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所有的真愛,盡在佛陀慈悲正法的諦理中

2021-02-09 觀音贊

為什麼要聽經聞法呢?人生充滿著疾病與死亡的殘酷,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是人類也因為有太多的悲劇,就會啟動心靈另一扇窗,什麼窗?智慧、解脫之窗。所以所有的法師跟居士,你們正在開啟另一扇智慧、解脫之窗。

 

不要迷戀對方的擁抱,所有的真愛,盡在佛陀慈悲正法的諦理中;找到了正法,便找到了世上、世間無上的真愛。我們這個世間,都在追求種種的愛;愛當然包括多個層次,像男女的愛也有,父子的愛、家庭的愛、師生的愛,或者是君臣之愛,都有。所以不要迷戀對方的擁抱,也就是不要一直期盼說對方來擁抱我。所有的真愛,盡在佛陀慈悲正法的諦理中;找到了正法,便找到了世間無上的真愛。

 

記住!我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溫暖的語言,會帶來溫暖的回饋,人的一輩子,學會了講話溫和的語言,你所有的享受都是陽光、都是春天。因果是如此的直接,你今天大聲對別人呵叱,你所得到的不會是好結果的;如果對方有錯,我們好好的用溫和的語言來規勸。因果是很直接的,顯而易見的。所以,好好的修養自己,好好的修行自己,一定要守住這個口業,十方三世一切佛,沒有一尊佛是口業不清淨而可以成佛的,是沒有的!而且守這個口業是最簡單的,我就閉上眼;不是閉上眼,我就閉上嘴巴就好了!對不對?閉上嘴巴,蒼蠅永遠飛不進來,為什麼?因為人與人之間都要語言,而這個也最容易造的就是這個嘴巴,謾罵啊、毀謗啊也是;但是我們可以把它轉換一下,隨喜啊、讚嘆啊!

 

在無常的世間裡,千萬不要說了太多、太美的承諾,否則有時候一瞬間會變成心碎的寂寞。為什麼?無常的世間,美麗常常伴隨著死亡;所謂死亡是幻想的破滅。有時候,美麗跟死亡的界線是很模糊的。再講一遍:在這個無常的世間裡面,千萬不要說了太多太美的承諾,否則有時候一瞬間,會變成心碎的寂寞,唉!做不到!所以你有這個能力,也不能隨隨便便的承諾,要承諾就要去完成,像師父承諾要完成這個《楞嚴經》,要好好的去做,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實力;但是,無常會變成怎麼樣?活多久不知道。無常的世間,美麗常常伴隨著死亡;這個「死亡」用更寬廣的角度來解讀,「死亡」是美麗的幻想破滅。

 

這個人結婚了,哇!穿得很好、很漂亮,郎才女貌;沒多久,先生事業失敗了;再過三年,通緝了;再過五年,破產了,本來麻雀變鳳凰,後來鳳凰就變麻雀了!不過變麻雀還不錯,還有得飛,怕變成烤麻雀就麻煩了!所以,無常的世間,美麗常常伴隨著死亡,所以有時候,美麗跟死亡界線很模糊,非常的模糊。意思就是:我們修行,心裡都要有準備,要有準備。對不對?我們能活多久,沒有人知道。

 

僧跟俗必需要切記:名利這一把刀,會斬斷人類的良知,人類一碰到名跟利,就忘了自己了,忘了我們原來的佛性了。就像師父剛剛舉這個例子,老法師早就告訴我了,那個時候在南普陀佛學院,他來的時候,他就是私下這樣告訴我,我到現在都很感恩他!名利這一把刀,會斬斷人類的良知,所以,大家務必要淡泊名利,不要爭那個頭破血流。

 

再來,大修行人和大成就者,這些聖人心目中的字典,是沒有「僥倖」二個字的,完全是靠實力的,不是靠頭銜的。一個成功者,是要靠實力與心靈的協調,不是靠頭銜的、不是靠廣告的。今天我們要走修行的路線,就只有四個字:腳踏實地,臺灣話講得很好:一步一腳印。講得真是好啊!要按部就班來。當一個大悟的見性的聖人,就像燈塔。你看在港口裡面,看到那個港口的高處的燈塔,燈塔只放出光芒,不會發出噪音。同樣的,開悟、大悟見性的聖人,只會用慈悲、智慧的光芒普照眾生,不會像眾生煩煩惱惱,每天都發出噪音。諸位!你可以從你的四周圍人看,那個人一碰到境界,除了牢騷跟抱怨、攻擊、傷害別人,一講什麼都不對,那個就是凡夫。燈塔只會放出光芒,不會發出噪音的,因為它引導航行的船隻,有著正規的路要走。在座諸位!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光明的燈塔,就等待你的開發跟顯露。

 

大悟見性的聖人,通常是三種水構成的,一、淚水,二、汗水,三、血水的交織。再念一遍:大悟見性的聖人,通常是淚水、汗水、血水的交織。意思就是說:你想要在佛教真實的受用,要碰到了善知識、碰到了好的團體,打不會跑的、罵絕對不會走的;我死在這裡,統統要聽經、要聞法,因為這個是法身慧命啊,這個是無量億劫來法身慧命啊!每一個人都有聖人的本懷,不是只有佛有,我們也有聖人的智慧。所以,你想要轉凡成聖、要見性的聖人,那只有……無論你吃了多少苦、淚水,多麼的傷心、多麼的苦,流了無盡的汗水,血水,耗盡你心中的血水,你也是要堅持!所以,大悟見性的聖人,通常是淚水、汗水、血水的交織,沒有僥倖的。

 

只有被宰的野獸,才知道利刃的痛苦;只有深度沐浴在佛陀正法的修行人,才知道身心的清涼。一隻野獸被宰的時候,它就知道那個利刃有多痛,那個刀子割下去有多痛!對不對?那一隻牛,你沒把它殺死的時候,殺到一半的時候還活著,那個牛那種痛苦,那可不是一般了!如果你拿一支刀子往自己身上割,然後再撒一點鹽巴,你就知道那種痛,不會死,實在是刀子讓你痛,痛不欲生!所以,只有被宰的野獸,才知道利刃的痛楚。也只有深度——要深度沐浴在佛陀的正法的修行人,才知道身心清涼的可貴!所以今天無論你吃多少的苦,能有經典聽,是福報很大、是大幸運者,大幸運者。

 

哲學家說:疲倦的蛇是不會咬死人的;懶惰的人是戰不勝無明煩惱的,精進才能開啟佛陀智慧之門。精進,堅持精進,才能開啟佛陀的智慧之門。再講一下:哲學家說:疲倦的蛇是不會咬死人的;懶惰的人是戰不勝無明煩惱的,唯有精進,才能夠啟動佛陀智慧之門。所以大家一定要堅持聽經聞法,要打死不退轉,不管上刀山、下油鍋,乃至於你來的時候,晚上下冰雹了,還是要上課!這種堅持,諸佛菩薩感動,你才有機會解脫生死。來這裡不是玩遊戲,來這裡是無限智慧莊嚴的殿堂,是選擇佛道,用智慧決擇的道場,這絕對不是說懶惰的人可以的、做得來的。

 

好漢要自己創造運氣,有智慧的人,不會把時光和生命交給上帝的。再念一遍:好漢,好漢要自己創造運氣,有智慧的人,不會把時光跟生命交給上帝的,生命自己作主。對寶寶來說,慈母的雙手是最好的良藥;對佛弟子來說,佛陀的正法、這些經典,是最佳的甘露,起死回生的甘露。人一定要聽經聞法,早日覺悟。不要一直做著生滅法的美夢;如果你一直做著生滅法的美夢,會讓你的心中呈現無盡的痛楚和惆悵。記得!生滅法沒有美夢,生滅法是敗壞之相。所以,人一定要聽經聞法,才了解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是什麼,人一定要聽經聞法,要早日覺悟!一直做著生滅法的美夢,會讓你的心中呈現無盡的痛楚和惆悵。

 

有一部電影叫做「戰爭與和平」,我們把戰爭與和平這個沙場和和平的園地,拉到我們內心的反映,戰場不在外邊、和平的園地不在外邊,用我們真如本性這個心靈,來簡單描述一下:如果你今天能所不斷、貪嗔痴慢疑不斷、嫉妒心不斷,你的內心就是沙場、就是戰場!煩惱不斷的跟你真如打仗,習氣跟真如打仗,你壓不過它、打不過它,真如打不過這個無明煩惱,凡夫嘛!所以你的內心裏面,就一直在戰爭當中。這個戰爭當中是很殘酷的,外面的現實的戰爭,死亡、疾病、沒有水、沒有電,一片焦土,世界幾乎毀滅,這個就是戰爭的殘酷!我們的內心裏面,碰到這樣能所不斷,人我是非,剛直的不斷的戰爭,你的心靈千瘡百孔,沒辦法彌平。所以不要把戰場移動到你的心裏面來,我們心要過著真如的和平世界,慈悲的心靈,在佛陀的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裡面,有充滿著陽光,百花齊放,有山有水,有魚、小魚兒在遊,永遠的和平。在這個心靈裡面,美麗如畫的心靈裡面,真如的真心當中,沒有人我是非、沒有我執、沒有法執、沒有無明,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唯是慈悲,唯有平等,唯有放下,唯有無諍,唯有和合,沒有人我是非。

 

諸位!想進入這個和平的園地,很簡單,就放下對相上的執著,對相上,相一著就對立;相不住,就是本來的面目,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佛陀的智慧光明,常對著黑暗微笑,問題是你認不認識佛陀的光明?你不認識佛陀的光明,你如何對黑暗來微笑呢?意思就是:黑暗拿光明沒辦法。英雄創造歷史,佛陀發現這個涅槃。在座諸位!如果我們肯攜手合作,我們來共同精進於佛道,我們也很容易就會發現到涅槃。

 

地球如果沒有板塊運動的擠壓,便沒有高山;人類心靈沒有經過智慧和正法的震動,便不可能超凡入聖。所以,在座諸位!只要你轉向佛道,所有的痛苦,都有它某一個層面的價值和意義,所有的煩惱,都是你成功的絆腳石。當你找到真理的時候;當你找到真愛的時候;當你找到佛陀的慈悲、究竟清涼的諦理的時候,你的心靈會大地震:哇!這個世界怎麼會有這麼好的東西啊!你只要知足、只要滿足,內心充滿佛的智慧,全天下的人,誰會比你更富有?沒有的,沒有的。再念一遍:地球如果沒有板塊運動的擠壓,便沒有高山的出現;人類心靈沒有經過智慧和正法的震動,便不可能超凡入聖。

 

諸位!現實的無奈,有時候會讓我們失去決擇,你看看這個世間的人,現實的無奈,為了錢、為了家庭。所以那些年輕人,如果有因緣碰到佛法,我都舉一個例子給他聽,你現在有機會出家,你為什麼不出家?譬如說你娶一個老婆、生二個兒子,然後買一千萬的房子;就以高雄來講,一千萬,至少也得七、八百萬,房子嘛,像樣的,這開始就貸款了!你想想看,你要養你自己、養老婆、養二個兒子、一棟房子一千萬的貸款,你就可想而知,一輩子!除非你家有留一些財產、房地產,那沒話講。或者是你本身很有才幹的,一個月做直銷,賺了三、四十萬,那個另當別論。我指的就是說那一些固定的收入,三萬啦、四萬啦,有的人還沒收入這麼多,二萬多一點點。

 

有一個臺灣大學剛剛畢業的,人家問他說:你哪裡畢業的?我臺大畢業的。一個月現在多少?二萬六,二萬六。對不對?很辛苦的!所以我最近剃度二位法師,我都是這樣跟他勉勵的,都是跟他這樣勉勵的:二位走對路了!對不對?走了對路了,你碰到了師父跟你勉勵,走對路了!那沒辦法,二個都是高學歷,一個臺北醫學院、一個博士,二個都高學歷的,爸爸、媽媽都希望他們結婚、生兒育女,對不對?但是,這一條路比外面更重要。所以,他們有因緣來,他來這裡出家,師父也很讚嘆!來!你們這些年輕的男眾,還有沒有人要來的?沒有,沒有人要出家嗎?六十歲的不用舉手了。沒有,這樣沒有,二個而已。樓上的我沒看到,樓上如果有想剃度的再來報名。所以現實的無奈,有時會讓我們失去選擇。那麼今天大家有幸運來選擇這個正法、來聞法,那麼就是死而無憾了!所以大家要堅持。

 

(作者:慧律法師,感恩,轉載:老居士,感恩)

天天行善,日日積德

長按二維碼即可廣種福田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進入「廣種福田」

電影短片《出家》

回歸一顆無塵的心

【叱石觀音寺】大眾三步一拜,虔心祈福妙吉祥!

真能念佛,世間福報不求自得

明師在哪裡?如何選擇明師、善知識?(深度好文必看)

天漸寒,心向暖

【法訊】恭迎彌陀聖誕,恩平市佛恩寺隆重啟建「消災祈福冥陽兩利佛七法會」!

如何愛,才能溫暖今生?這些高僧用過往經歷,告訴我們

富而不貴是種痛(深度好文)

人的福報來源處

最簡單的消災免難法

路要自己走,心要自己懂

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

短視頻:轉世投胎由誰定

往生紀實:狗求往生瑞相奇 夢說人話來報信

告訴你改運最好的方法: 念佛

心是一塊田,快樂自己種

首部反墮胎電影《一念》慈悲開演!

從衣食住行來談因果

念佛就是給阿彌陀佛回信息

清淨看世界,歡喜過一生

相關焦點

  • 佛陀說:法欲滅時,女人精進.
    它是講真,講實,講宇宙萬物的起源以及所有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女人是世界上永恆的話題。女人是世界的色彩。正因為有了女性,世界才變得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個世界缺少不了女性,沒有了女性,人間是充滿缺陷的世界。尤其在我們這個高倡平等的時代,女性對於整個社會的重要作用,大家大概都不會否認。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七心總論
    佛陀弟子中,有一位難陀,他是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難陀長大後,娶了美貌的夫人,終日沉溺在聲色享受中。出家後的難陀,雖然知道佛法很好,對佛陀也很恭敬,卻無法捨棄人間的情緣,始終記掛俗家的夫人,每天都很憂煩。佛陀為了開導他,便以神力帶難陀來到一個很美的境界。那裡的人正建蓋一座富麗堂皇的豪宅,旁邊還有一群天女演奏仙樂。難陀問:「這房子是為誰蓋的?」
  • 慧律法師:無情眾生能成佛嗎
    慧律法師: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我們現在慢慢了解,桌子——桌子空;花——花空;佛像——佛像空;牆壁——牆壁空……慢慢了解了這一念的,所有的法性;外面的相叫做法性,本來就空;而我們的眾生,內在裡面叫做覺性,也是空,不可得,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執著,我執、法執、空執,統統不存在;當我們除掉我執、法執、空執的時候,會發現內空跟外空是平等的,相的法性本空,覺性也空,內空、外空、第一義大空,沒有所謂內空,沒有所謂外空,沒有所謂法性空,沒有所謂覺性空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不少眾生,證得阿羅漢的也不在少數。這就是佛在世的好處,讀經書和聽佛說法,肯定不是一個層次。如果有這樣的人出現,那些魔比丘都共同的嫉妒他,去誹謗宣揚這些修道人的過惡,排斥、貶低、驅趕、遣散、除名,使不能夠安住修道」,佛因此說了《佛說法滅盡經》。我知道佛陀的佛法有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釋迦佛是在第九減劫中人壽百歲時降世的,到現在差不多已近三千年了,所以現在人,活到八九十歲的已為上壽。
  • 這部以月為喻的佛經,一直少人知曉,內含佛陀對弟子的無限慈悲
    《佛說十二頭陀經》中說:佛告迦葉:「阿蘭若比丘,遠離二著,形心清淨,行頭陀法。行此法者,有十二事:一者、在阿蘭若處;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節量食;六者、中後不得飲漿;七者、著弊納衣;八者、伹三衣;九者、冢間住;十者、樹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臥。」
  • 佛有三不度,成為這三種人註定與佛無緣,佛陀普度眾生也幫不了你
    佛陀證道後以普渡眾生為己任,但正所謂「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度無緣之人!」即便的大智所成的佛陀,普度眾生,感悟教化世間人,也難以度化這三類人。佛有三不度,即為不度無緣之人,不度無信之人,和不度無願之人。
  • 佛陀開悟後的一句話,讓佛法盛傳的時間只有500年
    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佛陀在當時並沒有傳法度人的想法,於是在眾天神的不斷請求下佛陀才出來度人。佛陀在一生49年的講法中,單單講出世間的般若智慧的法就足足用了22年,可見般若智慧在佛教中修行的重要性,因為要讓自己達到空相就必須具備那樣的智慧。
  • 一首《獻給佛祖的歌》,清晰的旋律、感恩讚嘆慈悲的佛陀~
    最好的養生,是內心慈悲。《中庸》裡講:「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一個有道之人,慈悲的人,定然福壽安康。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寬和,一個慈悲的人,從不斤斤計較。他們總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為對方開脫。被別人冒犯,情緒也不容易走極端。他們能容人,能諒人,內心常常處於安寧的狀態。
  • 佛陀弘法的見證者——阿難尊者
    正法由佛陀說出,眾弟子們向四方傳播,向後世傳承他們以自己的身、口、意為示範,續佛陀慧焰於他人,令佛法有了生命,令正法能夠長存人間。而在佛陀無數的弟子中又有「十位第一弟子」,最值得我們效法學習。而就在這一夜,王舍城中誕生了一位哇哇啼哭的男嬰,他是斛飯王之子,也是佛陀血脈相連的堂弟。因為他出生的時候舉國欣慶,所以斛飯王為他取名「阿難」,意為「慶喜」。這便是阿難尊者名字之由來。六年後,在佛陀成道回鄉之際,他隨同跋提、阿那律等六人一同出家,進入佛陀的僧團,成為釋種七王子中最小的比丘。一日,佛陀召集弟子們,表示自己年歲已高,需要一個值得信賴與可靠的侍者。
  • MBSC佛陀原始正法學會
    一、緣起2500年前,佛陀發現過去正覺者通行的古道,當他沿著這條八正道前進後,完全地了知生命的實相
  •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通啟
    《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末署成於永樂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和《慈悲道場水懺序》。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 佛陀慈悲開示,跟阿那律講明了這八大人覺,修佛之人要認真領悟
    阿那律,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家後修道精進,立誓不眠,因而罹患眼疾,至於失明,天眼漸開,終成第一,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阿那律在修行之時,請佛陀慈悲開示,佛陀就跟他說了這八大人覺,後成《佛說八大人覺經》。
  • 在南傳佛教的記載中,佛陀是怎麼看待神通的?
    也就是說,這種能力非常人所有,所以才能稱為」神「。如果是大家都會的某種能力,肯定就談不上神通了。一般來說,神通是因為修禪定而得,當然了,也有一些人可能因為宿世的因緣,天生就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不過也不能絕對化,這要看從哪個角度來說。譬如,中國傳統文化裡的陰陽術數,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一種神通。
  • 佛陀佛陀給世人的二十條忠告,你能聽進去幾句?
    佛陀在正覺以後,想起救渡眾生的大事因緣,心自思惟道:「我所證悟的真理,是與世人錯覺所見的相違。世人所沉迷的快樂,我了知是苦的根源;世人所求取的五欲六塵,我了知是不實在的;我所證悟的真如實相,是世間的真理,但人們卻不能相信;我所正知正覺,與世人的偏邪私慾都是相違的。一切眾生都沉淪在貪瞋邪見的深淵中,怎麼了解這甚深微妙的解脫真理呢?我還是涅槃吧!」
  • 仙姑寺.興緣講苑冥陽兩利《慈悲梁皇寶懺》法會圓滿!
    》法會包括淨壇、拜懺、供天、焰口、普佛等佛事。藉由共修,以提起大眾虔誠懺悔的正念,並時時返觀自照,讓身心在懺悔中破除恚礙、獲得清涼;精進修學,培養正知正見,遠離貪、嗔、痴三毒,並以眾緣和合的殊勝法會,祈願世界和平,風調雨順,國運昌隆,正法久住,疫情消除!
  • 佛教根本·之六·遺教總結(佛陀的教法遺囑)
    佛陀受到啟發,他對居住在王舍城的眾弟子們講述能夠令正法久住、僧團和合的「七不退法」。佛陀永別毗舍離後,便趕往犍荼村。佛陀對那裡的比丘們開示說:「若有覺知、通達聖戒、聖定、聖慧、聖解脫等四法,則斷盡有欲,滅盡導有之渴愛而永不再生」。後來,世尊住負彌城之阿難廟中,宣說了著名的「四大教法」。此一教法與《嘎拉瑪經》(可參考前章:《人性所需》)意趣相同,表達了「依法不依人」、「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之獨立精神。
  • 是時,如來含笑,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佛陀說法,攝受大眾
    釋迦摩尼成佛得道後,人間說法,度盡有緣眾生,但聖母摩耶夫人未曾聽聞,所以釋迦摩尼佛升天為母說法,摩耶夫人聞法悟道,即證須陀洹果。釋迦摩尼佛為報答母恩,以盡孝順之道,令末法眾生,人人孝順生身父母。《梵網經》說:「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是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所以釋迦摩尼佛為母說法,宣揚孝道。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二)
    因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生若不能守五戒、行十善,來生就無法踏上人天的道路中。此為「惡法障人天道」。 第二是「善法障出世道」。為善雖然是好事,但做好事之後若自大自滿;或者自認有財勢、有能力,因此小善不做,只想做大善,只為了爭「名」;或者因為做不好而心生懊惱,這些都是修行的障礙。如此,雖是行善,但無法出離六道,無法達到出世的修行目標,因此說「善法障出世道」。
  • 佛教根本·之二·佛教首經(第二歷史中的佛陀「首秀」)
    所以「覺慧」——契入佛教實相(緣起邏輯),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滅:熄滅;指煩惱永息之寂靜涅槃、生死永盡之不受後有(喻煩惱為火,喻業報萬有、輪轉三界為「火宅」)。由智慧簡擇之力,根斷無明,除諸雜染煩惱;盡了煩惱業因及生死果報,也即了脫生死:不再受三界生死苦惱——是為解脫。導致寂滅的方法即八正道。此四聖諦:苦為迷之果,集為苦之因;滅為悟之果,道為滅之因。
  • 佛陀的生平與榜樣
    我們想要去解釋所有的事情,而在我們努力想打破語言與文字隔閡的同時,正有一場對話在我們心中進行。其實我們仍然生活在自我的小天地裡,正如佛陀所經歷的情況一樣,身處在一個陌生國度中的興奮與新奇之感,恐怕幾個月都不能完全褪除;我們好象對這個國家著了魔似地寫家信,被興奮與它的特異迷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