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歲北大化學:為國培養人才近兩萬名,多人已成院士

2020-12-21 澎湃新聞

12月19日,澎湃新聞從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10周年紀念大會上獲悉,110年來,北大化學學科已為國家培養了近20000名化學專業人才。其中本科畢業生約14000名;研究生約6000名,包括博士生2800餘名。

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10周年紀念大會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攝從這裡走出的唐敖慶、曹本熹、申泮文、何炳林、陳茹玉、張滂、鄒承魯、鈕經義等學子相繼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有關近十年的畢業生情況的調查顯示,該學院2011-2020屆本科畢業生共計1462人,其中79%的人選擇了出國或保研;12%的人選擇了直接就業,去向主要集中在基層選調、教育機構等領域;另有部分畢業生選擇了靈活就業。同期,該學院研究生畢業生中,碩士生佔比較小,畢業去向以升學為主;博士生畢業去向以繼續深造、學術科研機構和專業相關企業為主,另有部分畢業生選擇去往西部基層政府單位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

北大化學學科肇始於1910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並於1919 年成立北京大學化學系,1994年更名為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簡稱北大化學學院)。

110年的發展歷程中,北大化學成績斐然。

1959年開始,邢其毅院士帶領北大化學系師生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和有機化學研究所合作,開展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的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於1965年9月完成。1982年7月,此項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上世紀70年代起,徐光憲院士在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稀土理論和配位化學、核燃料化學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建立的串級萃取理論徹底改變了稀土分離工藝從研製到應用的試驗放大模式,實現了設計參數到工業生產的「一步放大」,使我國實現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大國」的飛躍,被國際稀土界稱為「中國衝擊」。

北大校長郝平在紀念大會上回顧了北大化學一路走來取得的成績,並代表學校對北大化學學院今後的發展提出了三點希望。他表示,希望北大化學學院服務國家戰略,搶佔科技前沿,堅持技術學科和應用學科並重,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創造更多的突破性成果;堅持立德樹人,為民族振興、國家發展培養更多有理想、有信念、專業基礎紮實、熱愛科學研究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優化學科體系,加強協同創新,增強內涵式發展活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110年!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今年是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10周年從馬神廟到燕園北大化學已與時代交合碰撞110年每一刻2010年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00周年慶祝大會北大化學學院現有教職工192人其中專任教師126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
  • 1977-2019各省兩院院士本科培養人數統計,復旦上交讓人失望
    而從1977年以來許多高校也是培養出了很多院士,那麼這些院士本科都是畢業於哪些高校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各大高校自恢復高考以來本科畢業生成為兩院院士的人數統計,看看哪些高校培養人才的能力更強。其中北京地區高校達到了69人,其中清華北大共計培養了48人,實力在全國來說無出其右。
  • 追憶周俊院士:一雙巨眼,洞見植物化學奧秘
    「周先生培養了一批傑出的學術帶頭人,對我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天然藥物研發的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為雲南省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在唁電中表示。
  • 本碩博國內讀,14年教授成院士,北大副校長的她氣質典雅年齡成迷
    她是科學家,是納米微電子器件領域權威科學家,至今已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50篇,出版專著四本,國家「傑青」,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阿里巴巴達摩院學術諮詢成員。最牛的,她還是中科院院士。她是名人,在微電子器件領域聞名世界,應邀在各種國際會議大會上作報告40多次,擔任國際會議大人主席至少5次。
  • 高校人才培養指數排名,南京大學奪得第3名,西工大能排第幾?
    第一個是高校的科研實力,第二個是高校的人才培養情況。這兩個就能夠反映出一所學校發展的情況,也是最得到大家認可的兩個指標。 因此,今天筆者著重為家介紹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情況,筆者強調的是,這裡主要是指培養學術型人才的數量,主要的依據有高校培養兩院院士及其候選人的數量、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者、傑出人文社科科學家等國家級的評選。
  • 招辦面對面 | 院士領銜,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浙江樹人大學2020計劃...
    德育為先、能力為重,準確定位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行業、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加強應用性內涵建設。  同時,學校加大應用型師資建設,實施「幹人業師」計劃,已聘請1000餘名業界入士來校協同授課。學校建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64個,校內專業實驗室(教學中心)13個。擁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3個、省級產教融合示範基地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其中2個為重點)。  05 學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有什麼特色?
  •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2020-11-22 2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半導體年投入近千億超歐日總和,誰是耽誤中國芯元兇?
    1956年,在最高層的關心下,教育部集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300人團隊,由物理學家黃昆、謝希德領銜,在北大開設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這個培訓班,目的是為中國半導體事業培養「種子選手」。
  • 2020年國際物理奧賽結束,中國隊選手包攬前五名!已保送北大
    參加該競賽的國家團隊最多包括五名學生和兩名團隊負責人。本屆競賽共有45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其中有正式參賽選手169名,客隊參賽者和單獨被邀請參賽者35名,總計204名選手參賽。2019年10月下旬,中國物理教學委員會把培訓50名當年的集訓隊學生、並從中選拔出國際競賽選手和亞洲競賽選手的工作交給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在一年多的時間中,代表隊的五位選手經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選拔脫穎而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新冠疫情為這次比賽增添了一些「變數」。
  • 清華和北大的客座教授葛惟昆關於中外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葛惟昆教授我國在一般人才的培養上規模宏偉、成效顯著,但傑出人才的湧現是塊短板。於是有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沒有培養出自己的大師?」他的結論是:知識的優勢未必可以轉化成分析(或研究)能力的優勢;而知識是會忘記的,能力才是終生受用的。對於從事基礎研究的人來說,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新事物層出不窮、新領域不斷開拓,他們畢生都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探索新問題、突破新界限、達到新高度,從而成為大師。
  • 北大保送生!中國隊選手包攬國際物理奧賽前五名!
    北大保送生!中國隊選手包攬國際物理奧賽前五名!2019年10月下旬,中國物理教學委員會把培訓50名當年的集訓隊學生、並從中選拔出國際競賽選手和亞洲競賽選手的工作交給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在一年多的時間中,代表隊的五位選手經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選拔脫穎而出。
  • 中國最有實力大學,曇花一現只存8年,卻走出了174名兩院院士
    ,從中走出了174名兩院院士,可見其辦學的質量是有多高。 經過一番遷徙,在當時緊張的戰爭年代下,將辦學地點定在了局勢相對來說穩定的昆明,於1938年4月正式成立,別看西南聯大存在的時間不長,可能還沒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些名牌高校存在時間的零頭,但卻對中國的影響極其深遠,更是影響了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所培養出的人才造福了中國未來
  • 培養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學人才——北大生科「拔尖計劃」再起航
    2009年,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按照教育部的部署開始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大力開展優秀人才創新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砥礪十年,生命科學學院拔尖計劃成果斐然,逐漸形成了以教材及課程建設為基礎,以因材施教為原則,以培養生物學領軍人才為目標的具有學科特色的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勇院士訪問南京工業大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勇、副所長劉文等一行到南京工業大學考察交流。校長喬旭、副校長邢衛紅在科技創新大樓會議室接待了來賓。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介紹了學校的歷史沿革、基本情況、辦學成果和發展願景,重點介紹了學校在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方面的特色做法。他表示,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歷史悠久、名家輩出,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浙江普洛康裕製藥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
    「通過建立和完善院士專家工作站,為企業在研發方向確立、技術攻關、人才培養上發揮重要作用,也為企業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提供支撐。」普洛康裕常務副總郭振榮表示。  築巢引鳳,匯聚高端智力資源  普洛康裕自成立初期就先後與6名院士開展合作。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後,院士專家團隊與企業研發生產的關係,就有了質的轉變。
  • 美國近兩萬名青少年未經路考拿駕照
    為減少疫情期間人群聚集,美國喬治亞州政府臨時取消駕照考試中的路考項目,迄今州內將近兩萬名10多歲青少年因此繞過路考取得駕照,讓不少人擔心這項政策增加路面交通風險。喬治亞州自州政府上月臨時取消路考以來,19483名10多歲青少年未經路考就拿到駕照。在美國,通常年滿16歲即可考駕照,包括筆試和路考兩部分。
  • 探索一流獸醫人才培養的「三板斧」
    「獸醫學院有專任教師97人,每年新生150人左右,每名導師負責一至兩名新生,學生可以直接進入導師實驗室從事基礎科研工作。由劉秀梵院士領頭,所有教授上講臺給本科生講課,課時不低於總學時的三分之一。」王志強說。課程和培養體系是兩大抓手作為應用型學科,課本滯後於現實,課堂滯後於科技發展是常態。怎麼辦?
  • 一個水杯用30年,卻對學生病人慷慨解囊……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
    在生活篇的展櫃,一個磁化杯樸素到讓人感覺震撼,杯身上已被歲月刻上斑駁裂紋,杯子的主人好像為了保護它,用皮筋一層層地纏起來,杯蓋下和杯底處都纏著黑色的皮筋。原來,這是陳灝珠院士用了20多年的隨身水杯,一直使用到去世前。陳院士生活上十分簡樸,卻對學生和病人慷慨支持,他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金」、「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將平時積累所得傾囊捐贈。
  • 天津一考出703分優異成績的考生,拒絕上北大,選擇了這所大學
    最近,天津省的一名考生,在2020年的高考中,考出703分的優異成績,位列天津省142名,按照往年清北在天津錄取150人左右,該生是可以上清北的。可這位同學卻沒有選擇清北,而是最終選擇了南開大學的化學系。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
  • 顏寧19歲入清華,30歲成清華教授,40歲成美國院士,為何仍單身?
    她是我國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之一,年近40歲就成就了院士,培養了很多優秀學生。雖然她的名聲很大,但是她卻是一位只有43歲的女科學家。顏寧為何會收到那麼多人的追捧呢讓我們一起開了解一下顏寧的傳奇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