作是當地的土皇帝,他們基本上掌握了當地的軍政大權,引發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是一位權力巨大的節度使。但這些節度使也需要努力贏得皇帝的信任,如果皇帝對地方節度使產生懷疑,那麼皇帝也是可以取消地方節度使的任命的,倘若節度使不從,皇帝自然也是可以派軍鎮壓的。
節度使
因此,唐代時的許多節度使為了保存自己在當地的實力,便努力通過向皇帝進獻錢財來贏得皇帝信任,史料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韋皋劍南有日進,李兼江西有月進。.......貢入之奏,皆白臣於正稅外方圓,亦曰'羨餘'"。
最後,來自異域使節的進貢也是皇帝收入的一大來源。當然,外國的使節一般並不會直接進獻錢財,而是進獻當地特有的特產或是寶物,這些東西同樣也是價值連城的。
通過以上幾種途徑,唐代的皇帝們往往可以積聚大量的財富,而這些財富中的許多就被他們用來舉辦宴會,用在了個人享樂上上面。可以說,如果沒有了這些錢財的支撐,我們在上文所說的那麼多盛大的宴會是沒有辦法舉行的。
唐朝皇室宴飲
宮廷宴飲的影響
唐朝皇室的這種宴飲風俗,其實對當時的社會風氣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皇帝喜愛宴飲,群臣甚至普通的百姓自然都會爭相模仿,只要家中稍有一些財富的,往往都會在盛大的節日或家中有喜事時舉辦規模盛大的宴會,模仿皇家的風俗習慣。特別是那些與皇室關係密切的王公貴族,他們對於宮廷中這種奢華的風格可以說時趨之若鶩,常常在家中模仿。
唐代的這種奢華的宴飲風俗也對後世朝代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面源自唐代的強盛,後世的王朝往往希望重現唐朝的輝煌,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帝王們對於奢華的享受總是有著嚮往的,他們對於唐代的這種奢華宴飲自然也是非常喜愛。比如,五代十國時期的許多宮廷便競相模仿唐朝的宴會風格,而且模仿的往往是最為奢華的開元時期的風格,由此便可窺出這些帝王的小心思。
唐朝酒會上必有舞蹈
結語
唐代的宮廷宴飲是相當奢華的,其數量也是相當多的,這一方面是由於唐代的國力確實強盛,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唐代的許多皇帝都對於宴會情有獨鍾,十分喜愛舉辦宴會。
而唐朝的皇帝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財力來舉辦如此多的宴會,與唐代的賦稅制度以及臣子、使節的進貢是分不開的。這幾點交織在一起,為唐代的皇帝提供了相當多的錢財,而皇帝們自然也就可以將這些錢財揮霍在宴會和享樂上面。
這種奢華宴會的風氣對當時的社會和後來的王朝都產生了影響。當然,這種影響是利弊皆有的,社會上過於崇尚奢華的風氣並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反而可能會導致民眾的懈怠和不作為,最終影響了唐王朝的前途,這種景象實際上在開元時期就已經有所體現,唐王朝的強盛最終也對其自身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