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縣馬鹿鎮轄16個行政村,67個玉米地一塊接著一塊,一片連著一片,層層疊疊的綠色暈染了張家川縣馬鹿鎮整個北部山區,農戶們個個忙著收割玉米,微風吹過,帶起一陣簌簌輕響,便是一曲動人的豐收曲。
日前,伴隨著馬鹿鎮青貯飼料玉米收割、粉碎、打包青貯下,變成了可口的牛羊飼料……青貯飼料玉米的增產豐收,為馬鹿鎮當地畜牧養殖提供著新鮮優質飼料。馬鹿鎮作為畜牧養殖特色鄉鎮,近年來大力推廣青貯玉米種植,引導農民走出了一條「種養結合、以種帶養、以養促加」雙促雙贏增收脫貧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飼料玉米每噸飼草玉米收購價格為300元,每畝可賣到1500元左右,和原來的糧食玉米相比,不僅省去很多道工序,收入也增加了,要是以前,我還真不敢種。現在不怕,有靠山哩!」當記者問到種上飼料玉米銷路有沒有問題時,馬鹿鎮龍口村種養戶何天祥滿臉自信。
種植戶所說的「靠山」,是全鎮推廣的飼草玉米種植,由村辦合作社,與貧困戶籤訂飼草玉米訂單種植合同,對飼草玉米按照每噸保底300元的價格全部收購,既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又發展了當地產業。
馬鹿鎮作為林緣區,依靠天然的草場,畜牧養殖素來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特色優勢。但長期以來,優質飼草供給不足、玉米秸稈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制約了畜牧養殖規模化發展,同時依靠旱作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空間有限,種植和養殖沒有有效結合起來,影響了群眾收入的提升。針對這一問題,馬鹿鎮把「糧改飼」作為促進種植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草食畜牧業發展質量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打造以養促種,種養結合產業結構,有力推進產業增產、農民增收、土地增效、生態增強目標。
「今年雨水多,青貯玉米長勢好,一畝大概能產5噸左右。」馬鹿鎮花園村種養戶李六雄指著打包好的青貯飼料說。
「11畝飼料玉米,我家養的12頭牛、11匹馬不僅飼料有了保障,餘下的還能訂單賣給新源養殖專業合作社。同時我可以給合作社打工,這一年下來好著哩。」李六雄屈指算了算,開心的笑著說。
白楊村黨支部副書記趙得錄介紹說,近幾年隨著全鎮養畜量的不斷增多,對飼草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白楊村「兩委」瞅準機會,抓住全縣糧改飼政策機遇,積極動員全村群眾在沿川、沿河地區全面推廣種植飼料玉米,提高土地產值,增加村民收入。特別是村辦合作社,以每畝50元的流轉費投資0.55萬元 ,與本村29戶農戶籤訂合同,流轉土地110畝,連片種植飼料玉米。帶動全村89戶農連片種植飼料玉米398畝(其中貧困戶33戶132畝),吸收本村群眾就地務工,2020年初投工投勞 45戶49人,其中貧困戶14戶14 人,發放勞務費 1.2萬元。
馬鹿鎮畜牧養殖素來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特色優勢,馬鹿鎮黨委副書記付寶宏介紹說:「養殖戶和村民們種植青貯飼料玉米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今年全鎮青貯飼料玉米種植面積達10109畝,其中貧困戶種植面積達6418畝,全鎮採取訂單式種植方式,其餘種植量在農戶自給自足基礎上,由8家規模較大的養殖專業合作社統一收購,保證有種有收。同時,每畝能收5噸左右青貯飼料,畝產值達1500元,經濟效益顯著。」
近年來,馬鹿鎮緊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主線,以拉動農民脫貧增收、改善生態環境為核心,以糧改飼工作為重要抓手,聚焦各村玉米主產區域,通過大力推行種養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有力助推了全鎮牛羊產業大發展,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讓種植業和養殖業「互動起來」,形成了良性的生態循環,基本實現了產業增產、農民增收、土地增效、生態增強和種養雙增雙促雙贏的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