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代起實行分封制,只要有封地者,就稱其君。一般而言,在封號之後再加上「君」二字,以示尊貴,「君」就是在封地封上的最高領袖。因此,「君」只指有封地的人,沒有大小之分。爵士是分等級的,而「侯」是其中之一。
據史書記載,在周代以前,已確立「公、侯、伯、子、男」共五爵,稱為諸侯五爵。並設「上卿、上卿、上卿、上卿、下士」五爵,共五爵,稱為下五爵。由於古代官吏沒有薪水,只能封地,自己發動奴隸耕種。
按照禮制,天子的祿田千裡見方;公、侯的祿田百裡見方;伯的祿田七百裡見方;男的祿田五十裡見方;小諸侯,不足五十裡,不會朝會天子,隸屬於大諸侯,稱為附庸。秦始皇以養馬有功為秦國的始祖非子。
在天子之下,有三公九卿,其中三公的祿田數,以公、侯的爵位為準;九卿的祿田數,以伯爵的爵位為準;三公九卿以下的大夫與士,其中大夫的祿田數,以男爵位為準;士祿田數,以附庸的爵位為準。
禮制王制:王者的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人。天將降大任於地,公將降百裡於地,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五十裡者,與天子不合,與諸侯不合曰附庸。天啟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啟四公之卿視伯,天啟四公之子子孫孫,天啟五公視附庸。
這就是說,在不同爵位的大諸侯中,又分成了小諸侯,都是發動了奴隸耕種,自給自足,擁有了更多的土地,獲得了更多的財富,享受了更好的待遇。但是,無論封地大小,有封地的人都叫「君」,根據封地的大小來定爵位,侯爵只是五爵中的第二級。
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建立了二十級軍功爵位,廢除了周朝的上下五等爵位,分別是:
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七公,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七公乘,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與商鞅一樣,他的名字也叫衛鞅,因生於衛國而得名。他是秦國官職最高的軍隊,功爵位之十六大將軍,沒有一個侯爵混在一起。而被秦孝公封為商王,所以稱得上商君。古時候有封地為氏的傳統,所以公孫鞅也叫商鞅。
在電視連續劇《大秦賦》中,秦王的爵位是第十八級駟車庶長。其爵位雖不及十九等侯,卻比十七等侯大顯其才,因賜封於渭陽,故被稱為渭陽君。君主的頭銜並非正式授予,而是約定俗成的,也不一定要用封地號。
史書中有四位被封為武安君,分別是白起、李牧、蘇秦。根據《史記》的記載,白起因「言能養士卒,戰必克,得民安,故名武安。」但這種說法並不嚴謹。按照史書《史記·白起王翦傳》的記載,白起的最高爵位是大良造,遷至武安。
在趙國,李牧、蘇秦都被封為武安君,而白起則被遷往別處。所以武安封地原應是趙國在邯鄲的封地,也許就是今天的武安縣。蘇秦、白起、李牧,都曾擁用過,所以叫武安君,但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他們的食邑。
昭侯魏冉是宣太后羋八子的異父兄,是秦昭襄王的上位和軍權的擁護者。宣太后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羋戎,即華陽君,華陽君可能沒有爵位,所以稱他為君。魏冉是有爵位的人,而封地在信中,所賜的封地就是信中所稱的穰侯。
在秦國法律中,嫪毐的爵位來源頗有爭議,秦法只規定不封王,卻沒有規定不能封地。據史書記載,嫪毐得到趙太后的寵愛,被賜給山陽郡,封文信侯,後來又以河西太原郡為封國;史書中對於趙太后封侯的理由不夠充分,很可能是因為平定天下所發生的一場叛亂。
事實上,商君衛鞅、穰侯魏冉、文信侯趙榛、武安君白起等人,都是封地,其中商鞅只做大良造,賜封於商地,所以稱商君為商大良造並無不妥。而且白起在官職上只做大良造,應該是賜封武安君,所以稱武安君為白大良造也是正確的。
而且魏冉被封為穰侯,嫪毐被封為穰侯,真正成為侯爵,所以把魏冉稱為穰侯,嫪毐稱為文信侯,其實把他稱呼為穰君,文信君也沒問題。因此,「君」和「侯」的區別在於,「君」是約定俗成的稱謂,而「侯」是指爵位,都有封地。公爵、侯、伯、子、男共五個爵位,其爵位代表職務等級,公爵比侯爵大,但也可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