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中國人眼中,似乎沒有一頓飯解決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兩頓!話說周代貴族的朋友圈,可是將這一套玩得得心應手。
周代貴族的盛宴如果你作為臣子,有幸受到君王的款待,美酒佳餚、鼓樂歌舞自不在話下,你還能收到一份貼心的伴手禮。
《詩經·鹿鳴》中就有這樣的描述: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小鹿發現了美味的水草,就會發出呦呦的叫聲,呼朋引伴,分享美味;我有嘉賓,自然也要好好招待他,我不僅要鼓瑟吹笙,還要在框裡裝滿禮物,取得他對我的好,讓他向我展現人生的道路。
送禮物的目的,就是要表達天子的求賢之心,天子想用微薄的禮物,換來賢者的治國良言。
如果你作為長輩,受邀參加的是一場家宴,在年輕人的的照顧下,細細地享受面前的美食,想必也是一件樂事。
《詩經·伐木》就向我們展示了宴會主人對長輩的敬重: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諸父。
寧適不來,微我弗顧。
於粲灑掃,陳饋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諸舅。
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遠處傳來伐木發出的呼呼聲,濾出的清酒美又足,已經準備好小肥羊,來招待同族的叔伯父,他可以不來,但我不能不去請;灑掃好庭院,擺上八盤主食,已經準備好肥壯的公羊,來招待異姓的叔伯父,他可以不來,但我不能出差錯。
陳饋八簋,主食就用了八個碗,已經證明主人對被邀請的長輩非常尊重了。如果放在西周,這就是天子請客的規格;到了東周,天子規格就普及到了侯伯、子男級別,不是重要的場合,誰又會擺上八碗主食呢?
為了這次宴會,主人還殺了羊,這番心意想必讓長輩十分動容,按照當時「士大夫無故不殺羊」的硬性規定,這次請的客人想必身份非常高。
要說周代貴族為何如此重視宴飲?《國語》中有一句話叫
飫以顯物,宴以合好
周家把天下打下來以後,按照親疏遠近,不論同姓異姓,有親戚關係的人封建了很多諸侯,宴飲的意義將整個貴族圈子團結起來,從而達到維護分享利益的目的。
整個宴飲詩裡暗含著一個精神線索:如何溝通上下,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這一場場宴飲架起了人際關係的橋梁。
宴飲的種種禮節周代貴族的宴飲往往伴隨著各式各樣的典禮,其消耗時間之長、繁文縟節之多,令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
就拿飲酒來說,古禮中就有所謂的「獻之禮」
獻之禮:來了之後主人向客人敬酒,這就獻;客人再回敬主人,這叫酢;最後大家再舉一杯酒,當然,這杯酒就不一定喝了,放在那兒準備下一個環節,這叫酬。
一獻一酢一酬,看似簡單,實則非常麻煩, 我們看文獻記載典禮的時候,經常是早晨天一亮開始典禮,到中午還沒吃上真正的飯。
詩經有一首詩叫湛露:
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厭厭夜飲,不醉無歸。
說的是:露水只有經過陽光的照射才會幹,今天我們作長夜之飲,不醉了誰也不許回。
當然,這話是不能當真的,如果你真的開懷暢飲,醉的東倒西歪,就拿算失禮了,要知道在西周以及春秋時期,稍微上點檔次的酒宴,都有專門的官員負責記錄下不按禮節喝酒的不良行為,別說撒酒瘋,就是有人少敬了一杯酒,多說了一句話,都會被官方記錄下來。
所以這首詩後來還說道
顯允君子,莫不令德。
豈弟君子,莫不令儀。
高尚的君子啊,你要拿出你的好德行來;快樂的君子啊,你要拿出你的好風度來。
尚書中有句話叫
德將無醉
喝酒的時候要講酒德,讓德行將持著你,不能像醉漢一樣東倒西歪,所以每一次典禮考驗的是你的德行,你這個人對禮儀,對周禮的理解,對飲食和德行之間怎麼處置。
周禮文明的興衰詩經中的很多宴飲詩讚美了守禮有序,主客和諧的宴飲氛圍,反映了西周初期貴族良好的個人修養與群體素質,然而到了西周中後期,分封既久,各自為政的諸侯貴族,與周天子已經貌合神離,驕奢浮華,與民爭利,在宴飲中的表現越發不堪。《詩經·伐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籩豆有踐,兄弟無遠。
說的是:杯盤一行行排列開,兄弟們就緊緊坐在身邊。
到了西周后期,社會在發展,一家一伍可以組織生產了,兄弟關係逐漸破散,詩在拯救這個現實,叢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種精神上的努力。
詩中接著寫到: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人平時看著很高尚,有時候僅僅是為了一口乾糧分配不均,就失和了。
這是詩人對人性的洞察,人畢竟是物質動物,不能不照顧他的物質層面,貴族作為一個主宰天下的階層,必須拿出點好處,民眾才會跟著你走,所以下面一段寫的非常奢華、慷慨。
有酒湑我,無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有酒你就倒給我,沒酒就去給我買。敲起鑼鼓讓我跳舞,等我有閒暇了,我們就一起飲這個美酒。
奢華、慷慨,這是古典時期的貴族之所以能引領時代的一種品質。然而此時的周貴族,拿架子擺威風,給大家講大道理是一套套的,真正拿出點東西,給老百姓帶來好處的事情,就沒他們了。
正如《莊子·田子方》中所說:
中國之君子,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
所以這首詩在提倡恢復古老的,作為一個貴族應有的精神品質。
再後來,隨著周朝後期禮樂文明的衰落,宴飲喪失了禮儀價值,淪為了單純的享樂,貴族在宴飲中縱酒失德,醜態百出。
衛武公當年去朝拜周天子,看到周室君臣喝酒不講規矩、喝起來沒完沒了,還東倒西歪,大喊大叫,就作了一首賓之初筵,諷刺了一番。
賓之初筵,溫溫其恭。
其未醉止,威儀反反。
曰既醉止,威儀幡幡。
舍其坐遷,屢舞仙仙。
...
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溫文爾雅、恭恭敬敬的,等到喝醉了之後,這個威儀就像旗子上下翻飛,瞎挪座位,到處亂跑,飄飄然在那跳舞,一副不莊重的樣子...
周貴族特別講究行住坐臥的姿態,老話說的好,站有站像,坐有坐相,但此時的周貴族對飲酒禮在文化價值上東西已經沒有體會了。
詩經是一部精神史,它告訴你精神是怎麼構建的,也告訴你精神是怎麼瓦解的。
周家在文化創建的時候試圖用一些很平常的禮儀去完成他們的文化宣示,然而到了後期這幫老貴族們,已經只顧著享樂,宴飲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這是周貴族在精神上的沒落,也是周禮文明的沒落,由興到衰,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