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濟南,一座巍然而立3000多年的古城,名士薈萃,文脈不絕。1989年1月,在潤養千年的文化沃土上,在千枝競秀的報業密林中,悄然鑽出一棵幼苗。她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破土而出,吮吸著人民政協的養分茁壯成長。32度春秋輪轉,32載踔厲奮發,她始終秉持「弘揚愛國精神、倡導社會民主、促進聯合團結、振興中華大業」的辦報宗旨,把新聞書寫在協商民主的進程中,書寫在政協委員的心坎上。她就是山東省政協機關報——《聯合日報》,省內唯一具有統戰政協性質的報紙,也是全國政協系統發行量最大、出版期數最多的省級日報。為政協而創、因政協而興,回眸32年,《聯合日報》忠實記錄著山東政協事業的點滴進步,奮力書寫著山東政協人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使命擔當,真切展示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的勃勃生機。
艱難困苦 玉汝於成
(1989-1996)
這是一份1989年1月4日發行的《聯合周報》,作為《聯合日報》的前身,透過早已泛黃的紙頁,我們仍能感受到一種躍然而生的喜悅與希望。為適應人民政協事業改革發展的需要,加大政協工作宣傳力度,更好地反映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的心聲,經省委批准,省政協創辦了《聯合周報》,時任省委書記梁步庭欣然題寫了報頭,時任省政協主席李子超撰寫了發刊詞。
山櫻先春發,紅蕊滿霜枝。厚望之下的《聯合周報》,也有著戰風鬥雪的草創之艱。在第一任社長、總編輯於陽春的帶領下,11位矢志政協新聞事業的赤子,篳路藍縷,上下求索,從編稿、畫版到檢查校樣,他們夜以繼日,攻下一道道難關。一首《畫版謠》生動反映了創刊初期的情景。為克服版式設計困難,於陽春手把手地教新同事畫版,並編了一首歌謠便於大家熟悉技巧。「嚴」字當頭,校字如仇,只因一詞之差,幾萬份已經印出的報紙,在火車站被截回,直接送到廢品收購站。「張瑞敏砸冰箱」式的故事在這裡上演,只為對讀者負責。天道酬勤,業精德揚。創刊後,《聯合周報》訂閱量從最初的2.6萬份迅速增長到1992年的20萬份,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李子超主席盛讚「11條好漢11桿槍,就能辦出一張高質量的報紙,很了不起」。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1993年1月,報經省委同意,《聯合周報》更名為《聯合報》,先擴為周二報,兩年後又擴為周三報,書法家魏啟後、啟功先後題寫了報頭。1994年4月,報社成立協作理事會,在全國政協系統當屬首創。時任省政協主席陸懋曾出席成立大會並講話,稱「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好事」。1995年12月,全國政協在成都召開報紙宣傳工作會議,於陽春作了典型發言。《聯合報》因從未發生政治失誤、報刊期數、發行量、廣告收入、成立地市記者站、成立協作理事會等6方面第一,被譽為山東省政協的「拳頭產品」,走在了全國前列。雛鳳清於老鳳聲。全國第一篇公開批評《廢都》的書評在《聯合報》刊登,引發文壇廣泛關注;《「紅十字」下的陰影》《來自高校自費生的報告》等一批針砭時弊、關注民生的新聞作品,彰顯了政協特色,贏得了良好口碑。
寸積銖累整八載。歷經《聯合周報》《聯合報》兩個階段,擴日報的基礎已然堅實。
勵精圖治 蓬勃發展
(1997-2009)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早在1996年,報社上下已經開始醞釀新的突破。先是改革版面,將周末版擴充為《聯合周末》專刊,同時組織力量進行擴日報可行性考察。那時,不必說兄弟省份,即便《人民政協報》也還是周三報。能否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大家拿出了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決意再上一個新臺階。經慎重考慮並多方徵求意見,1997年1月1日,《聯合報》擴成周五刊的《聯合日報》。這殊為不易的一步,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稱讚與鼓勵。時任省政協主席陸懋曾專門發來賀信,省委更是高度評價報紙創刊8年來的業績,殷切希望改日報後為政協履行職能、團結社會各界人士、服務兩個文明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輿論支持。
當是時,報社延攬了一大批優秀年輕人,為辦好日報儲備了人才。隨著版面的增加與人才的引進,《聯合日報》爆發式地產生了一大批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頗有影響的報導。
1998年8月,《聯合日報》三版刊登了省醫科院副研究員王世立關於高校擴招的文章——《中國高等教育下一步怎麼走》,引起了時任省政協副主席、民革省委主委周鴻興的極大興趣。他把這期報紙的三版複印了300份,分發給每一位在京出席國務院科教興國工作座談會的領導和專家。很快,關於高校擴招的話題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大討論。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高度重視,在他的推動下,全國高校開啟了招生改革,而王世立的文章則被業界譽為「首先吹響了大規模擴招的號角」。這是政協發揮智力密集優勢、推動社會進步的典型案例,也值得每一位聯合日報人為此驕傲,永遠銘記!
為體現政協重視文史資料編纂的工作特點,增強報紙的知識性、可讀性,2001年,《聯合周末》改版為《聯合日報·文史周刊》;2004年起,《聯合日報》將周五報擴為周六報;2006年3月,為堅持「三貼近」,加大民生報導力度,又把每周三的正報改為《聯合日報·民生周刊》。由此,一周四正報、兩周刊的模式正式定型。
沿著這一脈絡,《聯合日報》循序漸進,日益萬善,開始逐步走上發展快車道。
融合創新 砥礪前行
(2010-2020)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201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面貌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聯合日報》的面貌也隨之變化,已由過去的一張報紙,發展成為擁有《聯合日報》、聯合網、春秋雜誌以及微信公眾號、數字報、視頻等多種載體的全媒體形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氣象、新局面。
這一時期,《聯合日報》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對黨忠誠,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論述,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這一時期,《聯合日報》自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這一時期,《聯合日報》與時代同行、與政協同頻,深入踐行「四力」,生動講述政協履職故事,全面展示委員議政風採,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輿論支持;這一時期,《聯合日報》堅持改革創新、開門辦報,著力抓好媒體融合發展,傾力打造新媒體矩陣,有效拓展了傳播力和影響力。
根本固方能枝葉茂。《聯合日報》這一時期的蓬勃發展,根本原因在於省政協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十二屆省政協主席付志方,副主席吳翠雲、郭愛玲、趙家軍、唐洲雁、王修林、程林、劉均剛,秘書長劉永巨;十一屆省政協主席劉偉,副主席陳光、翟魯寧,秘書長張心驥,對有關新聞報導和報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給予肯定、鼓勵和關心、指導。這是《聯合日報》不斷前行的根本動力和力量源泉。
特別是2018年5月11日,省政協主席付志方親臨報社,看望採編人員,調研報社工作,對辦報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確要求,為《聯合日報》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士氣、激發了幹勁。
風勁潮湧,自當揚帆破浪。《聯合日報》認真領會貫徹付志方主席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進一步推進融合創新,進一步提升辦報質量,進一步講好政協故事,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向著打造一流政協媒體的目標勇毅奮進、篤定前行,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績。
黨媒姓黨,守土須盡責。《聯合日報》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讓黨旗在政協宣傳輿論陣地上高高飄揚。制定了《聯合日報黨總支議事規則》,一切重大事項由黨總支研究決定。健全完善「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等組織生活制度,堅持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重大事項決策充分協商,一切重大事項由黨總支會議研究決定;定期召開總支會、黨員大會、支委會、黨小組會,黨總支主要成員都給黨員講過黨課,加強黨組織建設的「內生動力」;打造黨員學習活動陣地,督促全體黨員學好用好「學習強國」平臺,使黨員學習常態化;創新黨建活動形式內容,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群眾評議黨員」活動、集體約談活動,黨組織的凝聚力越來越強。
危難時刻顯擔當。2020年初,面對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聯合日報》積極響應省政協發出的「為奪取疫情防控鬥爭勝利作出政協貢獻」號召,凝聚抗擊疫情的正能量,頌揚抗疫英雄,鼓舞民心,推出聚焦政協人投身抗疫一線、參與一線防控、捐款捐物、建言獻策、復工復產等方面的新聞報導700餘篇、照片100多幅,連續刊發幾百個版面,及時傳遞了抗擊疫情的政協力量。
辦報為民,初心不改。推動深度融合,開拓「1+N」重大主題報導模式、媒體主題宣傳模式,打造一批高品質有影響力的專欄和報導,創新的背後,服務大團結大聯合、為人民鼓與呼的初衷愈久彌堅、代代相傳。開闢「委員觀點」「報告深讀」「委員擔當」「聯合視點」「政在協商」「委員故事匯」「有心同讀」等欄目,通過線上報導、在線直播、線下活動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傳遞委員思考、傳播政協履職聲音、展示政協委員風採、講述政協故事;策劃推出「沿著總書記指引·奮進的政協足跡」「履職為民 奉獻齊魯——點讚感動你的政協委員故事」系列重磅報導,圍繞鄉村振興、海洋強省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弘揚雷鋒精神等專題進行了系列報導;開設了「追夢奮鬥·委員擔當」系列專題報導,圍繞「養老」「垃圾分類」「大數據」「健康中國」「夜經濟」等社會熱點問題,結合委員提案,陸續推出圖文並茂的專題報導,贏得讀者好評;舉辦「國民學堂」進院校、進社區、進企業,線下學員累計達近兩萬人次,線上學員累計達幾百萬人次;10篇「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報導全部被「學習強國」轉載。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採寫的《「網格化」還需精準化》《全民健身須循「科學方」》2篇報導閱讀數達到「10萬+」,《首場「雲訪談」速寫》閱讀數5萬餘次。劉永巨秘書長對此作出「總結好這次疫情防控形勢下創新方式宣傳報導的經驗,為今後宣傳工作打基礎。同志們辛苦了,主席滿意」的批示。
打鐵須得自身硬。《聯合日報》始終把自身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通過制度創新推動報社改革發展、提質增效。為了更好地適應新階段新要求,在付志方主席到報社調研兩周年之際,經過精心籌備,於2020年5月11日起進行全新改版,莊重古樸大方的版式獲得讀者好評。制定改革方案和《聯合日報社績效考核暫行辦法》,建立科學量化、全面考核的分配激勵機制,業務考核以量化考核為依據,在注重「量」的基礎上加大對「質」的考核,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宣傳質量。創新社領導、編輯記者蹲點採訪制度,深入採訪機關幹部、政協委員、鄉鎮幹部、基層群眾,狠抓重大主題報導。建立常態化學習培訓制度,進一步提高採編業務人員的理論知識和寫作技能,不斷集聚適應報社事業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完善經營管理制度,做到以人為本與制度管人相統一,通過釋放制度效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乾事創業的熱情與活力。
與此同時,《聯合日報》注重踐行媒體責任,傾力公益慈善,從扶貧結對、抗震救災到無償獻血、「慈心一日捐」,群眾需要什麼,聯合日報人就奉獻什麼。承辦「國民學堂」公益講座,舉辦「新儒風山東行」活動,落實總書記要求,扛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政協的家國情懷在堅守與創新中彰顯。
32年櫛風沐雨,32年春華秋實。而今的《聯合日報》,健筆凌雲,集語琳琅,先後榮獲「傳媒中國年度十大專業報」「全國報業100強」「山東省十佳報紙」「中國網絡媒體優秀單位」「山東省新聞出版獎優秀集體獎」等眾多榮譽,《聯合網》榮獲第三屆山東新聞出版獎,獲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成為重要新聞網站。《聯合日報》融媒體矩陣成為有高度、有溫度、有特色、有品質的全國政協系統一流媒體。至2019年11月,報紙發行65478餘份,實現歷史性新突破;《春秋》雜誌發行74660餘份,保持良好勢頭;廣告經營逆勢上揚,營收600萬元,創歷史最好成績。
穆穆兮文採雲湧,燦燦兮華章星馳。沐浴著新時代的雨露陽光,《聯合日報》將克承大雅,激揚文字,不負韶華,只爭朝夕,為新時代山東政協事業發展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隋春青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