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仲春時節,雲南昆明黑龍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內外百花盛放,沿路連片的白色薔薇素雅含露,散發馨香,像是在懷念曾經呵護它們的老所長周俊院士。
周俊院士是我國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相關學科合作,找到一個植物藥的有效成分——必要時,我們可以合成這個有效成分,這就是我一輩子做的工作。」他曾這樣簡明而謙遜地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
「周先生培養了一批傑出的學術帶頭人,對我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天然藥物研發的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為雲南省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在唁電中表示。
撲進植物王國
打響植物化學研究第一戰
周俊先生1932年2月出生於江蘇東臺,曾參加南京抗美援朝醫療團,榮獲二等功。新中國成立前後,他分別在國立藥專(現中國藥科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學習和工作,1958年畢業後主動申請來到雲南。
「我在南京學藥,在上海也是學藥,我就跟時任植物所所長的蔡希陶教授申請,我就搞藥吧。」周先生說,雲南是名副其實的植物王國,全國3萬多種高等植物中,雲南就有16000多種,其中不少是珍稀植物。當時的植物所,已在植物分類學等領域已取得重要成果,但在植物化學領域還是一片空白,他前瞻性地看到了潛在的科研前景,決定開闢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帶領著5名學生,年輕的周俊開始著手完成國家下達的科研任務——尋找一種薯蕷皂素含量最高的植物,用於國產避孕藥物的研發。設備奇缺,就土辦法、洋辦法一起上;住在實驗室,餓了就燒個玉米棒子充飢。「那時,生活上困難,儀器設備上也困難,說老實話,沒有驚人的毅力,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周俊院士曾回顧說,苦戰五年,他們終於在五種植物中,找到了高含量薯蕷皂素,並完成了皂苷元成分和我國薯蕷屬植物分布的研究。這一成果,也讓周俊在我國植物化學領域一戰成名。「實際上,我發表的第一篇論文與國外毫無關係,都是自己做出來的。」他說。
天然藥物研發成果轉化
和產業化利國利民
中藥物質基礎研究是新藥研發的關鍵和基礎。繼薯蕷屬植物之後,周俊團隊愈戰愈勇,相繼在三七、重樓、天麻等植物的系統研究上有了重要發現。
他從天麻屬植物的化學成分中,發現了治療頭痛、失眠的有效成分天麻素,合成天麻素研究成果於1980年轉讓給昆明製藥廠,生產至今創造產值上億元。「天麻素合成成功後,我得了5萬元的獎金,那時是一筆巨款,我全部把它用到了設備添置和新的研究上。」 多年以後,周俊院士說。
「周先生以深遠的學術思想和堅韌不拔的科研實踐,成就了他在植物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等領域的領先地位;基於對傳統藥物深刻的理解,搞清楚了雲南白藥的科學內涵,實現了創新藥物的產業化。」周俊院士的學生——中科院院士、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郝小江說,周先生早年還創造性地將植物化學與植物系統及分布相結合,發表了人參屬植物的三萜成分和分類系統、地理分布的關係,證明了人參、三七、西洋參的關係,研究成果為中國藥典及藥用界採用,澄清了人參屬植物研究上的混亂,推動了三七及人參屬植物的研究與開發利用,為雲南三七產業發展作出了前期貢獻。
在對重樓屬6種植物的系統化學成分研究中,周俊院士闡明了其中有效成分偏諾皂苷結構與活性的關係,研發出治療婦科出血新藥「宮血寧」。1985年雲南白藥廠投入生產,上市至今累積收入近十億,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學術上,他從植物化學來闡釋了複方中藥的機理,並率先在國內系統地開展植物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研究,在國內外形成重要影響和特色。對人參、重樓、天麻等屬的100餘種植物三萜、甾體、酚類、環肽、生物鹼及配糖體的新化學結構、生物活性、植物系統及地理分布規律開展了長期的系統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34項,出版《中國油脂植物》《橡子》專著兩部。
不拘一格選拔培養人才
後學人才濟濟
周俊先生曾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獲得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
「去年10月,周俊院士獲得吳徵鎰植物學獎的傑出貢獻獎,我還沒有來得及向他表示祝賀,就看到他把5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貧困山區的消息,體現了一個老科學家高尚的情懷。」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周浙昆研究員說。
走在綠蔭濃濃的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當年創立我國首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創性搞研究的故事還在流傳。
「先生畢生愛惜人才、保護人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創造條件培養人才。先生對學子和年輕人不分親疏、和藹可親、誨人不倦,以敢為天下先的典範,造就了一大批學有所成、活躍在植物化學與天然藥物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郝小江院士說。如今,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要類群植物化學及功能、天然藥物新藥、創新藥與中藥現代化、雲南特色植物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植物化學生物學……一個個重量級的研究團隊,正沿著周俊院士開創的方向,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周俊院士在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植物化學的發展、指導弟子的科研工作。他希望後來者能用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來研究植物的化學成分,同時把研究活性的劑量做得很小,讓我國植物化學研究的步子走得更快更紮實。
來源:科技日報 本文圖片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