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撒歡守則:
春:
宜膚淺、宜傻笑、宜虛度
從整個冬日漫長的色調缺失症中走出來,遊春的人兒只忙著眼耳鼻之爽快,往往無暇顧及內心。
當然,
心也一通忙活,只顧慨嘆「真美真美真美」、「好香好香好香」,形容詞都來不及斟酌。
畢竟春日短暫,「眼睛一眨,春光就會同飛馬似的遛過。」
春暖花開的日子,出去撒歡、真正安心地去虛度時光,享受自然的饋贈,再名正言順不過。
六年前,白玉蘭正開的日子,小風天真地拿著《追尋逝去的時光》去學校旁的森林想就著春光拜讀。
翻開兩頁,總是在驚嘆它的好時走了神:
「繁縷原來不是十瓣花!瞧,十枚兩兩相連的卻是五片深二裂至基部的花瓣呀!
那個熱愛自然的明王爺朱橚在《救荒本草》裡形容一草,花如「小面花黶」,葉「邊微花如雲頭樣」,不正是那開著藍盈盈的花、如精靈般閃耀在草地上的婆婆納麼。
蒲公英開花了還可以採來吃嗎?
咦?這是早開堇菜還是紫花地丁?」
……
如此這般,春光真不適合就讀。
不忍辜負春光又不忍以二意三心辜負好書,小風便興高採烈拈花惹草去了。
後來覺悟,「讀這本書的最佳姿態最宜環境,應該是某個秋日午後,倚在乾草垛上,遠方有火車鳴笛聲,沒有WiFi,也沒有你。」
(你知道的,一個喜歡的人在旁邊抵過十個春天的幹擾力)
秋:
宜深思、宜冥想、宜凝望
秋天雖然也是一個絢爛的季節。但這或濃或淡的大地色卻讓人異常心安。
走在雨後的林子裡,草木不再擁擠、蟲鳥也不再喧譁,落葉混著泥土釀出的秋天味讓人心明澄澈。
最妙的莫過於來到剛收割不久的田野。空氣裡瀰漫著秋日獨有的成熟莊稼和草木的氣息,略略帶著一絲焚燒秸稈的煙燻味,最是讓人著迷。
夏:
宜奔跑,宜打滾,宜熱情煥發
當然,最宜吃瓜。
夏日就像一場狂歡。
《淮南子》曰:「夏為衡,衡以平物,使之均也。」
春天只是植物界的一小場party,而夏,陽光熾烈、草木蔥蘢、蟲鳥相鳴,夏水也湯湯(shangshang)。
陽光、雨水、草木、蟲鳥將自己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這片大地之上。不出來撒歡簡直對不起林間萬物的滿腔真摯與熱情。
冬:
宜對酌、宜擁爐醉酒、宜獨處、宜深情
前幾日立了冬,仍不覺秋遠。
總覺著冬天應從白楊樹落禿嚕葉子才開始。
可幾場雨下來,漸厚的冬衣和久不愈的咳嗽讓冬天鮮明可見、深入人心。
而冬最動人之時當是更冷些,等雪來了。
《四時幽賞錄》中有「雪夜煨芋談禪」,
「芋在子手有耶無耶,謂有何有,謂無何無,有無相滅。是為真空非空,非非空空無所空,是名曰禪。」
雪,讓世界消弭了雜音遁了色彩。
圍坐爐邊,任窗外雪花漫漫。便不覺入了無我之境,出乎其外而觀之,對宇宙人生則多了幾分感悟。
雪不同於春花夏荷秋葉。
你可以說它天真爛漫,又能稱它大境界者。
就像雪夜可以圍爐參禪亦可圍爐烤地瓜一樣。
雪就是這麼迷人,值得你如痴者「獨往湖心亭看雪」,亦值得你像孩子一樣在雪地裡盡情撒歡。
而我們,不論大人孩子,一到冬天便貓冬了。
即使好不容易盼來了雪,也僅僅是跑到窗前驚喝一聲「好大的雪啊!」
頂多下樓踩兩腳,算是對今年冬天有了交代。
你可以說無閒情,倒也罷了。然而孩子天性愛雪,卻被硬捂在家裡,著實可憐可惜。
會把孩子凍壞的,小風你太胡鬧了,讓孩子去雪地裡撒歡。
還有比小風更「胡鬧」的,你看:
嬰兒車的集會?
不,是在雪地裡正熟睡的嬰兒。
在北歐,家長常常把嬰兒車放到戶外讓寶寶小睡,即使是在嚴寒的冬日。
北歐太陽光照時間短,曬太陽便變得彌足珍貴。
但家長們不僅僅是為了讓寶寶曬太陽,他們堅信戶外的新鮮空氣有助於提高寶寶的免疫力。
而我們總是把孩子保護的太嚴密,在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少感冒少生病時卻忘了這句古訓: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
當然,優質的空氣品質是前提。
我們大可以等陽光出來,霧霾褪去。
又是去大自然遛娃撒歡的好天氣。
出來撒歡的,又豈止是小孩子?
最樂在其中的分明是你不是嗎?
或許,撒歡還可以變得更悠哉。
Cargo bike貨運自行車,或許是小風知道的最助攻的撒歡神器了。
Cargo bike,因其獨特的前置車鬥樣式,嚴謹些應稱作Christiania bike——得名於丹麥自由城Freetown Christiania。
上世紀70年代初,一群嬉皮士佔據了哥本哈根一處廢棄的軍營,宣稱「自治」,實行無政府主義的公社制度。他們擁有自己的旗幟、法律和貨幣系統,並取締了機動車輛。
為解決日常運輸,Christiania中的一個鐵匠研發出了一款與自行車相連的拖車。
▲1984年,第一款Christiania bike誕生
▼自由城中,隨處可見的Christiania bike
這款Cargo bike不僅解決了自由城居民的日常運輸和出行問題,還因造價低廉迅速成為丹麥最重要的小型交通運輸工具,並且風靡北歐各國,成為北歐街頭一道獨特的標識。
如今cargo bike依然備受寵愛,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這座面積不足北京城0.6%的城市,就有25000~35000輛貨運自行車,家庭佔有率達30%。
▼丹麥王妃瑪麗騎著cargo bike遛娃
▼用cargo bike送孩子上學的媽媽
▼依然是遛娃
▼帶著cargo bike去購物
▼突然好奇你們都是如何帶大提琴出門的
▼貨運巨頭DHL用cargo bike運送包裹
▼無所不能的cargo bike
cargo bike對於大部分家庭已不單單是一單純的代步工具。
親密無間的家庭氛圍、悠閒的生活情趣和健康綠色的出行模式洋溢其中,讓它越來越受歡迎。
而且,相較於普通的後置車鬥,cargo bike獨特的前置車鬥樣式可以讓你將熊孩子的所有小動作都盡收眼底。便不必再擔心他們出什麼么蛾子,安安逸逸地盡享林間吹過的清風。
cargo bike的車鬥並非孩子們的專場:
▼戀愛的滋味系列
▲攝影師羅伯特·杜瓦諾經典作品
早期的cargo bike
隨著cargo bike的興起,貨運自行車的品牌和樣式也越來越多。
▼兩輪的cargo bike更帥更輕便
▼三輪的更有安全感
▼車鬥也可以花樣百出
從載貨到載人,cargo bike又新升級了很多人性化功能。
不僅增設了安全帶,
還添置了舒服的靠墊、椅墊,
加裝了遮雨棚。
不僅舒適度大大提升,外觀也愈加高端奢華。
在自行車的基礎上又增設電助力,讓騎行更輕鬆便捷。
當然,隨之而來的是高昂的價格。
我們來隨意逛下易貝網(類似於亞馬遜,屬於國際性的購物平臺),
最普通的樣式,折合人民幣7000+▼
奢華些的,20000+
而且,這些都是二手車,也不帶電助力。
小風在阿里偶遇了一款cargo bike,竟然Made in China.
加裝鋰電池,全新,¥7600。
也有純腳蹬,價格稍便宜些。
小風,你是不是收了廣告費。
(一臉無辜)我沒有我沒有我沒有,
算了,
為了闢謠,
小風教大家自己動手做個cargo bike吧。
成品如下圖,cargo bike早期經典樣式:
簡易步驟快覽:
▼回收一輛舊自行車(保證是可焊接材質),保留座管以後部分。
▼構建前框架,
▼連接舊自行車,
▲圖中車鬥架100*100的尺寸以及過長的連接管讓轉向非常困難。後期已縮小尺寸。
▼加裝車把。為符合人力工程學,車把應做的更彎曲些。
加裝配件
制動器、制動器適配器、制動電纜、可調節轉向阻尼器、車燈、加固橫梁……
如果是非專業非愛好者,如小風,看起來都會比較吃力。
所以小風簡略截取了作者的步驟,如果真的要動手去做,參照連結
https://www.instructables.com/id/how-to-build-a-cargo-bike/
instructables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網站。
你可以看到一群人用好奇心與創造力構建的一個奇妙世界。
小到一碗自製止咳糖漿大到後院的一個堡壘,通過有趣而易懂的圖文、視頻,讓你可以輕鬆get一項神奇的新技能。
你會發現,生活原是這樣趣味多多。
小風近日久咳不愈(小風不愛吃藥),從instructables上得來一止咳良方。
前天晚上照著調製一碗黑暗料理(竟很美味),沒想到效果驚豔。
咳嗽從一夜安眠開始漸趨好轉了。
instructables是英文網站,小風即使過了六級讀起來也很吃力。
便下載了谷歌瀏覽器,可以即時翻譯。
▲小風缺了一味百裡香
不論是自己做還是買輛cargo bike,最好放棄電助力吧。
我國多城市已取締電動三輪四輪車輛。
小風家灑在大街小巷的三百多臺小冰櫃嗷嗷待哺。
機動車出動又有諸多不便不划算。
小風對cargo bike又多了一成心動。
希望小風家不久也能有一不溜cargo bike車隊,穿梭在城市中的大街小巷,為這個城市添幾絲fashion幾絲趣味。
最後,再致敬下發明cargo bike的自行車王國。
▼哥本哈根的自行車專屬立交橋
▼地鐵、高鐵有專門的自行車車廂
哥本哈根電動車鮮少,市民更愛自行車出行,政府鼓勵是一,愛運動的風氣是動力和前提。
即使是下雪天▼
▲又見瑪麗王妃
1986年,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艾琳·卡爾在北京採訪時,看著街頭奔湧而出的自行車大潮,在報導中感慨中國是世界上的自行車王國。
30多年過去了,我們早就摘掉了這頂「破舊的」帽子。
曾經的自行車王國通過不懈努力艱苦卓越地翻了身。
汽車進入千家萬戶,浩浩蕩蕩的洪潮絲毫不輸當年的自行車。而自行車道窄而又窄,又被機動車停車位堂而皇之地佔據大半。
出門便堵的焦灼、被尾氣拉低的空氣品質、嘈雜的車流聲、被封閉的車內空間、隔著玻璃的世界,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自行車是否可以回歸?
我們能否從自行車大國變成自行車王國?
作為城市範本的哥本哈根為我們提供了未來之路。
自行車時代終會到來吧。
往期推送:
情迷Flensted mobiles
天氣這麼好,走吧,隨小風撿破爛去。
嗨,等一等,讓我在你心裡種一片森林
一封情書,麻煩轉交水泥君
今天不「種草」,種一棵自帶童年味道的果樹
泡桐,從種子的旅行開始說起
願我像春夏交接時,
最溫柔和煦的那陣風,
萬物經過你,
都變成柔軟的樣子。
微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