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君侯之區別,「君」是泛指稱號,「侯」是爵位等級中的一種

2021-01-08 小小小鬼王說歷史

從夏代起實行分封制,只要有封地者,就稱其君。一般而言,在封號之後再加上「君」二字,以示尊貴,「君」就是在封地封上的最高領袖。因此,「君」只指有封地的人,沒有大小之分。爵士是分等級的,而「侯」是其中之一。

據史書記載,在周代以前,已確立「公、侯、伯、子、男」共五爵,稱為諸侯五爵。並設「上卿、上卿、上卿、上卿、下士」五爵,共五爵,稱為下五爵。由於古代官吏沒有薪水,只能封地,自己發動奴隸耕種。

按照禮制,天子的祿田千裡見方;公、侯的祿田百裡見方;伯的祿田七百裡見方;男的祿田五十裡見方;小諸侯,不足五十裡,不會朝會天子,隸屬於大諸侯,稱為附庸。秦始皇以養馬有功為秦國的始祖非子。

在天子之下,有三公九卿,其中三公的祿田數,以公、侯的爵位為準;九卿的祿田數,以伯爵的爵位為準;三公九卿以下的大夫與士,其中大夫的祿田數,以男爵位為準;士祿田數,以附庸的爵位為準。

禮制王制:王者的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人。天將降大任於地,公將降百裡於地,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五十裡者,與天子不合,與諸侯不合曰附庸。天啟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啟四公之卿視伯,天啟四公之子子孫孫,天啟五公視附庸。

這就是說,在不同爵位的大諸侯中,又分成了小諸侯,都是發動了奴隸耕種,自給自足,擁有了更多的土地,獲得了更多的財富,享受了更好的待遇。但是,無論封地大小,有封地的人都叫「君」,根據封地的大小來定爵位,侯爵只是五爵中的第二級。

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建立了二十級軍功爵位,廢除了周朝的上下五等爵位,分別是:

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七公,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七公乘,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與商鞅一樣,他的名字也叫衛鞅,因生於衛國而得名。他是秦國官職最高的軍隊,功爵位之十六大將軍,沒有一個侯爵混在一起。而被秦孝公封為商王,所以稱得上商君。古時候有封地為氏的傳統,所以公孫鞅也叫商鞅。

在電視連續劇《大秦賦》中,秦王的爵位是第十八級駟車庶長。其爵位雖不及十九等侯,卻比十七等侯大顯其才,因賜封於渭陽,故被稱為渭陽君。君主的頭銜並非正式授予,而是約定俗成的,也不一定要用封地號。

史書中有四位被封為武安君,分別是白起、李牧、蘇秦。根據《史記》的記載,白起因「言能養士卒,戰必克,得民安,故名武安。」但這種說法並不嚴謹。按照史書《史記·白起王翦傳》的記載,白起的最高爵位是大良造,遷至武安。

在趙國,李牧、蘇秦都被封為武安君,而白起則被遷往別處。所以武安封地原應是趙國在邯鄲的封地,也許就是今天的武安縣。蘇秦、白起、李牧,都曾擁用過,所以叫武安君,但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他們的食邑。

昭侯魏冉是宣太后羋八子的異父兄,是秦昭襄王的上位和軍權的擁護者。宣太后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羋戎,即華陽君,華陽君可能沒有爵位,所以稱他為君。魏冉是有爵位的人,而封地在信中,所賜的封地就是信中所稱的穰侯。

在秦國法律中,嫪毐的爵位來源頗有爭議,秦法只規定不封王,卻沒有規定不能封地。據史書記載,嫪毐得到趙太后的寵愛,被賜給山陽郡,封文信侯,後來又以河西太原郡為封國;史書中對於趙太后封侯的理由不夠充分,很可能是因為平定天下所發生的一場叛亂。

事實上,商君衛鞅、穰侯魏冉、文信侯趙榛、武安君白起等人,都是封地,其中商鞅只做大良造,賜封於商地,所以稱商君為商大良造並無不妥。而且白起在官職上只做大良造,應該是賜封武安君,所以稱武安君為白大良造也是正確的。

而且魏冉被封為穰侯,嫪毐被封為穰侯,真正成為侯爵,所以把魏冉稱為穰侯,嫪毐稱為文信侯,其實把他稱呼為穰君,文信君也沒問題。因此,「君」和「侯」的區別在於,「君」是約定俗成的稱謂,而「侯」是指爵位,都有封地。公爵、侯、伯、子、男共五個爵位,其爵位代表職務等級,公爵比侯爵大,但也可稱「君」。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什麼區別,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電視劇《大秦賦》的熱播,讓許多人對劇中的「君」和「侯」有了濃厚的興趣。那麼,何為「君」?什麼是「侯」?二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戰國時期,「君」和「侯」其實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如果硬要找出個「區別」,那麼,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君」和「侯」的封號不同!「君」,說通俗點,就是「好聽點」,有點「尊貴」感。說白了,「君」和「侯」,就是今天「司長」和「廳長」的區別,實質上是一個級別。同樣為「君」為「侯」,但封地的大小有著很大的區別!有的權「侯」封地很大,如呂不韋這個文信侯、羋月的弟弟魏冉的穰侯。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何區別,商鞅和白起都沒有封侯範雎呂不韋卻可以
    古人用字極準,微言大義,因此「君」與「侯」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就是「侯」比「君」尊貴,兩者都有封地,但是前者比後者大得多。既然這樣那很多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商鞅變法如此大的功勞,被秦孝公封在商於之地,封號商君;而魏冉被封為穰侯、範雎被封為應侯、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雖然他們都有功勞,但是遠不如商鞅吧,為什麼地位要比商鞅高呢?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戰國時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歷史事件了。
  • 中國古代爵位是「公、侯、伯、子、男」5種,為什麼西方也一樣?
    我們常說中國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無獨有偶,在古代西方,貴族爵位也基本上是「公、侯、伯、子、男」這5種。 在爵位劃分方面,古代東西方的分類為何一模一樣,這難道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嗎?它們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 哈裡王子晉封公爵,英國爵位的公侯伯子男和中國古代爵位一樣嗎?
    那麼英國的爵位體系和咱們中國古代是一樣的嗎?如果不是那麼兩者的有什麼不同呢。和中國古代一樣,不同的爵位服飾截然不同。在正規場合,公爵穿深紅色的絲絨外套,帽子上鑲四條貂皮,其冠冕上有一個金環,上飾八枚金葉片。第二等為侯爵,侯爵一詞最初指威爾斯邊疆的領主。15世紀以後侯爵的地位越來越高僅次於公爵,但與其他4個等級的貴族相比,侯爵的數目一向最少。伯爵是第三等,英國古代,每個伯爵的轄區僅限一郡,與國王有著極其明確的封君封臣關係,在地方上統領男爵、騎士。
  • 科普:古代的爵位和官位品級之間有什麼關係?
    提到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首先了解「中國古代封爵制度」、「中國古代官職等級」等相關基礎性知識。中國古代封爵制度:中國古代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是歷代君主為鞏固統治,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而實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
  • 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文官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而武將能夠超高規格獲得王爵,其實往往都是王朝處於特殊時期,比如說開國初期籠絡地方割據勢力,或者王朝中後期出現重大叛亂,漢朝劉邦為了聯合各地諸侯王反抗項羽,所以才會存在漢初的八大異姓諸侯王,也就是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唐朝初期為了籠絡地方割據勢力,冊封了羅藝為燕王,江淮杜伏威為吳王等等,安史之亂爆發後,對於平定叛亂的武將們給予郡王爵位,比如郭子儀被冊封為汾陽郡王
  • 古代封侯的稱號有什麼講究嗎?
    自從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以來,封侯可謂是古代男性一生仕途的追求,比封更高一等的公爵還要時髦。南宋陸遊在詩中寫道:當年萬裡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唐朝李賀寫道:「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古詩詞中,反而寫「封公」的很少。
  • 《知否》原著顧廷燁為何非要承襲寧遠侯爵位?看懂古代禮法就懂了
    顧廷燁最後承襲了寧遠侯爵位,但這確實是費了一番功夫,與籌謀多年的後母小秦氏鬥智鬥勇,甚至因此被小秦氏恨了多年,差點害死了盛明蘭和自己的孩子。劇中的顧廷燁並非為的是這爵位,只是想要出一口氣,小秦氏在意的,他就非要搶去。
  • 英格蘭爵位制度簡析:「公侯伯子男」五爵是如何誕生的?
    導語在歐洲的封建採邑制度之中,上至最高位的國王,下至最低階級的騎士、農奴,他們之間有著五個等級的貴族劃分,它們分別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但是這5個爵位並不是中世紀一開始就在歐洲所出現的,它們的起源和發展也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最終五爵位的高低等級才得以確定。
  • 以女子之身被劉邦封侯,預言奇準從未落空,許負是怎樣的奇人?
    古代的相士大多都是男性,但卻並不是男人的專利,秦末漢初就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女相士,她的名字叫許負,是被司馬遷寫進《史記》中女人。 許負的相術很高,可以稱之為西漢第一女相士,她以女子之身被劉邦封侯,她的預言更是奇準無比從未落空。 她究竟是怎樣一位奇女子,她為哪些人看過相,結局又如何?
  • 白起稱武安君,呂不韋稱文信侯,到底誰的爵位更高?
    封侯和封君其實區別不大,二者存在一個從屬關係,即封侯是屬於封君的一種。 雖然還有著卿大夫這樣的爵位,那他們與春秋和西周時期的卿大夫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這個爵位只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物質財富,而沒有更多的權力,相當於一種發工資的形式。他們無法像曾經的晉國六卿那般,在自家封地上築城練兵,甚至於最後完成諸侯的晉升。 當然了,原本那種諸侯式的卿大夫階層並沒有就此完全消失,有一部分人還是能夠享有這樣的權力的。
  • 中國古代官階等級大全
    職事與本人原來已具有的官品、榮譽稱號等有一定的聯繫,但並不因此影響其任職。如某部尚書,自身有一定的秩品、班位,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勳賜、科位、封號,但沒有這些品位和封號也不影響他得到實際的任用和職權。同等的職事有上下的區分,如事繁者從上,事平者從中,事簡者從下。一個部門設兩名以上的同級官吏時,則有前後位置的區別。
  • 古代爵位是怎麼變得不值錢的?看爵位畫風不斷崩塌的歷史演變
    公侯伯子男,這是我國古代的爵位等級劃分。在我國的各個朝代,這些爵位都代表著榮耀和權利。但是這些爵位所代表的地位卻不是一成不變的,換一句話說就是他們經歷了很多次地位的跌落過程,也就是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爵位畫風的第一次崩塌,子爵不值錢了】我國商代時期是典型的貴族和奴隸社會,通常一個貴族成年,人們往往會稱呼他為男。
  • 中國古代爵位最高等級是王爵,而王爵中又以這四個封號最為最貴
    中國古代從周朝開始,對於立下軍功的功臣武將,都會獎勵以封爵,有周朝的公、侯、伯、子、男等貴族爵位,也有秦漢時的軍功二十等爵。魏晉之後,重新恢復了五等封爵,並重新設置了王爵,以王爵為爵位中最高一等。後世雖多有更改,但王爵始終是作為了爵位中的最高等級。
  • 古代封爵與古代酒器有關嗎?你想知道的酒文化!
    古代封爵制度是古代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歷代君主為鞏固其統治地位,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而實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有不同的等級。「爵」的甲骨文「爵」是一種禮器,而且是一種規格和等級非常高的禮器。與封爵的「爵」屬同一個字。在中國古代是一種用來盛放、斟倒和加熱酒的容器。功能上相當於現在的分酒器和溫酒壺。流行於夏商周時期。
  • 清代宗室爵位分為十四等,那麼其他朝代的情況又如何呢?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帝王賜予宗室、官員或有功人員、才智之士的地位和待遇。爵位,原本是指諸侯獲封賜的封建等級,因此爵位是與封建制度密切相關的。由於爵位分為宗室爵和非宗室爵,且歷朝歷代皆不相同,因此作個簡單的介紹。
  • 明朝文官最高爵位只能是伯爵,為何不能封為公侯?
    漢朝把五等爵位變成了王和侯兩種,能夠得到這份殊榮的都是皇帝的本家、外戚和有功之臣,後來又把擔任丞相一職的人封侯。自漢朝以後,尤其是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封爵就變得異常混亂,基本上在朝廷內任職的人都可以獲得五等爵位。 到了明朝,形式為之一變。
  • 古代的諡號,遠不止一個稱呼
    古代的諡制屬於禮制的喪葬禮儀的一種,諡號是概括逝者生前的行事品德功績所賜予的稱號,進行褒貶的一種方式,對其死後的諱稱,通俗來講就是「蓋棺定論」。生前尊其爵位,卒後赴告其名,葬後諱名舉諡號。所以《禮記·樂記》書道:「聞其諡,知其行」。
  • 中國古代有個封號,威武霸氣,2000年來只有4人獲得,卻無一善終
    貴族爵位在古代時是一種尊貴的身份象徵,爵位的所有者能夠享受到與之爵位對應的政治和經濟權利。在古代中國,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貴族等級制度就是從商周時期確立的五等爵位制度,五等爵獎分為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等級。五個等級的貴族按照嚴格的等級分別使用不同的禮器。
  • 古代的公主和格格差異有多大?地位和權力為何天差地別?
    公主與格格有區別嗎?有!這是肯定的,而且非常明顯。格格這個稱呼的出自於清朝,存在的時間非常的短,而公主的稱呼出現於周朝,歷史是比較久遠的。兩者雖然看似都一樣,但是其內涵卻完全不同,古代公主的地位遠高于格格,其差異也是天差地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