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周俊院士:一雙巨眼,洞見植物化學奧秘

2020-12-16 騰訊網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仲春時節,雲南昆明黑龍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內外百花盛放,沿路連片的白色薔薇素雅含露,散發馨香,像是在懷念曾經呵護它們的老所長周俊院士。

周俊院士是我國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相關學科合作,找到一個植物藥的有效成分——必要時,我們可以合成這個有效成分,這就是我一輩子做的工作。」他曾這樣簡明而謙遜地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

「周先生培養了一批傑出的學術帶頭人,對我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天然藥物研發的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為雲南省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在唁電中表示。

撲進植物王國

打響植物化學研究第一戰

周俊先生1932年2月出生於江蘇東臺,曾參加南京抗美援朝醫療團,榮獲二等功。新中國成立前後,他分別在國立藥專(現中國藥科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學習和工作,1958年畢業後主動申請來到雲南。

「我在南京學藥,在上海也是學藥,我就跟時任植物所所長的蔡希陶教授申請,我就搞藥吧。」周先生說,雲南是名副其實的植物王國,全國3萬多種高等植物中,雲南就有16000多種,其中不少是珍稀植物。當時的植物所,已在植物分類學等領域已取得重要成果,但在植物化學領域還是一片空白,他前瞻性地看到了潛在的科研前景,決定開闢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帶領著5名學生,年輕的周俊開始著手完成國家下達的科研任務——尋找一種薯蕷皂素含量最高的植物,用於國產避孕藥物的研發。設備奇缺,就土辦法、洋辦法一起上;住在實驗室,餓了就燒個玉米棒子充飢。「那時,生活上困難,儀器設備上也困難,說老實話,沒有驚人的毅力,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周俊院士曾回顧說,苦戰五年,他們終於在五種植物中,找到了高含量薯蕷皂素,並完成了皂苷元成分和我國薯蕷屬植物分布的研究。這一成果,也讓周俊在我國植物化學領域一戰成名。「實際上,我發表的第一篇論文與國外毫無關係,都是自己做出來的。」他說。

天然藥物研發成果轉化

和產業化利國利民

中藥物質基礎研究是新藥研發的關鍵和基礎。繼薯蕷屬植物之後,周俊團隊愈戰愈勇,相繼在三七、重樓、天麻等植物的系統研究上有了重要發現。

他從天麻屬植物的化學成分中,發現了治療頭痛、失眠的有效成分天麻素,合成天麻素研究成果於1980年轉讓給昆明製藥廠,生產至今創造產值上億元。「天麻素合成成功後,我得了5萬元的獎金,那時是一筆巨款,我全部把它用到了設備添置和新的研究上。」 多年以後,周俊院士說。

「周先生以深遠的學術思想和堅韌不拔的科研實踐,成就了他在植物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等領域的領先地位;基於對傳統藥物深刻的理解,搞清楚了雲南白藥的科學內涵,實現了創新藥物的產業化。」周俊院士的學生——中科院院士、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郝小江說,周先生早年還創造性地將植物化學與植物系統及分布相結合,發表了人參屬植物的三萜成分和分類系統、地理分布的關係,證明了人參、三七、西洋參的關係,研究成果為中國藥典及藥用界採用,澄清了人參屬植物研究上的混亂,推動了三七及人參屬植物的研究與開發利用,為雲南三七產業發展作出了前期貢獻。

在對重樓屬6種植物的系統化學成分研究中,周俊院士闡明了其中有效成分偏諾皂苷結構與活性的關係,研發出治療婦科出血新藥「宮血寧」。1985年雲南白藥廠投入生產,上市至今累積收入近十億,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學術上,他從植物化學來闡釋了複方中藥的機理,並率先在國內系統地開展植物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研究,在國內外形成重要影響和特色。對人參、重樓、天麻等屬的100餘種植物三萜、甾體、酚類、環肽、生物鹼及配糖體的新化學結構、生物活性、植物系統及地理分布規律開展了長期的系統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34項,出版《中國油脂植物》《橡子》專著兩部。

不拘一格選拔培養人才

後學人才濟濟

周俊先生曾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獲得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

「去年10月,周俊院士獲得吳徵鎰植物學獎的傑出貢獻獎,我還沒有來得及向他表示祝賀,就看到他把5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貧困山區的消息,體現了一個老科學家高尚的情懷。」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周浙昆研究員說。

走在綠蔭濃濃的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當年創立我國首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創性搞研究的故事還在流傳。

「先生畢生愛惜人才、保護人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創造條件培養人才。先生對學子和年輕人不分親疏、和藹可親、誨人不倦,以敢為天下先的典範,造就了一大批學有所成、活躍在植物化學與天然藥物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郝小江院士說。如今,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要類群植物化學及功能、天然藥物新藥、創新藥與中藥現代化、雲南特色植物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植物化學生物學……一個個重量級的研究團隊,正沿著周俊院士開創的方向,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周俊院士在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植物化學的發展、指導弟子的科研工作。他希望後來者能用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來研究植物的化學成分,同時把研究活性的劑量做得很小,讓我國植物化學研究的步子走得更快更紮實。

來源:科技日報 本文圖片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植物化學家周俊院士逝世 紮根雲南60載研究植物藥用
    植物化學家周俊院士逝世 紮根雲南60載研究植物藥用時間:2020-03-28 18:3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植物化學家周俊院士逝世 紮根雲南60載研究植物藥用 光明追思【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院士逝世】中國科學院院士、 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周俊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在60年代初領導中蘇合作的彌猴輻射遺傳的研究以及70年代起致力於組織分子遺傳學和植物遺傳工程等研究,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蘇元復(1910-1991),化學工程家,1929年保送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化學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綠色化學」張俐娜院士登上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刊
    在中國,有一位致力於打造「綠色化學」的女院士。最近,她登上了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刊Chemistry World,該刊對她進行了人物專訪。
  • 希拉蕊的豪言壯語、武則天的終極難題,So Easy——歷史上的巨眼美人(三)
    壹說的是歷史上的巨眼美人,不是當今的大眼美女哦。所謂巨眼,是指銳利的鑑別能力。巨眼美人,就是指那些能夠慧眼識珠、識男人於微賤窮途、善於發掘男人當中的潛力股的智慧女人。今日推出歷史上的巨眼美人第三期:柴守玉。據說希拉蕊曾放言:我嫁給誰,誰就是總統。
  • 中國科學院院士程津培做客第153期大師講壇帶領交大師生走近「化學...
    程津培以「化學鍵能學,發展理性化學的有力工具」為主題,從化學鍵能學的重要意義、對化學反應研究重要應用價值以及近期取得的成果等三個方面,深入淺出、風趣幽默地向師生們闡釋了化學鍵能學,這一發展理性化學的有力工具。
  • 江雷院士做客應用化學系列講座論仿生材料
    3月1日下午,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江雷院士冒著暴雪來到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再次做客應用化學系列講座,以「仿生智能多尺度特殊浸潤性界面材料」為題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長春應化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學思研究員主持,200多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聆聽了的報告。
  • 「古樂鍾皆如合瓦」:千古絕唱的曾侯乙編鐘一鍾雙音的奧秘
    一、嘆為觀止的一鍾雙音曾侯乙編鐘最為神奇的是一鍾雙音。披照編鐘上的錯金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不同部位,同一鍾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而且兩個樂音之間相差三度。二、一鍾雙音的原理與奧秘我國的考古界、冶鑄界、音樂界、聲學界的專家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曾侯乙編鐘進行了綜合科學檢測、分析和研究,終於揭開了一鍾雙音的奧秘。讓我們先來看看編鐘的幾何形狀與鐘體結構。
  • 《醫者仁心——中國醫學界院士口述訪談》:詮釋醫者仁心的大愛
    《醫者仁心——中國醫學界院士口述訪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一場席捲全球的瘟疫,向人類敲響了警鐘,我們要敬畏自然,保護自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適時推出的《醫者仁心——中國醫學界院士口述訪談》一書,秉承「為科學家立傳,為科學研究立言,為倡導科學精神立德」的宗旨,以口述史和訪談錄的方式,為我國醫學、生物學界作出重大貢獻的頂級院士們記錄影像和文字,從他們口中還原老一輩中國醫學界專家為國家現代醫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
  • 洞見未來,「新土不木」?同濟告訴你!
    大咖開講繼校長陳杰院士、副校長吳志強院士在同濟校友終身學習平臺 「星空講堂」傳授同濟智慧帶來精彩講授星空講堂8月活動又將邀請一位重量級嘉賓開講就在8月15星空講堂是同濟校友終身學習平臺首推的演講系列匯集校內大師與專家校友向校友傳授同濟智慧、真知灼見意為「仰望星空,洞見未來」本次開講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與建築工程管理專家丁烈雲教授為您講述在智能建造時代來臨之際如何賦能新基建,發展新業態
  • 雨林大觀探植物 植物園裡尋奧秘
    雨林大觀裡空氣溼度保持在90%左右,擁有各類植物200多科2500多種300多萬株。小記者們帶著物種普查表走進熱帶雨林裡發現植物生存的奧秘。   探索雨林大觀的奧秘   ■小記者劉峪筱 新陽路小學   今天,我跟著南寧晚報小記者團一起,到青秀山雨林大觀探索雨林的奧秘。
  • 中國工程院2017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公布
    徐青 1960年10月 船舶設計製造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
  • 趙東元院士、包信和院士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領銜完成的「納米限域催化」項目獲得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團隊成員還包括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潘秀蓮研究員、傅強研究員、鄧德會研究員。 下面,我們對趙東元院士團隊和包信和院士團隊的部分最新成果,作簡要介紹。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勇院士訪問南京工業大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勇、副所長劉文等一行到南京工業大學考察交流。校長喬旭、副校長邢衛紅在科技創新大樓會議室接待了來賓。唐勇院士回顧了校所雙方良好的合作友誼和深厚的歷史淵源,介紹了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在科研技術、前沿攻關、技術轉化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情況。他表示,南京工業大學學科特色鮮明,教學科研優勢明顯,希望雙方在人才培養、科研攻關、學科建設、平臺搭建等方面找到契合點,建立全面、緊密、深入的合作關係,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實現優勢互補,攜手共贏。
  • 只有手掌大的眼鏡猴:腦袋可360度旋轉的巨眼萌物
    眼鏡猴生活在東南亞的菲律賓、婆羅洲、蘇拉威西島等熱帶海島的雨林裡一身黃褐色的毛皮,柔軟光滑因一雙與身材極不相稱的大眼睛而得名眼鏡猴雖然體型小,卻長著一對異乎尋常的大眼睛,以至於人們初次見到它,都無一例外地被那雙大得出奇的「巨型」眼睛所吸引。眼鏡猴的眼睛不僅堪稱靈長類動物之最,在所有哺乳動物中,其眼睛相對體型的佔比也是最大的,它們的眼球直徑達16毫米,超過一半的體積凸出眼眶,佔據了嬌小臉龐三分之二的面積,遠看就像戴著一副誇張的老花鏡,「眼鏡猴」之名也由此而來。
  • 110歲北大化學:為國培養人才近兩萬名,多人已成院士
    12月19日,澎湃新聞從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10周年紀念大會上獲悉,110年來,北大化學學科已為國家培養了近20000名化學專業人才。其中本科畢業生約14000名;研究生約6000名,包括博士生2800餘名。
  • 太空人驚奇地發現,地球上有一隻「巨眼」,正死死地盯著宇宙
    太空人驚奇地發現,地球上有一隻"巨眼",正死死地盯著宇宙大家都知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於整個世界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甚至太空當中,也出現了人類進行探索的痕跡,但還時至今日,依舊還有許許多多的未解之謎,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地球上的一隻
  • 日本出現多個藍色巨眼,凸顯氣候變化危機!網友:和地震有關係嗎
    據媒體消息稱,當地時間2020年6月8日,在日本巖手縣的八幡平市八幡平山頂出現了藍色巨眼,吸引大批遊客到訪。從網絡圖片上看,這個奇特的「藍色巨眼」是碧藍色的湖水和周圍的白色積雪形成的,這其實是位於山頂名為「鏡沼」的一處景觀,也有的網友稱其為「龍眼」。
  • 浙江普洛康裕製藥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
    這一可持續發展的局面,與普洛康裕始終秉持「以科技為依託,以創新圖發展」的總體發展戰略分不開,也同普洛康裕建立完善自主開發和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並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高新技術研發中心、企業研究院,匯聚「智力」與「智慧」,以「智高點」搶佔行業發展「制高點」分不開。
  • 植物科普啟蒙繪本|從一粒種子開始,帶孩子探索自然的奧秘
    關於大自然的奧秘,孩子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知識儲備有限,萬一講錯了,恐怕會誤導孩子;但如果總是迴避不談,又會打擊孩子探索自然的積極性。今天要介紹的這幾種植物科普繪本,不僅能夠解答孩子的疑惑,還能幫助孩子探索更多自然的奧秘。一粒種子的旅程這套繪本包括《牽牛花》《向日葵》和《蒲公英》。
  • 摘取化學的聖杯,科學家讓童話成真!
    吳驪珠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同學們計劃兩周完成實驗,但兩個月都沒結果。無奈之下決定回撤,返程票都買好了,又有點不甘心。再做最後一次實驗!居然成了!原來是試劑出了問題。退票!繼續做! 終於做出了第一批人工催化劑。小心翼翼接入吸光單元,氫氣出現了!「這說明我們的設計沒錯,人工光合成真的可以模擬自然界放出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