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頭痛三日的因緣

2020-12-16 騰訊網

佛教中有個著名的故事,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喬薩羅國的琉璃王因受到釋迦族的侮辱,發誓要滅掉整個釋迦族。

佛陀勸阻了三次都沒有成功。當琉璃王的軍隊攻進迦毗羅衛國的時候,佛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請求佛前去相救。但是佛說:「這是釋迦族的因果,暫時很難改變。」於是,目連尊者發慈悲心,用神通將五百個釋迦族人裝進了他的缽裡,然後舉到天上。但是,當屠城結束的時候,尊者把缽取下來一看,這五百個人全部化為了血水。尊者於是請教佛陀,原來在往昔多世以前,瑠璃王是水裡的一條魚王,率領魚鱉蝦蟹的眷屬在河裡生存。住在河邊的村人都歡喜吃魚,所以把魚類都吃完了,最後把魚王也捕來吃;當時有五百人都吃這條魚,把魚的肉給吃了。當時村子裡只有一個小孩沒有吃魚,但是他在大魚頭上好奇地用小棍打了三下,這個小孩就是佛陀曾經的前世。這條魚王,就生出憎恨心,將來一定要報仇;因為這個因緣,所以瑠璃大王帶著他的眷屬,要血債血還,一定要把從前吃他這些人的種族都要殺光,把這些人都殺盡了。

因果不虛,大魚轉生為琉璃王,軍隊就是那些被吃掉的小魚,而村民就是釋迦族人,那個小孩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雖然沒有吃魚,但是在這一場屠殺中,因為打了魚頭三下,佛陀也示現了頭痛三天的果報。

聽了這個故事,很多人不再怨天尤人、悲憤不平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懂得了因果。

點個「分享支持一下

相關焦點

  • 佛陀故事:佛陀解密女子貧富貴賤和美醜的因緣
    佛陀故事:佛陀解密女子貧富貴賤和美醜的因緣容貌美醜是有原因的(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勝鬘夫人是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 在南傳佛教的記載中,佛陀是怎麼看待神通的?
    一般來說,神通是因為修禪定而得,當然了,也有一些人可能因為宿世的因緣,天生就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不過也不能絕對化,這要看從哪個角度來說。譬如,中國傳統文化裡的陰陽術數,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一種神通。因為藉助於術數,可以擁有常人所沒有的預測能力。或者依靠咒語、或者類似道家裡的扶乩,等等,都可以稱為神通。
  • 身有栴檀香緣 | 佛教有聲故事
    佛陀時代,迦毗羅衛國有一位大富長者娶了貴族之女為妻,生下一名容貌端正、無與倫比的男嬰。特別的是,男嬰不僅全身毛孔散發濃鬱的牛頭旃檀香,口中亦出優缽羅花香,家人無不歡喜。 比丘們見到旃檀香比丘如此殊勝的因緣,於是請示世尊:「不知旃檀香比丘宿植何福,出生時全身散發香味,又能生值佛世,出家得道?」佛為大眾開示:「過去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於世間教化因緣圓滿,即入涅槃。波羅奈國的槃頭末帝國王建造四座寶塔以供奉佛陀舍利,並令群臣、后妃及婇女持香花入塔供養。
  • 佛教:佛陀涅槃前,回答了這四個問題,佛弟子必知!
    正所謂「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但最終也不得不選擇「離開」。這就算是佛、菩薩、羅漢,都不能改變。據典籍記載,在佛陀住世的最後一天裡,阿難尊者與諸比丘得知佛陀將入涅槃。雖諸弟子和比丘很難受但卻沒能忘卻眾生。因此在佛陀住世的最後一天中,問了佛陀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也是當下修行之人,皆需知曉的問題,為何?
  • 佛教真實故事:佛陀開示一切眾生都是由依業力所決定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果報的呈現,古德云:『命由己作,福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今生富貴是由於前世種善因;前世若未種善因,只要現在肯努力,點點滴滴,功不唐捐。在修習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上,深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平等、慈悲、尊重一切眾生,並能循因果法則努力,必能除去人我分別,放下執著,以平等慈悲面對一切,自在無礙!
  • 【佛教常識】什麼是十二因緣
    例如孟母,她為什麼要選擇鄰居呢?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觀的環境,對我們人主觀的意識是起極大的作用。我們經常能夠親近高賢、或大善知識,時時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進。如果因緣成熟,經常能在名山古剎清淨道場,安心居住,時時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淨佛地,因緣殊勝。對於所觸的環境《遺教經》說:「當制五根,勿令放逸於五欲,譬如放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 佛教根本·之二·佛教首經(第二歷史中的佛陀「首秀」)
    其後,佛陀每日教化其餘二、三人等;閒者便託缽乞食,提供後勤保障服務。這是佛陀悟道後的第一個雨安居。一共五日,每天都有一人證得初果。面對五位入室弟子,佛講又講述了《無我相經》:即被後世稱為「法印」的「五蘊」「無常」、「苦」、「無我」。(「緣起無我」為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與學說的根本;佛陀初轉梵輪,即為此「無我」教法,可見其關鍵性與重要性。)
  • 佛典故事.提婆達多欲毀傷佛因緣
    當我身為龍王時,我尚且能夠生起慈悲心來再三地呵護他,何況是現在的我已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怎麼會不以關懷的慈心來教誡他正法正行,或不以種種的方便善巧來饒益攝受他呢!」經文的大意我們介紹完了,接下來,我們來簡單的介紹這則故事的背景。
  • 佛教怎樣看同性戀
    在佛教裡,這些都是緣起的現象,遵循著因緣果報的法則,每個有情眾生的行為都會招感相應的後果,但這與世間的一切都同樣地「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許多追求同志平權的人會提出不同的意見,臺灣佛教學者楊惠南對佛教同志團體「童梵精舍·梵志園」進行了調查,戒律問題是對他們困擾最大、分歧最多的問題,但是尚有許多認為同志性行為並不違反戒律,他們依據歷史記載,認為戒律的制定有其時空因緣,並非一成不變的,這在佛陀住世的年代和佛陀入滅以後都有著許多生動的例證,就拿「不邪淫」來說,「童梵精舍·梵志園」人士以《優婆塞五戒相經》中允許花錢狎妓的條目為例
  • 佛教:《法華經》蘊含怎樣的精神(一)
    《法華經》在佛教經典中,素有經王之稱,廣被流傳、信奉及研究,並一直在佛教內部保持著崇高、殊勝和統攝眾經的地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法華經》所展示的宗教精神(佛本懷、一佛乘、開權顯實、開跡顯本及菩薩精神),是整個大乘佛教宗教精神的基石,而其理念更足以成為後世大乘經論的主要理論基礎。
  • 「我」在佛教中到底是怎樣的存在?聽聽佛陀是怎麼說的
    在佛教裡邊的「我」有著「一」或者「全」的意思,在佛教裡面又或者是道教和其他的宗教裡面,都有唯心主義的影子,因此,佛教眾生會將自己看成是宇宙的整體,並且會把自己或者說這個宇宙來當成一個整體運行,所以說在佛教裡面「我」會有著『一』或者「全」的意思。
  • 佛陀思想的核心與靈魂:十二緣起說
    佛陀在世講經說法49年,有一佛法者貫穿其中,這一佛法又是何法? 佛陀在《長阿含經·大本經》中將它稱為「智慧觀察」,藉由它證明「佛教徹頭徹尾在令人得『正解』,得『般若』以超度自己」。 它便是佛陀重要的人生觀——十二緣起說。
  • 佛陀故事:感恩的心正是人類最大的財富
    佛陀故事:會報恩的狐狸懂得感恩(圖片來源:資料圖)曾經有一段時期,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每到夜晚時分,就會出現一種不尋常的聲音
  • 佛教因果故事;惡口兩舌的果報
    佛教因果故事惡口兩舌的果報
  • 佛教: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卻被佛陀懲罰不得滅度,原因令人不解
    ,就懲罰他不得滅度,這個原因讓很多人無法理解,佛教當年不是講究神通的嗎?首先我們要明白神通的使用的對象,在佛陀傳法的初期,找到的弟子都是根基比較好的,所以佛陀為了讓他們能夠走入佛法修行,就施展了神通。目的是告訴他們佛陀能力和真實的身份。就單純以大迦葉為例,佛陀為了讓他跟隨佛陀修行,多次展示了神通。
  • 佛有三不度,成為這三種人註定與佛無緣,佛陀普度眾生也幫不了你
    《大智度論》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日,佛陀在王舍城弘法,眾人禮拜佛陀,皆受到了佛陀的指點、教化,有所頓悟,唯有城中一位老婦人不願學習佛法。人們只好禮請佛陀前去教化,但佛陀直言,此人與佛無緣,即便自己前去教化,她也不會攝受。果不其然,當眾人來到老婦人的住處,她卻閉門不見。
  • 佛教漫談:「空」是什麼?
    在談「空」之前先說一個(據說是南隱禪師的)故事。有位信徒某天忽然自覺徹悟了佛法,便到寺院找師父印証。師父為他奉上香茶再聽他詳細道來。可是當話匣一打開,信徒便沒完沒了的說個不停,讓禪師無從插咀。這故事讓我們對「空」有初步的理解:有些人在生活上不斷追尋財富和學問來充實自己,卻沒察覺到這樣做的同時亦把自己的心靈堵塞了﹔沒有空間,心靈便無法好好運作,更未能騰出心神深入理解人生。空,雖然看來是無一物,卻有其奧妙!
  •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說的第一句話,開悟了無數人
    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在佛教還沒有出現之前,佛陀出生在印度的迦毗羅衛國,是當時的釋迦族人,父親是淨飯王,而身為太子王儲的悉達多,卻走上了一條遁世苦修之路。佛陀並不是一個神,而是與我們一樣的人,而我們與佛陀的區別在於,佛陀是覺悟之人。
  • 佛教知識:什麼是緣起論,這其中有什麼含義
    必須要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夠成立,一旦這種組成的因緣散開了,那麼事物的本身也將不復存在,所以諸法因緣的生滅都是緣在中「作怪」這就是因果定律,我們也可以將其稱之為「緣起」。如果想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要從緣起說起,緣起是佛教個根本的教理,宇宙和人生的規則,變化,生存都離酷開緣起,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因為發現了緣起的規律,從而悟出了人生的真理得以成佛,但是這個「緣起」並不是佛陀所創造出來的,只是由佛陀發現了這個「緣起」的法則。然後將宇宙間的真理來對眾生進行宣講,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