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咖啡種植地主要以兩種地形為主,一種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一種是200米以下的巴西平原。主要種植並且被大家熟知的品種就是波旁(包括黃波旁、紅波旁、平豆山度士)。巴西咖啡的口感表現主要以低酸度、堅果類風味、均衡、醇厚度適中。前街咖啡在上架的巴西咖啡豆中,皇后莊園的黃波旁和南米納斯喜拉多的紅波旁都能體現出巴西產區堅果風味以及低酸的特點。
巴西喜拉多地區
喜拉多產區位於巴西中部橫跨八個省份佔地約兩百萬平方公裡的「喜拉多草原氣候區」南部的臺地上。喜拉多草原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熱帶莽原,擁有豐富的原生植物及動物。然而並非這片大草原生產的所有咖啡都可冠上喜拉朵之名,只有限於米納斯省中西部海拔1100~1300公尺的臺地,海拔高、土壤肥,才種得出清甜、醇厚高又無土腥味的優質咖啡。
在喜拉多,其實除了得天獨厚的土壤與氣候,此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當你在咖啡的種植地附近,總會發現會有一兩個農場,農場裡飼養著家畜。而農場的存在,就是喜拉多農業團體結構的特點。咖啡種植地裡的雜草是家畜們的上好飼料,而農場裡家畜的糞便就是咖啡樹優質的有機肥料。整個生態環境平衡,因此,地面上經常看到有小動物和蚯蚓的蹤跡,而咖啡種植地附近的農場和牧場房是喜拉多咖啡產區典型的景觀之一。

咖啡品種
波旁咖啡最初栽種於留尼旺島,當地在1789年前也被稱做波旁島(le Bourbon)。波旁種,是鐵皮卡(Typica)突變產生的次種,與鐵皮卡同屬現存最古老的咖啡品種,綠色果實成熟時會呈現鮮紅色。紅波旁一般咖啡樹開花結果後,咖啡果實的顏色變化是由: 綠色 >轉微黃色 >轉微橙色 >轉成熟的紅色 > 再轉較熟的暗紅色,因此也有人稱【紅波旁種】,其實紅波旁,也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波旁種。種在高海拔的波旁種,通常會有較佳的香氣,同時酸較明亮,喝起來甚至有類似紅酒的風味。通俗些講波旁種是一個咖啡樹種屬於阿拉比卡種中的一個分支,一般結紅色的果實,稱為紅波旁,除此之外還有黃波旁、橙波旁,黃波旁相對來說產量較低,不過品質較好。
巴西產區種植與風味的關係
咖啡農場海拔多數低於1000米,習慣上多採用暴曬式種植法,原本與精品咖啡豆要求的高海拔遮陰式種植不符,機緣巧合卻發展出了獨有的酸度低而堅果味重,甜香與醇厚俱佳,花香與果香不明顯的大眾巴西軟豆風味。但對於咖啡饕餮者來言,巴西咖啡既沒有特別出眾的優點,也沒有明顯的缺憾,這種口感平和,酸度低,醇度適中,有淡淡甜味以及巧克力風味的咖啡,要想將他們一一分辨出來,是對味蕾最好的考驗。

咖啡豆處理法
半日曬處理法又叫去皮日曬法,與傳統的日曬處理不一樣的是,半日曬是將咖啡漿果的果皮去掉,能控制去皮後帶果肉咖啡豆的發酵程度。而傳統日曬也是帶皮日曬,無法看到果肉的發酵程度。半日曬處理法介於日曬、水洗兩種處理之間的方法,。但沒有了水洗處理的「水池發酵、清水衝洗」過程,直接拿到陽光下嚗曬。雖然看來方法差不多,但是沒有了發酵的一步,咖啡豆的風味截然不同。
烘焙建議
巴西咖啡普遍生長的海拔高度1000-1300米,所以其密度相對較低,含水量適中,豆質偏軟,豆表到豆芯的厚度較薄,所以不適合太高的溫度去烘焙,這樣就會出現焦苦味;我們採用選擇中火投豆方式,保持火力到脫水階段,在一爆開始後隨著溫度升高進行微調,促使焦糖化反應更加充分,這款半水洗一爆後升溫緩慢,到臨近二爆可以下豆了。

前街衝煮建議
衝煮烘焙程度中深的咖啡豆,以凸顯咖啡的醇厚感,前街咖啡會選擇Kono濾杯來衝煮。Kono濾杯的特點在於有浸泡的功能,可以利用浸泡來萃取更多的咖啡物質,提升醇厚口感。kono濾杯肋骨不多且位於低端,可以使濾紙緊貼在濾杯上以達到限制氣流的效果,從而使水流速度減緩增加水粉接觸時間。

前街衝煮參數:88℃水溫、15克粉量、1:15粉水比、中粗研磨(白砂糖大小)
前街衝煮手法:第一段注入30克水量進行30秒悶蒸,接著注入95克(電子秤顯示125克左右),約1分鐘注入完畢,當水位降到粉層2/3處注入剩餘的100克(電子秤顯示225克左右),約1分40秒注入完畢。2分-2分10秒滴濾完成,移開濾杯,完成萃取。
衝煮風味:入口有明顯的甜味,附有淡淡的檸檬香氣,含有濃鬱的堅果風味,後段表現有明顯的黑巧克力味,整體感受比較圓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