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以月為喻的佛經,一直少人知曉,內含佛陀對弟子的無限慈悲

2020-12-21 念念隨筆

圖文/皆仁法師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部經典,是由北宋的施護三藏大師所譯的《佛說月喻經》,這部經典自從翻譯出來之後,就一直少人知曉,其實裡面隱藏了佛陀對後世弟子們的切切悲心。

那麼,我們現在就來一起學習一下。

很久很久以前,世尊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林精舍之中,和弟子們在一起。

當他們抬頭看到空中的皎皎月輪時,世尊對弟子們說道:

「一如世人所見,明月皎潔圓滿,行走在虛空之中,清淨無礙。而比丘們如果不破威儀,常常如初受戒時一樣,具足慚愧之心,無論身心都無散亂,如律如儀,進入白衣舍內,清淨無染的話,又何嘗不是像這皎潔的明月一般呢?

比丘們啊,就像目光明亮之人,哪怕是進入水深且廣的大江大湖之中,又或者是遠涉地處險要之境,又或者是攀爬在高低不平的山巖之中,因為他目光炯炯的緣故,他能看清眼前的道路,可以遠離種種懷疑和驚懼。

大迦葉尊者也是如此,他不壞威儀,常常如初臘者一樣,清淨無染,身心毫無散亂,如法如儀,所以,他能遠離一切恐懼和怯懦。」

這時,世尊又問弟子們:「比丘們,你們認為在進入白衣舍中的時候,需要用怎樣的心、以怎樣的相進入其中呢?」

比丘們面面相覷,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尊敬的世尊,佛為諸法本,佛為清淨眼。我們不知道應該如何做才是最為正確的。請世尊慈悲,為我們宣說,讓我們可以得知正確的行止。」

世尊對弟子們說道:「比丘們,當你們想要進入白衣舍中的時候,應該起無著無縛無執取心,依照律儀相而進入其中,雖然收受居士的利養,但是所起之心是為讓居士得到更大的福報,所以,可以隨自己所得的分量而受。心中還要善於作意,對自己不起貢高我慢之心,對於他人不起輕下之想。應該起這樣的心,以這樣的相,進入白衣舍中。」

世尊見弟子們眼中生起絲絲的疑惑之色,於是又舉手摸了摸空中,對他們說道:「比丘們,你們覺得虛空有所執著嗎?有所束縛嗎?有所執取嗎?」

弟子們一起搖頭說:「自然沒有,世尊。」

世尊對弟子們說:「比丘們,如果比丘以無著無縛無執取心,進入白衣舍中,也是如此。就像大迦葉尊者一樣,他以無著無縛無執取心,進入白衣舍中,雖然接受利養,但是發心是讓居士增長福報,並且隨其自己所應得的分量而受,並且心無高下。比丘們,像大迦葉尊者這樣,才可說堪受利養。」

弟子們的心中生起疑惑,於是有弟子問世尊道:「尊敬的世尊,如您所說,是否比丘為白衣居士們說法時,有清淨和不清淨之分?那應該如何鑑別呢?願世尊慈悲,為弟子們宣說。」

世尊對弟子們說道:「比丘們,如果只是為了讓居士發起信心,並因此而供給衣服、飲食、坐臥之具、醫藥等,僅僅只是為了得到這些利益,而起心為他人說法的話,這樣為居士說法就是不清淨的。

比丘們,如果是對於佛所說的法,安住在正見之中,遠離染汙,就像鍛鍊真金一樣,將金子從雜穢的礦石之中提煉出來,能夠見如是法,證如是法,如佛所說的法能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以如是之法,為居士們悉心演說,讓他們聽聞正法之後,能夠隨說而修行,在生死長夜之中,得到大利樂,並由此緣故,而生起慈心和悲心,並因此能令佛的正法可以長久住世。

比丘們,如果能起這樣的心,為居士們說法,這就是清淨的。

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像大迦葉尊者一樣,能夠起清淨之心為他人說法,因諸緣清淨故,令佛的正法得以長久住世,所以,比丘們,你們也應當效法於他,如理修學。

如果你們能夠起這樣的心為他人說法,我說,這是最上清淨真實,能令正法得以長久住世。」

在佛宣說這部經之後,弟子們歡喜不已,信受奉行。

這部經的咱們就分享到這裡了。

下面我們來劃重點:

一、這部經為什麼要稱讚大迦葉尊者呢?

這是有原因的。

因為大迦葉尊者是世尊座下弟子之中頭陀第一者,所謂頭陀第一,就是佛弟子奉行十二頭陀行最為出色的那一位。

什麼是頭陀行呢?

《佛說十二頭陀經》中說:佛告迦葉:「阿蘭若比丘,遠離二著,形心清淨,行頭陀法。行此法者,有十二事:一者、在阿蘭若處;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節量食;六者、中後不得飲漿;七者、著弊納衣;八者、伹三衣;九者、冢間住;十者、樹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臥。」

奉行這十二種行持者就是頭陀行者。

而大迦葉尊者到了年紀老邁的時候,還是奉行頭陀行不輟。其他的佛弟子們認為他這樣太過辛苦了。

於是,世尊慈悲,在經中勸他可以入白衣舍中、隨其自己所應得的分量而受供養,並且對大迦葉尊者無著無縛無執取心的清淨行持讚嘆不已。

由此,可見世尊對弟子們的關愛慈悲之心。

二、世尊為什麼讓弟子們以弘揚正法之心說法,而不為利養而說法呢?

經中,世尊再三強調要為居士們悉心演說佛的正法,讓他們聽聞正法之後,能夠隨說而修行,在生死長夜之中,得到大利樂,而不僅僅只是讓他們沉浸在人天福報之中。

有些人信仰佛法,只是把世尊當作許願樹一樣,希望世尊可以滿足他所有的願望。

當然,供養三寶,的確可以得到大福報,但是以求人天小果的心去供養三寶,那就只能得到人天福報,也就是常生在人天之中,還是會受輪迴之苦。

只有發起猛利的出離心,以共證無上菩提之心去供養三寶,發真切大願,這樣所得的福報才是無量無邊,不可計數的。

而如果沒有說法者以正法引導,凡夫眾生是很難發起這樣深切的菩提心的,所以,世尊慈悲,反覆在經中強調,不要為利養而說法,要宣說佛之正法而引導眾生趣向菩提。

說到這裡,忍不住想起一件事情:

以前應居士所請 ,寫了一篇關於唐代一行禪師《達摩一掌經》的緣起的文章,有一群人圍觀,而發關於修菩薩法的文章,就零零星星只有數人圍觀。

說真的,這年頭,說佛陀正法的文章,的確沒有什麼人看的。能看到的這樣的文章的人,都可以說是有宿世善根的。

那些說人天福報的文章,反而是觀者如潮,分分鐘十萬+。慢慢地,說正法的人也就少了,這也許是大勢所趨吧。

大家就且看且珍惜吧。

往期文章:

禪宗的無情說法公案之中,暗藏了什麼玄機?憨山大師如是說

釋迦牟尼佛的佛牙舍利究竟有幾顆?分別存在何處?

天竺僧遠涉萬裡攜來除罪神咒,曾入五臺秘寺,百年後再現蹤跡

為什麼菩薩的菩提心如此堅固?那是因為菩薩具足了這四法

為什麼佛說法布施勝過財布施?這三點原因不可不知

相關焦點

  • 《心經》是所有學佛的人,最應該讀的一部佛經!
    隨著佛陀的入滅,佛教逐漸被眾弟子們分為部派宗教。後來由部派宗教,又逐漸分化成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教(金剛乘)。大乘佛教中,信仰諸多的佛菩薩,小乘佛教僅僅只信仰釋迦牟尼佛。各宗派所奉持的佛經,也略微有些區別。比如淨土五經、禪宗七經等等。小乘佛教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是佛陀當年講過的佛法,所結集成的佛經,都會虔心誦讀、奉持。佛經總共分為三藏:經、律、論。其中,僅僅是大藏經,就有上萬卷之多。據說在上個世紀,南傳(小乘)佛教又進行過佛經結集,由此又增添了新的內容,其數量早已超過了萬卷。
  • 原來,佛陀在的時候是沒有佛經的!
    從生命意義到吃啥喝啥,從黑白對錯到針頭線腦,有任何問題大家都找佛陀決斷。他說法、制規、操心巨細, 所有人唯他馬首是瞻, 一切秩序井然。然而在80歲這一年, 他忽然決定涅槃去也。說走就走,大家凌亂風中……正常人類的反應大抵如此,但有人的地方總不缺二貨,佛陀吋代 也不例外。有些二貨就想著沒有人管,可以為所欲為。
  • 佛陀在世的時候不立文字,佛法口口相傳,為何還會有經文的出現?
    佛經是佛教的典籍,內容是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的全部內容,蘊含著佛陀的無盡智慧,教導著弟子和後人尋求覺悟之路。佛法是佛陀傳授的覺悟之法,佛教是記錄佛陀講經的典籍,那麼現存的佛經都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一一記錄的嗎?
  • 佛教: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卻被佛陀懲罰不得滅度,原因令人不解
    對於佛陀的十大弟子的名字,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只有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和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對於其他的尊者很多人可能就沒有那麼熟悉了,實際上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特點,每個人都能夠證悟出屬於自己的東西,但是有這麼一個弟子,他因為喜歡賣弄神通,更是喜歡用神通來招搖惑眾,結果被佛陀知道後
  • 修行人能不能感知他人的心念變化?這三位比丘尼說出親身經歷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則是後一種,也就是感知一般人無法感知到的他人的心念變化。這一點,對於修行人來說是比較容易做到的。這種不算是他心通的範疇之內,只是因為修行者的心清淨,所以可以映照附近一些心念的變化而已,就像鏡子可以映照物體的影像一樣。對此,不需要覺得太大驚小怪。
  • 學佛必讀的三大經典佛經,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但真正的佛法,是教人增長智慧。一、《心經》《心經》,又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部經只有260個字(玄奘大師翻譯),但囊括了大藏經般若卷精華。大意是講觀世音菩薩在修行很深境界時看到的這個世界的真相。大概情節是這樣的:一天中午,該吃飯了,佛陀帶著大夥一起去託缽乞食,回到樹林子裡吃完飯,衣缽收好,腳也洗好了。佛陀正準備打坐,他弟子須菩提問問題:「世尊啊,您給說說,怎麼才能降服這顆心呢?」於是,佛陀就嚴肅認真地回答問題。又是比喻,又是排比,又是反問,又是舉例........
  • 學佛,要讀佛經,讀經要這樣讀,否則不如不讀
    讀佛經可以靜心,甚至有更多的功能,你是怎麼讀佛經的呢?是不是就像學生在讀課文一樣呢?連看注釋時都像在背文言文的注釋,讀一段時間後,自己的心性沒有改變多少,文學知識倒是漲了不少,還以為自己學佛有了成就!佛經是指佛陀親口說的文字,後來由其弟子結集而成的法本。
  • 供養佛陀一碗煮樹根的果報!
    在佛陀的時代,有一次碰到饑荒之年,因為收不到稻糧,好多人都活活的餓死。佛陀也出來託缽,可是在饑饉的時候,人家自己都沒有飯吃了,你向哪個化緣?人家要有,當然會供養佛陀,如果沒有,想供養也沒有辦法。在這種情況下,不但那些大弟子們乞不到食,連福慧圓滿的佛陀也乞不到食,託空缽回去。
  • 佛陀開悟後的一句話,讓佛法盛傳的時間只有500年
    佛陀開悟後講過很多話,但是這麼一句話卻是讓佛法的駐世時間只有500年。按照佛經中記載,佛法原本是正法時間是要經過1000年時間的,但實際上只維持了500年之後因為其它國家入侵佛教最終消亡。人們認為這個是因為佛陀答應阿難建立比丘尼僧團導致正法從一千年縮減到五百年。非也!
  • 佛陀家庭成員介紹
    在上座部佛教中,釋迦牟尼被認為是世間最尊貴者,故弟子與信徒們,常以世尊來稱呼釋迦牟尼。佛並非神而是境界在神之上的人,因為諸佛都是生在人間的凡人。既然是凡人,就有凡人的社會關係,今天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釋迦牟尼的家庭成員及經歷,幫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這位三千年前的智者。
  • 慧律法師:所有的真愛,盡在佛陀慈悲正法的諦理中
    不要迷戀對方的擁抱,所有的真愛,盡在佛陀慈悲正法的諦理中;找到了正法,便找到了世上、世間無上的真愛。我們這個世間,都在追求種種的愛;愛當然包括多個層次,像男女的愛也有,父子的愛、家庭的愛、師生的愛,或者是君臣之愛,都有。所以不要迷戀對方的擁抱,也就是不要一直期盼說對方來擁抱我。所有的真愛,盡在佛陀慈悲正法的諦理中;找到了正法,便找到了世間無上的真愛。
  • 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所以所有修習佛法的人,都要明辨是非,在選擇名師的基礎上,還要多度佛經原文,這樣才能夠保證修行不會有失偏頗。我們在讀佛經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字眼。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這個劃分契理契法,所以後世一直留用,這其實就是一種「文字般若」的能力,把深奧晦澀的佛經變得更加簡單易懂,就能夠利益到更多的眾生,因此自然功德無量,遠超梁武帝,因為法布施的殊勝遠遠超過財布施。這一品非常簡單,就兩句話,但第二句話其實就是釋迦佛親身為諸弟子示現的開悟甚至大徹大悟後的人該是什麼樣子,其實能夠看懂這句話,整部金剛經都參悟了,所有的三藏十二部佛經也都參悟了。
  • 佛陀對羅睺羅尊者生氣的故事
    羅睺羅尊者說道:「佛陀,這洗腳的水已經很髒了,不能喝呀。」「那你用這個盆子拿去盛飯吃吧。」羅睺羅尊者又說道:「佛陀,洗腳用過的盆子已經很髒了,不能再用來吃飯了。」本師釋迦牟尼佛聽了以後,就把盆子用腳踢了一下,盆子滾得遠遠的。  羅睺羅尊者看到佛陀生氣了,就很害怕。
  • 佛經故事:魔王變身大蟒挑戰佛陀,不料佛陀的幾句話讓他落荒而逃
    佛經中記載了魔王波旬為多次向釋迦牟尼佛挑戰的故事。比如《別譯雜阿含經》中就記載了魔王波旬跟佛陀的一次交鋒,魔王波旬本來信心滿滿地來擾亂釋迦牟尼修行,沒想到聽了釋迦牟尼的一則偈言後,內心畏懼,落荒而逃。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那天晚上,佛陀洗完了腳進入禪房中開始打坐,這個時候,身處六欲天的魔王波旬看到了這一切,他心想:那個釋迦族的修行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舒舒服服的修行,可不能讓他這麼自在,我得去給他點顏色看看。想到這裡,魔王波旬就從六欲天上,來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他搖身一變,化作一條大蟒蛇。
  • 佛陀是世界最有智慧的人,那他的智慧又從哪裡來
    現實中的如來佛祖或者佛陀,他肯定沒有這些神奇的變化之術。因為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只是他的思想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到這裡大家就要問了,佛陀既然也是普通人,那他頭腦裡的智慧哪裡來的呢?就歷史上來說,釋迦牟尼看破紅塵開始尋找天地之間的真理。而在他三十多歲的時候,終於在菩提樹下證道。
  • 佛經中的八句經典語錄:說透人生道理,記住將受益一生
    同時,人世間充滿著誘惑,人太過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如果人能夠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畢竟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的一生不可能把欲望中的事物都拿到,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追求無限的欲望,無異於給自己的脖子套上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