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羅馬人飲食文化的重要一環,「飲宴」背後潛藏著的政治邏輯

2020-12-12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古羅馬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侵略和向外擴張的過程。通過不間斷的軍事戰爭,羅馬帝國的實力不斷凸顯,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極為重要的改變。這其中最為突出的體現就是飲宴的習俗,從勤儉節約到追求奢華和盛大。這也讓不少人認為它是帝國最終衰敗的催化劑。

羅馬共和國初期「勤儉樸素」的日常生活

自公元前509年起,古羅馬開始建立共和制。當時的生存環境還相當惡劣,經濟發展也很難成型,農業更是發展緩慢。在一些歷史學家的記載當中,當時人們可以選擇的食物種類和數量都相當有限。由於物質環境和社會因素的限制,一日三餐只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

因為羅馬人的公共生活都開始的較早,他們的早餐幾乎只是一些水果,乾麵包,甚至只是昨天沒吃完的剩菜。午餐一般也只是去街頭的小餐館去湊合一頓,很難有時間去精心準備。對他們來說,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是晚餐,這是她們一天努力生活後的一種休憩和精力的補充,也是他們一天中最為輕鬆的時候。

麵包是當時羅馬城鎮最主要的飲食,麵包的作坊大約出現在公元前180年 左右。最初烤制的麵包還不是發麵的,最早使用的麵包是一種粗粒斯佩爾特小麥麵包,到了帝國時期才出現了黑麵包和白麵包。它們主要是當時城鎮居民和奴隸的食品。

即使是貴族也只能吃一些小麥製成的餅乾搭配蜂蜜,以及乳酪和少量的葡萄酒。而當時飲用的葡萄酒和現在也有很大的區別。一開始只是一種低質的葡萄渣酒,後來喝品質較好的葡萄酒也必須加水飲用。而特別對於城鎮平民、奴隸、農人來說,許多人幾乎都吃不到肉。

這樸素的飲食習慣也與其政治發展密切相關,其生存環境十分險惡,沒有時間將精力花在飲食上。當時的羅馬人普遍認為, 要想身強力壯,必須吃粗糙堅硬的食物, 尤其是外出徵戰的士兵。因而不管是參軍打仗的古羅馬士兵,還是天剛拂曉就要到田野勞作的農民, 以及那些到中午才筋疲力盡地從廣場回家的市民都只以簡單的飲食為主。

前期艱險的政治和生活環境都導致了羅馬人清醒的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因而當時的社會也是極為崇尚節儉的社會風氣,尤其在布匿戰爭之前,當時的貴族和執政官也都清正廉潔,還會給予奢侈享受的羅馬人予以法律的制裁。

在這樣一種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當時的羅馬人除了樸素生活,艱苦奮鬥沒有其他的選擇。

經濟狀況好轉,飲宴習俗逐步走向驕奢淫逸

在古羅馬中後期,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戰爭。羅馬的實力急劇上升,公元前2世紀,羅馬控制了整個地中海區域,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更是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對希臘和東方的徵服,使得羅馬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對外擴張造成了經濟實力急劇膨脹,其統治疆域也在擴大,社會風氣和生活作風也在發生著變化。

由於大批財富和源源不斷的奴隸輸送往羅馬,給羅馬帶來了相當豐富的食物和大量的勞動力。早期簡單樸素的生活習慣早已丟失,取而代之的是講究鋪張和排場的一系列宴會。奢華的飲宴制度開始出現,羅馬整個社會的活力都就此開始被激發出來。

在這一時期,飲宴不再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生理需求,而是開始追求周到的禮節,得體的舉止,追求美的一種過程。他們非常注重餐廳的環境,以及飲宴的氣氛。他們通常會在環境舒適優美的地方設置餐廳。這能夠體現出他們的品味和財富。他們還形成了一套與宴飲相關的禮儀規範。

晚宴習俗的體系十分複雜,從被邀請者的身份地位體現到餐廳布局裝飾,晚宴的衣服,用餐的禮節,就座的尊卑次序,菜餚的結構以及呈上的先後順序都有所不同,各有一種完整的規範制度。

晚宴通常仲夏時節是在下午一點半至兩點半之間開始,冬天在一點半至三點之間。一般會持續到下半夜。餐廳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天花板就象徵著「天」餐桌及食物象徵著「地」,而地板象徵著「冥府」。整個餐廳就變成了宇宙的縮影。

出席晚宴的人數也有著極為嚴格的限制。古羅馬人對神的崇拜就體現在了他們對數字的敏感上,晚宴的人數要求至少3人,最多是9人。要與美惠三女神的數量一致,又不能超過繆斯九女神。偶數也被視為是不吉利的象徵。而在他們用餐的過程中,一餐也被分成三部分,冷盤,主菜和甜點。盛宴中,賓客必須飲3到9杯酒。

出席晚宴所穿的衣服是短袖束腰長外衣和一個披風組成,上面印染了十分鮮豔的顏色並且繡上了十分複雜的圖案。又根據季節和天氣的變化,披風的大小,下垂方式,輕重也會有所變化。甚至更講究的婦女會在一次宴席上更換幾套衣服。

在晚宴開始時,首先上的是餐前小吃。是一些橄欖,奶酪和一些用貽貝和牡蠣做成的調味汁,甚至可以出現海魚,野豬,禽鳥等製成的肉醬。晚宴的核心部分-主菜則以肉食為主,而且這裡用的肉都是祭神所用的,一般是豬或者牛,如果是山羊,那就是十分高級的晚宴了。隨著各種奇珍異物的引進,以及其他地區飲食文化的影響,古羅馬廚師的技藝也在不斷提高。

為了一道蔬菜乳豬什錦,廚師使用了剁碎的雞肉、斑鳩肉、燕雀肉、動物雜碎、盧卡尼亞香腸、、蝸牛、韭蔥、芹菜、香菜、胡椒、松子、15個雞蛋、胡椒醃魚。還要用複雜的工序製作皮囊,然後縫好皮囊過油後放入烤爐烘烤。上桌前從乳豬背部切開個口然後放入胡椒、芸香、酒糟、蜂蜜。

晚宴上的最後一部分是甜點。主要有用蜂蜜製成的甜品和水果,有時甚至會配有扇貝和幼鳥。而甜點結束之後並不是散席,而是開始了男人們最喜歡的酒會。不僅如此,各種娛樂活動也會伴隨其中,有樂曲的演奏和舞蹈,還有一些演說家和文學家,以及喜劇類的表演穿插其中。

追求享受的飲宴無意釀成羅馬帝國消亡史

古羅馬的飲宴除了作為一種富人和奴隸主作為炫耀自己財富的一種方式,更是羅馬帝國重要的政治活動的中心,也是羅馬富人和政客交際的最好時機,還體現出了森嚴的階級制度。尤其在羅馬帝國的後期,不僅有上層的貴族來參加宴飲,還有平民階層的參與。不同等級的客人座次差異很大,他們的飯菜也不同。每個人因為社會利益,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而形成一種緊密的聯繫。

手中擁有選票的平民也會被拉到這些宴會中來,以投靠那些貴族和富人,換取免費的麵包和飲宴的入場資格來維持生計。而手握大權的長老則依靠這些平民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飲宴發展到這一時期已經變成了一種交際的重要場合,成為維持人與人關係的重要紐帶。

因為各種原因和需求所置辦的大量宴飲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和人力,而且在整個羅馬社會都形成了一種驕奢淫逸的風氣。這些上層社會的貴族在不斷地揮霍著羅馬帝國的巨大財富,不再關心政治和疲於戰爭。人們只在乎他們的金錢,利益和地位。

整個羅馬就此陷入了極大的道德滑坡當中,他們整日整日的沉迷於吃喝玩樂。最終引發了羅馬帝國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使得羅馬帝國迅速走向衰敗的邊緣,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代替了原有的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氣,如同一場聲勢浩大的傳染病,在羅馬社會蔓延開來。

人類追求欲望的本性使得羅馬人不加節制的貪圖享受,對精緻飲食和奢華宴會的追求和享受產生了可怕的縱慾和墮落。它們腐蝕了羅馬人原本的美德。除此之外,儘管當時的人們嘴上大談平等,而實際上確實等級森嚴的制度,貴族階層根本無法理解低等級人民的苦楚。

飲宴制度既可以說是當時經濟繁盛,國力強盛的一種直接體現,可以作為當時羅馬社會現實的一個縮影。羅馬人在宴會上表現出來的種種醜態則更是一種羅馬當時社會的精神投射。驕奢淫逸,縱慾享樂是使得羅馬帝國走向消亡的主要內因,真可謂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參考文獻:

《羅馬十二帝王傳》

《歐洲宴會史》

相關焦點

  • 小餐桌大視野,打開拜佔庭的「餐桌」,了解背後的千年飲食文化
    在這種長期的東西方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之中呢,拜佔庭帝國的歷史地位也在不斷得到加強,使其在世界歷史發展,特別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總體來說,拜佔庭作為羅馬帝國的遺珠,在基本的飲食文化上,還是頗具羅馬人的特色的,但是隨著帝國的發展,及其與東方文化的交流愈發頻繁,這種現象出現了變化。東方特有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種類,開始源源不斷地傳入拜佔庭,這使得在拜佔庭帝國的上層社會,率先出現了飲食文化的轉變。
  • 古代宮廷的宴飲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的飲食文化學者讓納萊強調說:「宴會是一項有力的社會風俗制度,它把人們聚集在一起構成一個社區,強調友情、社會關係和文明的價值。」君主並不是很隨意地開宴,而是要對有功之臣開宴,提供娛樂活動,強調君主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同時也強化了大臣的忠心。鴻門宴算是一次大宴會,項羽是主人,劉邦是賓客。
  • 寧財神被抓背後的政治邏輯
    那一刻,無論膚色還是口音,財神都像美國黑人。 想到美國黑人自然會聯繫到毒品。《教父》裡有一段話非常經典。當那位土耳其毒販準備與教父合作販毒時,說毒品是賣給黑人和亞洲裔人的。看到像黑人的財神我就想,這人會不會吸毒啊。瞧他那大嘴,吸毒肯定一頓要一勺。
  • 古羅馬角鬥:從祭祀儀式到公眾表演,與徵服文化交相輝映
    角鬥活動的盛行暴露了羅馬人自成一體的文化因素—徵服文化和公開的政治賄賂,徵服活動一直伴隨著羅馬,也是羅馬貴族得以積累財富的重要手段,角鬥活動可以為普通民眾帶來感官刺激,宣揚戰鬥情懷。人們之所以選擇相信伊達拉裡亞起源說,原因在於地理上的邏輯正確,伊達拉裡亞距離古羅馬比較近,最關鍵的是伊達拉裡亞的文化先於羅馬人。
  • 以唐朝為例,說說唐代進士的宴會文化
    唐代宴飲之風盛行,宴會帶給人的不只是單純的聚集飲食,除了飲食、遊樂之外,還有更多人際往來情形,亦可反映出當時的物質生活、禮儀風俗以及社會風氣等。唐代進士宴會作為唐代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留下豐富寶貴的飲食文化遺產,承上啟下,在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 飲早茶,廣東人的飲食文化
    食在廣東,比福建人還好吃的早茶,是我們嶺南飲食文化的靈魂所在。到廣東不嘆一頓早茶,都不好意思說你來過。早茶起源飲早茶是廣東人特有的飲食文化,在清朝時早已開始在廣州盛行,具體起源沒有明確說法。早茶演變以前,飲早茶還是只有那些喜歡玩鳥、鬥蟋蟀富家子弟可以享受到。早晨,很多富貴人家總會聚在茶館,叫上一盅茶,點上兩份點心消遣,一副上流社會的派頭。
  • 詩經 周代貴族的宴飲,不僅奢華,更有內涵
    《國語》中有一句話叫飫以顯物,宴以合好周家把天下打下來以後,按照親疏遠近,不論同姓異姓,有親戚關係的人封建了很多諸侯,宴飲的意義將整個貴族圈子團結起來,從而達到維護分享利益的目的。整個宴飲詩裡暗含著一個精神線索:如何溝通上下,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這一場場宴飲架起了人際關係的橋梁。宴飲的種種禮節周代貴族的宴飲往往伴隨著各式各樣的典禮,其消耗時間之長、繁文縟節之多,令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
  • 「藍帶之夜上博」跨界打造宴飲江南文化
    ,世界表達」美食文化交流活動在上海博物館成功舉辦。活動由三個環節組成:中西經典文化交流——參觀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青銅館與「美術的誕生」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畫展;中華美食非遺技藝展示;中西餐飲技藝交流與非遺文化展示。
  • 秋登慈恩浮圖,獻菊花酒稱壽:聊一聊唐代的宮廷宴飲文化
    王朝的統一和外患的斷絕代表著政治上的強大,而宮廷內的奢華生活則代表著經濟上的強大。因此,這兩者可以說基本上都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追求。唐代作為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王朝之一,對於上述的政治和經濟上的目標自然也是有著相當的追求的。唐朝在政治上是相當強大的,不僅統一了全國,而且還擴展了原有的疆域,對西域的廣大地區都進行了控制。
  • 【文化 】「人之大欲存焉」的飲食文化
    《禮記·禮運》中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口腹之慾和男女之情,是人最基本的欲望,這一點連孔夫子也是承認的。然而欲望無窮,也要有所節制,節制欲望的根本途徑就在於禮。中國的飲食文化,就是這樣一種重視與節制的結合體。茶文化和酒文化,是飲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國歷代的炊具和食器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歷史典故。
  • 十字與八卦,文化圖騰背後的思維邏輯
    這個思想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各個文化群體的思想。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的文化圖騰是以導向性思維為主的進攻型思想,而中國則是內斂性思維為主導的防守型思維。所以我們就理解了,中國制定的國是目標都是針對自己的。而西方人訂製的目標是針對別人的,這就是為什麼西方針對我們制定的戰略目標都具有攻擊性的,而我們卻沒有對西方制定過任何攻擊性的戰略目標。
  • 「黑命攸關」運動背後,潛藏的依然是經濟結構的不平等
    在「反哈潑斯」公開信中,我們同樣能看到,反對者們進攻的重要目標正是籤署哈潑斯公開信的知名知識分子們所擁有的的話語權。信中強調,哈潑斯公開信的籤署者「多數是富有的白人,擁有大量的公開發表意見的機會」,同時,《哈潑斯》雜誌享有巨大的聲望,「有金錢和影響力作為後盾」。它「決定不把它的平臺給那些被邊緣化的人,而是給那些已經擁有大量追隨者並且有足夠機會表達自己觀點的人。」
  • 燕窩在我國飲食文化中的地位,作為吃貨大國是怎麼看待燕窩的
    燕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是作為補品存在的,今天我們不說燕窩有什麼養生功效,就只來說一說在傳統飲食文化中燕窩的歷史與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又有「民以食為天」足以見得吃在我國人民心中的地位。
  •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在長達294年的歷史歲月中,不僅鑄就了東周不朽的歷史功績,同時也孕育或積澱出了可以澤披後世的文化與信仰。或許很多人對東周或春秋時期的印象,僅停留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層面。事實上除卻戲劇性的一幕之外,春秋時期絕對是古代歷史發展中的重要階段。
  • 為何喝茶飲酒成為宋朝人的流行文化?淺談茶酒為主的飲食文化發展
    在沒有民族大團結之前很多人把宋朝當作民族戰爭的恥辱。但是要說到科技與文化藝術的發展,上面的幾個朝代在宋朝面前都不夠看,甚至是盛唐的璀璨文明也不一定說超過宋朝。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文化,當然,文化也細分為很多種,什麼理學文學,我們主要講以茶酒為主的宋朝飲食文化。
  • 名作《最後的晚餐》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不過這樣的隱喻和秘密顯然不止存在於知美君家或你家的餐桌上,食與宴的主題自古以來都在西方的繪畫藝術中佔據重要的位置。親愛的「吃貨」藝術迷們,不如一起來看看從超有趣角度解讀的名畫中的飲食元素吧,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 「蒙古宴飲第一宴」!隆重、豪華、氣派,這代入感也太強了!
    關於詐馬宴的來歷,根據《歷史上蒙古族的詐馬宴》一文記述,簡要整理如下:詐馬宴是古代蒙古民族最為隆重的宮廷宴會,是融宴飲、歌舞、遊戲和競技於一體的「內廷大宴」。詐馬宴據說最早起源於元朝,當時成吉思汗招待有功的大臣都是採用詐馬宴的形式。
  • 《天道》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必須從三個面去思考,生產力、制度、文化。王廟村的落後不是一日之功,是長期月累的結果,是歷史遺留問題,既不能改革力度過大,讓村民說生活水平下降,又不不能讓村民失去「希望」而患上「不治之症」。
  • 誠邀各位參加泗陽極樂素食公益愛心協會三周年慶暨大型戶外孝道公益素食宴
    吃慣了大魚大肉,也想吃一兩頓素食,這就是低碳飲食,更環保,健康!尤其步入中老年更要多以素食為主,營養搭配,將會越來越健康,活的越長久!        我們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又是和諧文化,中國特色文化。
  • 宋人避暑自有妙計,一飲一食見精緻情趣,一行一止皆文化風韻
    引言入夏以來,天氣日漸炎熱,正午時分暑氣更是逼人。淺紫色的湯水流轉在晶瑩剔透的碗盞中央,青瓷的湯匙與碗璧碰撞的叮噹作響。只是這清脆悅耳的聲音,就能消減三分暑熱,更不必說飲盡那白瓷碗中的透出絲絲涼氣的梅子湯,該是何等的熨帖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