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不僅僅是要抒發自己的情感,更多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只有讀者喜歡了,我們寫的文章才更有價值。
眾所周知,人們都喜歡聽故事,有寓意的故事能夠帶給讀者思考,引發圍觀者情緒的波動或者是共鳴。
養成寫故事的思維,卻要擺脫碎碎念式的敘述。
寫好一篇優秀的文章,要從以下四點入手。
一、好的文章要能與讀者共情,引起讀者共鳴,或者要給讀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能滿足讀者的某種需求。
當我們寫的文章被讀者收藏,並且分享、轉發,可能是我們的文章中表達的情感和讀者情緒相通,這就是共情。
共鳴就是讀者認可作者的觀點,甚至感覺到文章中的主人公就是他們自己,或者是他們想要成為的人,人物當時的遭遇以及情感,正好是讀者當時的心境。
有一些乾貨類的文章,能夠給讀者提供有效可行的實施的方法,比如說有一些正在寫作道路上,踽踽前行,卻始終找不到寫作方向的人,當他看到一篇關於如何寫文的文章,對他就是有用的。
我們有時嚮往的生活很難在現實中實現,一些旅行者寫下的旅行見聞正好滿足了那些想旅行卻沒有時間的人的想像,甜甜的情感類的文章也滿足了女性對另一半的幻想。
二、寫作者要成為博學的人。
寫作是一種複雜的、具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的過程,寫作功底需要擁有大量的知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覽古今。
只有博學多才的人才能用精準的詞彙,準確無誤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把平淡無奇的故事或者是素材寫成一篇精彩絕倫的,能吸引讀者的絕世大作。
三、有深度的文章,要包含個人的觀點,傳播的思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篇有內涵的文章,必然是能給別人帶來意義,雖然文章不乏個人的情緒,但真正的史詩巨作,像大部分名著,都是具有歷史意義,或大情懷思想,個人的思維和觀點都是站在了當時社會的頂端。
還有一些文章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價值,具有一些社會現實意義,因為有深度有內涵,就會被大眾認可,並廣為流傳。
四、用完整的故事框架和結構寫文章。
一篇完整的故事是由人物、場景、語言、情節、主題等要素組成。
首先,故事中人物形象是文章的魂,我們要敘述人物的外貌、性格、經歷,所受的教育程度等等,可以通過對話、人物心理活動、生活壞境和人物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來刻畫人物。
魯迅先生文章中刻畫的人物形象就很生動,祥林嫂、阿Q、孔乙己早已深深地紮根於我們心中。
場景描寫能讓故事變得更加豐滿,生動詳細的場景描寫能讓讀者身臨其境,更能增強畫面感。
語言的表達要邏輯合理,無縫銜接。章節轉換要合理,段落不能脫節,要有承上啟下的句子,或者有對話和旁白說明。
如果前面有伏筆,在文章的後面一定要有解釋。挖了坑,也要及時埋坑。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語言積累的過程,詞語匱乏了,就要大量的閱讀,學習別人優秀的表達。
情節就是事件的發展,給人物的成長設置障礙,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比如故事中男女主人公談戀愛到結婚,遭到了家長的反對,那兩人要克服這些阻礙在一起,就是會不斷衝突,不斷解決這些問題就是故事的主要情節。阻礙的原因是生活的展示,是合理的,而不是刻意為之。
故事的主題就是故事所要傳遞的觀點,要有價值。一旦確定主題,圍繞主題就要適當刪減,不能讓主題跑偏。
寫作的有很多題材,無非就是愛情、家庭、友情、科技等等,每個題材都有人寫,關鍵是要寫出新意,傳遞出自己獨立思考的個人觀點,要形成自己個人的文風和特點。
比如王小波的小說犀利、幽默,餘華的小說是冷眼旁觀式,敘述者本人卻波瀾不驚。
總之,寫作要用故事的思維,把我們心中所想、所思表達出來,有可讀性,能給讀者提供價值,繼而引發更多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