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2020-12-14 閱史明心

導語: 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個時候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所以所有修習佛法的人,都要明辨是非,在選擇名師的基礎上,還要多度佛經原文,這樣才能夠保證修行不會有失偏頗。

我們在讀佛經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字眼。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一】善男子善女人

從善如流。

有人對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困惑不已,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算得上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說從字面意思理解。

善男子、善女人就指的是善良的男子、善良的女人,這樣理解就顯得有些太籠統,沒有一個量化的概念,那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很善良。

包括現實中作惡多端的人,內心也覺得自己很善良。顯然這樣的解釋,並不能起到評判人們行為標準的作用。

其實在佛經中,是有對善男子、善女人進行定義的。在《雜阿含經》中佛說:云何為不善男子?謂殺生者,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善男子。

通過這段佛經,可以清晰的看出佛陀對善男子、善女人的定義,即:不殺生、能夠有正見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當然這個解釋很多人依然內心無法明了,不殺生很好理解。只要殺害眾生的性命即可叫做不殺生。

那什麼叫有正見呢?什麼又叫做邪見呢?我想很多學佛弟子並不能完全辨別的清楚。不過依照佛陀教育而做的肯定是正見,反之則是邪見。

包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句話中的善惡,我想很多人也並不能完全分別的清眾善都有哪些,哪些又屬於眾惡。

其實不必把所有的事情都分出個善惡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佛陀教育,嚴格持戒就可以了,在持戒的同時發慈悲心,精進修行就可以算得上一名佛弟子。

【二】修行要立刻改過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修行有一種理解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既然是修行,那就要把自己的過錯立刻改正。只要儘早改正自己不對的思想和行為,才能夠早日受益。

那麼改過要從哪裡下手呢?改過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試想最難得惡習都能夠改正,還有什麼惡習是改不了的呢。

所以修行的人要想想自己最大的毛病和習氣在哪裡,哪一條最嚴重就從哪一條開始改正。這樣才會進步的快。

比如自己的脾氣非常大,但平時能夠積極的布施,這時候你就要努力去改正自己的脾氣,而不是再去改正布施。

這叫做對症下藥,才能德日進過日少。對治自己的過失,可以從三方面來做,可以從事上來改正,也可以從理上來改正,還可以從起心動念上來改正。

毋庸置疑,當然是從起心動念上來改正,最為徹底。因為從事上來改正,這次事情改過來了,下次遇到又被境界所轉。

從理上改正,雖然大道理都明白,但一遇到境界現前便不由自主。比如戒淫很多人都知道萬惡淫為首,但一到了實際,就把持不住自己。

所以一個人修行的真功夫,就是要在起心動念上能夠察覺,當不好的念頭一起,自己便如遭到當頭一棒。

立刻將惡念熄滅,這樣久而久之的聯繫,自己的惡念必將越來越少,再能夠精進修習佛法,那必然鐵杵磨成針。

【三】辨別善惡

善惡明了於心。

修行的人要有辨別善惡的能力,要想積德修善那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善。否則善惡不分,又怎麼能從善如流呢。

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被別人帶壞,其實這種煩惱是沒有好處的,不僅沒有實際用途,還會影響自己的行為。

正確的做法就是要讓孩子儘快建立善惡分明的判斷能力。這樣才能讓孩子的一生走的順暢,不至於被他人誤導,走入歧途。

對於什麼是善這個問題,其實古人有著非常多的論斷,比如明朝著名家訓《了凡四訓》,就說的非常清楚。

袁了凡先生寫的家訓,不僅利益了他自己的家庭,還利益了千千萬萬的家庭。再比如孔子的教育,傳統文化的教育。

袁了凡先生說: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

一件事情是善是惡,本質上要從心上來看,從念頭上來判斷,也就是我們說的動機,動機是壞的,即便辦成了好事,也不能說是善。。

一個人的行為是心念的表現,語言和動作是心的延伸,心與行事分不開的,如果一個人的心事念念為別人著想。

那麼他表現出來的語言和行為也是利益他人,心行一如的。相反也是如此,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學問。

也是要從心上下手,直截了當。一真一切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心真了,所有的行為就都真了,心不真所有的行為也是假的。

結語:

總之,當我們明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時候,就會明白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修行人要儘早弄清,否則談何修行。

--END

【歷史像一壺陳年老酒,需要細細的品,在這裡,靜下心,我帶你穿越那千年往事,回來,你會更加粉嫩。關注你的老朋友:閱史明心】

相關焦點

  • 佛經中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裡「善」的標準是什麼,要懂得
    佛經中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裡「善」的標準是什麼,要懂得。很多佛經都提到,「善男子善女人」。
  • 善男人、善女人,……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人、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直譯--「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菩提之心,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他們在修行上覺知心要如何安住?又要如何降伏覺知心之妄想顛倒呢?」
  • 善不受報啥意思,為何還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呢
    南朝宋時僧人竺道生,主張「善不受報」,說這個做善事沒有功德果報。於是大家就糊塗了,佛教不是講「眾惡莫做,眾善奉行」嗎?我們來探討一下。何為善善,最早見於金文 ,其本意思是「像羊一樣說話,有吉祥美好之義」,想一想古人也真有意思,像羊一樣說話就是吉祥美好。在《說文》中:「善,吉也。
  • 【佛學入門】佛經開示如何善護六根,如何不放逸,一切諸法不放逸為第一
    其次,舍利子,不放逸,菩薩深而牢固的作意,勤奮的修行相應諸法,如果法是有,如實的了知有,如果法是無,能如實的了知是無,如何是有,如何是無,就是對於正道勤奮的修行,能產生信解就是有,而對於邪道勤奮的修行能產生信解就是無。眾善惡業有果報,就是有,眾善惡業沒有果報,就是無。眼睛就是有,其眼睛真實的體性就是無,耳鼻舌身意就是有,耳鼻舌身意真實的體性就是無。
  • 這七種善女人,能得諸佛菩薩護佑!
    這七種善女人,能得諸佛菩薩護佑!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部佛經,佛講七種女人,我們看看做什麼樣的女人才能得到諸佛護佑吧。學佛的師兄對給孤獨長者應該多半都聽說過吧,給佛祖提供精舍的大善人,在佛經中經常出現。他有個兒子,娶了個媳婦,相貌端莊,貌美如花。但是美中不足,女孩子很嬌氣,而且傲慢,對待公婆、丈夫不講禮儀。於是老兩口就商量:打她又不好,不管她以後會越走越偏,這怎麼辦呢?公公就說:我看只有佛祖才能有好辦法教育她。婆婆說:對啊!第二天一大早,兩人就去拜見佛祖,講述這個問題,請佛祖明天中午去他家吃午飯,為兒媳說法。
  • 金剛經 · 第二品 ·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我們身處在高速發展、節奏繁忙的現代生活中,能夠聽到佛法、誦讀佛經,並且按照佛所說的去修行,是不容易的事。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會在什麼時候與佛法相遇,繼而生起深信,在生活中的點滴中去踐行佛法。 佛經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法寶,正如《三皈依文》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我們能夠見到佛經、聽聞佛法,並且接受佛陀的教導,就要努力精進,不會再悖離佛法,而要深入經藏,接受佛陀的教法,學習用大海般廣闊的智慧,來破除我執煩惱。
  •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
    這足以證明佛家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去探究學習的,我們翻開古典佛學書籍,如果有念誦六祖《壇經》你會發現,現在很多大德高僧、國學大師多多少少言書中都有六祖《壇經》蘊含的內容,不管如何評價《壇經》,但是六祖的思想傳播的正面積極觀不只是中國,乃至國內外都有莫大的影響力;如你是國學學術研究者,相信也少不了對六祖《壇經》的關注。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原文:六祖:「善知識!
  • 佛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人口頭會說,到底如何理解?
    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有人說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經典佛語來。在一般人看來,大多理解都是和「性」「色」關聯起來,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其實,這句經典的佛語出自《心經》。《心經》是世界上流行最廣的佛學經典之一,它闡述了大乘佛法的精華要義,表達的關鍵內容是空性,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大乘佛經女性觀:成佛路上,不分男女
    所以者何?十善具足尊敬三寶,孝事二親謙順長老,乃得魔天。輕慢不順毀疾正教故為女人,不得作魔天。 四曰,不得作轉輪聖王。所以者何?行菩薩道慈愍群萌,奉養三尊先聖師父,乃得轉輪王主四天下,教化人民普行十善,遵崇道德為法王教。匿態有八十四,無有清淨行故為女人,不得作聖帝。 五曰,女人不得作佛。所以者何?
  •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讀完醍醐灌頂!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一個人起了妄念時,如何降伏這顆妄心?讀完醍醐灌頂!先看以下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善財
    《華嚴經》云:以何因緣,名曰善財:此童子者,初受胎時,於其宅內,有七大寶藏……此童子處胎十月,出生端正,肢體具足……又其家內,自然具有五百寶器,盛滿眾寶……以此事故,婆羅門中,善明相師,字曰善財。此童子者,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常樂清淨;近善知識,身、口、意淨;修菩薩道,求一切智;修諸佛法,心淨如空,具菩薩行。
  • 佛教:金剛經中的這一句話,是我們修行的核心,一定要記住
    金剛經在學術分類上,歸入般若部,何謂「般若」,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般若。所以念誦金剛經就會得大智慧,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有的人因為金剛經得到感應,有的人因為念誦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 這七種善女人,最能得諸佛菩薩護佑!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部佛經,佛祖說了七種女人,我們看看做什麼樣的女人才能得到諸佛護佑吧。已婚的可以對比實踐,未婚的可以提前預演。先說故事背景:   學佛的師兄對給孤獨長者應該多半都聽說過吧,給佛祖提供精舍的大善人,在佛經中經常出現。他有個兒子,娶了個媳婦,相貌端莊,貌美如花。
  • 83歲終南山「茅棚隱士」:與山為伴 與人為善
    中新網西安2月2日電題:83歲終南山「茅棚隱士」:與山為伴,與人為善 作者李思默 與山為伴與人為善(圖片來源:中新網) 陝西終南山小五臺的半山腰,有一位83歲高齡的隱士,每日捻佛珠、誦佛經,潛心修行。不僅附近的村民都認識她,往來的遊人也都知道這裡有一位樂觀開朗的隱士。
  • 有修行的人,就用鼻子這麼一聞,就知道你是做善的、是做惡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及諸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再把前邊所說的道理,說得更詳細一點,所以用偈頌再來重說一遍。是人鼻清淨:這「鼻清淨」,就是父母所生的「肉鼻」。知道大千世界內外,這就是個「天鼻」;他又不著住一切的香塵,也不被香塵所染,這就是個「慧鼻」;他能分別不謬,這就是個「法鼻」;他又能異時互用、同時互用,這就是「佛鼻」,所以鼻也具有五種鼻。前邊所講的眼、耳,到現在是鼻;這也就是眼睛能聽,耳朵又能見,鼻子也能聞、也能見,這就是六根互用的境界,每一根都具足六根的功能。
  • 很多同修感到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
    經文裡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前面是講護法神保佑你,這個地方是告訴你,一切諸佛護念你,你怎麼會遭到難?你怎麼會遇到魔障?這不可能的事情。這裡面必須要注意到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是什麼?
  • 尊敬的善男子善女子,要知道你前世已修,今生才得已念佛!!
    尊敬的善男子善女子當你打開這篇文章,足以證明你前世已修了很多的福德因緣。古人常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 文殊法堂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十)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得決定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是人。即住不退轉地。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喜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為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佛告舍利弗,便是表示普告大眾,所以佛接著說善男子善女人。心得決定,便是說聞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心生決定信淨信者。心得決定便是信而不疑的意思。
  • 善施一口飯,功德無量!——《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即從座起疾至佛所。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身體戰慄而白佛言願救我苦所以者何。我住靜處念所授法。見焰口餓鬼而語我言。汝過三日必當命盡生餓鬼中。我即問言云何令我得免斯苦。餓鬼答言。汝今若能施於百千那由他恆河沙數餓鬼。及百千婆羅門仙等種種飲食。汝得增壽。世尊我今云何能辦若干餓鬼仙人等食。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勿怖我有方便。令汝能施若干百千恆河沙餓鬼。及諸婆羅門仙等種種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