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體溫計是這樣發明的 測體溫最早用的是蛇形瓶

2020-12-22 半島網官網

「戰疫」防控期間,被廣泛運用在高速路口、機場、火車站、小區、超市門口等公共進出場所的重要物資,除了口罩,那就是體溫計了。現在的體溫計分為玻璃(水銀)體溫計、電子式體溫計、多功能紅外體溫計、片式體溫計、「藥片式」內服體溫計等,運用較多比較方便的是電子式體溫計、多功能紅外體溫計。那麼,我們來回顧一下,體溫計以及溫度計的發明歷程,尤其是那需要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的刻度又是怎麼規定的。

>>>伽利略

溫度計的靈感來自學生

溫度計的發明是西方近代科學革命的產物,發明者大名鼎鼎,學過物理的人都認識,就是伽利略。

伽利略·伽利雷(1564年~1642年),義大利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被稱為「觀測天文學之父」、「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方法之父」、「現代科學之父 」。

伽利略發明溫度計的靈感來自於自己的學生。在一次課堂上,他問學生:「把不同溫度的水,裝進瓶中,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同學們各抒已見,其中有一位同學不經意地說:「是不是像氣球可以增大也可以縮小?」學生的回答啟發了伽利略,這位愛動腦筋的物理學家立刻在想,從水的體積變化,不也就能測出水的溫度變化了嗎?

很快,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溫度計,還是個氣體溫度計。

溫度計很簡單,就是一根細長的玻璃管,一端開口,另一端是一雞蛋大小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用手把玻璃泡捂熱,然後讓玻璃泡一端在上,把玻璃管豎直插入到水中,這便形成了一個簡單的氣體溫度計。當外界空氣上升或下降時,玻璃管中水柱就會下降或上升。如果在玻璃管上標識上刻度,便可以指示溫度。不過由於這種溫度計會到受到氣泡內空氣溫度以及外界氣壓的影響,所以誤差比較大。

只要有了巨人,那麼就會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更多有心人,伽利略的朋友、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醫學教授桑克託留斯便是一位。

他在1612年發明了一種蛇形的氣體溫度計,上端的玻璃泡可以放入病人口中,從下方水柱查看病人體溫的變化。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體溫計。

液體溫度計後續的重大進展是由託斯卡納的大公斐迪南二世組織完成的,他是佛羅倫斯西芒託學院的創建人之一,也是伽利略的學生。1654年,他們設法改進了老師所創造的溫度計。斐迪南發現酒精在受熱或變冷的時候,體積變化很大。他就用酒精來代替空氣,裝在玻璃球裡,再把玻璃球加熱,讓一部分酒精成為蒸汽,酒精蒸汽把玻璃管裡的空氣全趕跑了,第一個不受大氣壓力影響的真正溫度計就這樣誕生了。人們只要用尺量一下玻璃管裡酒精的高度,就知道溫度的高低了。

後來,人們給溫度計裡的酒精染成了紅色,觀察起來就更加清晰了。通常用來測量氣溫的溫度計,裡面裝的就是染紅的酒精。

但是酒精溫度計有個缺點,酒精在78攝氏度就要沸騰,到了這時候,玻璃管裡模糊不清了。到了1695年,才有人用水銀來代替酒精。水銀要到357攝氏度才沸騰,水銀溫度計可以測的溫度,就比酒精溫度計高得多。

1865年,英國的阿爾伯特發明了一種很有特色的體溫計,特點是儲存水銀的細管裡有一狹道,當體溫計接觸人體後,水銀很快升到人體實際體溫處,取出後水銀柱不下降,而是在狹道處斷開,使狹道以上部分始終保持體溫度數。這種溫度計受到了臨床的歡迎和普及應用。

>>>華倫海特

華氏度的創立者

溫度計有了,接下來我們回顧一下統一刻度的歷程。

1701年羅默製作了一種酒精溫度計,他用水的沸點作為上固定點,定作60°;融化的冰的溫度為下固定點,定作7.5°;冰和鹽水混合物的溫度定作0°。1708年華倫海特拜訪了羅默,參觀了羅默製作的溫度計。回來後,華倫海特對羅默的刻度方法作了多次改進,寫成一篇關於不同液體的沸點的論文,把水的沸點定作212°。為了紀念華倫海特,華氏溫標的單位記作:℉。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只有美國還在沿用華氏溫標。

1742年,瑞典人攝爾修斯又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水結冰的溫度作為0度,把水沸騰的溫度作為100度。攝爾修斯創造的刻度辦法,比華倫海特的簡便得多,所以更受到人們的歡迎。用這個刻度辦法製成的溫度計,叫做攝氏溫度計,量出來的溫度就是多少攝氏度,用「℃」來表示。

1867年,倫敦醫生奧爾巴特製成細小便利的體溫計,從此體溫計才為醫學界普遍採用。1868年,德國醫生翁德利希首次提出「發燒狀況因疾病而異,不同疾病會呈現出不同的體溫變化曲線」。從此,體溫測量開始成為醫生在診斷疾病時的必要環節和重要依據,也成為家庭必備的常用醫學器械之一。

後來,大家發現水銀體溫計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有引起汞中毒的危險,於是陸續發明了「藥片式」內服體溫計、電子式體溫計等。

中國版「溫度計」從冰瓶到照子

汝瓷試火片(資料圖片)

再來看看中國人測溫的歷史進程。

在中國的科技文化發展史上,遠至春秋戰國時期,已有不同的溫度範圍——冷凍、常溫、高溫等溫度測量工具和技術。

先秦《呂氏春秋》:「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這種「冰瓶」也叫「水瓶」,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其實現在看來很好理解,瓶子中裝上水,如果水結冰了,表明氣溫很低,進入寒冬;如果冰融化,則氣溫回升。這可謂是中國最原始的一種溫度計,被視為現代溫度計的雛形。

另外,古人還摸索出了更為高級的檢測溫度的辦法,就是燒制陶瓷用的「照子」(火照子)。這個照子簡單說就是用來判別窯火溫度的泥胚樣品,通常為片狀,中間打孔,與陶瓷胚料同時放入窯中燒制。在燒制的過程中,窯工可以通過鐵鉤取出照子,觀察其燒結程度,這樣就可以判別窯內的溫度達到了什麼程度。為啥叫「照子」呢?原來,東漢晚期的三國時代火照子叫「銅鏡」,宋代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的名諱,將「鏡」字改為「照」或「鑑」,故稱銅鏡為「照子」或「銅鑑」。

那麼,溫度計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呢?

清康熙年間,在華的傳教士最早把溫度計相關知識引介到國內。1664年,比利時人、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完成的《靈臺儀象圖》就繪有他製作的溫度計。1671年,南懷仁完成了《驗氣圖說》,其中就專門談及溫度計的製法、用法和原理。在南懷仁之後,有說法稱法國來華的白晉留下一份手稿《驗氣寒暑表說》,不但介紹了德國格裡克、英國波義耳就溫度計研究的新進展,而且對比了新舊兩種溫度計。其中舊式溫度計是一種氣體溫度計,而新式溫度計便是前述斐迪南二世發明的水銀溫度計。

不過,雖然康熙年間已經傳入紫禁城溫度計、氣壓計等,到了雍正、乾隆時,他們對之仍一臉茫然,因為早年的那些儀器,早已束之高閣。而且,國外有科學家,中國也有,清初的黃履莊,在揚州時「因聞泰西幾何比例,轉捩機軸之學」,遂制出諸多奇器,其中就有「驗冷熱器」,即溫度計。

本版文/半島記者 張文豔綜合整理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電子體溫計?測體溫大有講究 | 再見,水銀體溫計
    還有六年就要斷舍離很多人發出了「靈魂拷問」水銀體溫計現在還能用嗎?不用水銀體溫計,家裡可以選擇哪種替代?用了多年的水銀體溫計最準,其他類型體溫計測出溫度準嗎?測體溫到底有哪些講究?醫院裡水銀體溫計十年前就不用了新華醫院兒科總護士長俞群做了三十幾年護士,和體溫計打了三十多年交道。俞群告訴新華君,安全起見,新華醫院兒科從2010年開始就捨棄水銀體溫計了,取而代之的是耳溫槍,電子體溫計等。現在家裡還在用水銀體溫計的也趕緊說再見吧!
  • 玻璃體溫計、電子體溫計、紅外體溫計 這樣使用才正確!
    電子體溫計由溫度傳感器,液晶顯示器,紐扣電池,專用集成電路及其他電子元器件組成。能快速準確地測量人體體溫,與傳統的液體玻璃體溫計相比,具有讀數方便,測量時間短,測量精度高,能記憶並有蜂鳴提示的優點,尤其是電子體溫計不含水銀,對人體及周圍環境無害,特別適合於家庭,醫院等場合使用。使用方法:1、體溫計使用前,應先用酒精對體溫計頭部進行消毒。按壓開關,蜂鳴器馬上發出蜂鳴音,時間約2秒鐘。
  • 體溫計測評丨智能體溫計誤差大,手機監測體溫靠譜嗎?
    最近出門隨處可見的額溫槍不會「放過」每個經過的人,家裡備的各式各樣的體溫計也隨時準備「開工」。不過,不少人發現,不同類型的體溫計測出來的溫度,甚至同一支體溫計不同時間測出來的溫度,都不一樣?!是體溫計的問題嗎?
  • 你家小區測體溫為啥不太準?原來它是這樣的測溫槍!
    一種是以水銀體溫計為代表有接觸式測量方式,其計測量比較精準,但存在潛在的汞危害,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國家明令禁止使用水銀體溫計。 另一種則是以紅外體溫儀為代表的非接觸式,由於紅外體溫儀能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並且相較水銀體溫計更為方便快捷,也能避免水銀的汙染,因此這種測溫方法逐漸被廣泛應用。當一些具有發熱症狀的傳染性疾病暴發時,紅外體溫儀會被廣泛於醫院、機場、車站、出入境檢疫站點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場。
  • 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你會正確測體溫嗎?
    你會正確測體溫嗎?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很多人會說是37℃左右,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是一個正常的體溫,但也並不是絕對的。一是人體在不同部位測出來的體溫是不一樣的;二是在使用不同的測量方法時,得出的結果可能也有差異。
  • 測不準、娃不配合……到底該用什麼體溫計啊啊啊
    我們「冒死」用水銀溫度計測量出口溫(不建議大家效仿),然後再用福契測量額頭,對比兩個數據:水銀體溫計測出口溫介於 36.9 ℃ 和 37 ℃ 之間,福契測溫 36.9 ℃。說到這,很多家長遇到過這樣的困惑:家裡有幾隻不同的體溫計,結果發現測量數據不盡相同,到底信哪個?
  • 怎樣給貓測體溫?
    這個時候我們要給它測體溫。貓的正常體溫為38~39.2℃,如體溫在9.2~39.5℃為微熱,40.5℃以上為高熱。一般來說,貓咪晚上體溫稍高,早晨稍低,成貓體溫要比幼貓體溫稍低,貓咪運動或緊張時會促使體溫暫時升高。
  • 如何測量寶寶體溫之體溫計篇
    綜合來看,小嬰兒不建議用耳溫計。4.耳道直接與外界環境相通,在寒冷的冬天,孩子待在室外一段時間後,會使鼓膜溫度下降,導致測量值不能正確地反應孩子的實際體溫。所以,在冬天,如果孩子剛在室外待過,應該讓孩子在溫暖的室內待至少 15 分鐘後再測量體溫,這時耳溫計就能測到更真實的孩子體溫。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要使用專門用於直腸測溫的溫度計。
  • 測寶寶體溫,細節注意了沒
  • 告別水銀體溫計!耳溫槍、電子體溫計……你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嗎?
    講究一:耳溫槍,不能一塞了之耳溫槍測體溫速度快,2-4秒鐘就能測出溫度。耳溫槍測量的是耳朵鼓膜溫度,這也是人體核心溫度,需要外耳道完全暴露。因此,使用耳溫槍不能往耳朵裡一塞了之。正確姿勢:為小朋友測耳溫時,需要先提一下,再把耳朵往外下方拉一下,大的孩子則相反,需要往後上方拉一下。
  • 2020電子體溫計排行
    自16世紀伽利略發明第一支體溫計之後,人類經過了300年才設計出了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的體溫計——奧爾伯特在1867年設計了一個能快速而準確測量體溫、長度只有約15釐米的體溫計。艾爾伯特之前的體溫計,無論是外形還是使用效果都不太讓人滿意。
  • 如何測基礎體溫?
    人體在較長時間(6—8個小時)的睡眠後醒來,尚未進行任何活動之前所測量到的體溫稱之為基礎體溫,通常是人體一晝夜中的最低體溫。一般來說女子多用基礎體溫來作為自行判斷排卵期及是否懷孕的依據之一。那麼該如何測基礎體溫呢?
  • 預告丨體溫計我推薦它:一秒讀數,睡著也能測
    曾經寫過不少關於發燒和測體溫的科普,也常常有讀者讓我推薦溫度計。我曾反覆回復過大家,我家之前一直用的是博朗的耳溫槍。每次回復後呢,就會看到不少朋友說,測不準。其實吧,測不準很多時候不是體溫計的問題,是操作方法的問題。
  • 給娃用的體溫計,你買對了嗎?
    文/俏媽體溫計應該是每個家庭都常備的必需品了吧,尤其是家中有寶寶的話,體溫計這件小東西更是必不可少了。那你知道哪種體溫計更適合孩子使用嗎?你知道哪些品牌的體溫計最靠譜嗎?別看這只是件小東西,如果沒買對恐怕是要誤大事的哦!
  • 紅外體溫槍測體溫原理,了解一下
    不過倒是對大叔手裡的武器充滿了好奇,居然「一槍」就能測出我的體溫,實在是高啊。好想擁有~ 要知道我家裡也常備有體溫計,但是也只是常見的金屬頭電子體溫計,想著每次放進去都冷冰冰的,實在有點難受。於是上網去搜一搜,居然全部售空,全是預售中。。。看來近期的搶手商品除了口罩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這樣的紅外體溫計了,特別是額溫槍,真是一槍難求。
  • 開團丨體溫計我推薦它:一秒讀數,睡著也能測
    曾經寫過不少關於發燒和測體溫的科普,也常常有讀者讓我推薦溫度計。我曾反覆回復過大家,我家之前一直用的是博朗的耳溫槍。每次回復後呢,就會看到不少朋友說,測不準。其實吧,測不準很多時候不是體溫計的問題,是操作方法的問題。
  • 溫度計的前世今生,溫度計的發明發展史
    它的內部有紅色液體,空氣膨脹時就把液體往下壓,再從玻璃管上刻的110個刻度看出溫度的變化,可用於測量體溫,是世界上最早的體溫計。鑑於桑克託留斯的溫度計不太準確的缺點,法國醫生、化學家兼物理學家詹·雷伊在1632年,把伽利略的玻璃管顛倒過來,並直接利用水而不是空氣的體積變化來測量物體的冷熱程度。但是,因為這種溫度計的管口沒有密封,會因水的蒸發而產生誤差。
  • 天天測量體溫,你都了解每種體溫計的優缺點嗎?看看這3種
    自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口罩、酒精、體溫計可以說是在「熱銷」榜上居高不下。其中,每天使用次數最多的便是體溫計,搭乘交通工具、進入辦公樓、小區、街邊小鋪、停車場,甚至連下高速也需要接受「體溫測試」,更有外賣小哥笑稱:「每次取餐都得測體溫,一天工作下來,也得測個幾十上百回吧!
  • 你的體溫正常嗎?多少度算發燒?醫生和你聊聊如何正確測體溫
    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人對體溫也特別關注起來了。測體溫成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進小區、進單位,滴一下!在做網絡諮詢的時候,被問的最多的問題之一也是:醫生,我這個體溫正常嗎?有沒有發熱?37.3℃是不是發熱了?因為大家都害怕發熱。你的體溫正常嗎?
  • 4 種體溫計,到底哪個準確又好用?
    我們「冒死」用水銀體溫計測量出口溫(不建議大家效仿),然後再用福契測量額頭,對比兩個數據:水銀體溫計測出口溫介於 36.9 ℃ 和 37 ℃ 之間,福契測溫 36.9 ℃。說到這,很多家長遇到過這樣的困惑:家裡有幾隻不同的體溫計,結果發現測量數據不盡相同,到底信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