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鐵路博物館的第一部《搖搖晃晃的中國鐵路》中,展示內容最多的是《京漢鐵路》,除了與其他鐵路相同分量的面板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實物「京漢鐵路竣工紀念碑」和「京漢鐵路黃河大橋銘牌」,為什麼要做這麼大的頁面呢?這與它的歷史地位和意義是分不開的。
京漢鐵路,原稱盧漢鐵路,是從北京盧溝橋到湖北省漢口的鐵路,這是甲午中日海戰之後,清政府為了突出政府形象而建設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中國早期建設的第一條南北鐵路大動脈,它的開通,打破了中國傳統上依靠水路和車站的交通網絡結構,帶動了沿線城市的繁榮和發展,鄭州和石家莊兩個城市都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並最終分別取代開封和保定,成為河南和河北的省會城市,培養了我國的大批工人,推動了社會工業的發展。
甲午戰爭後,清朝充分理解了鐵路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對鐵路建設的反對聲音顯著降低,但是當時的清朝國庫空虛,只能支付不平等條約的費用,過著奢侈的生活,穩定國內的混亂,因此無法將鐵路網擴大到全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上奏鋪設津通鐵路(天津至通州),朝廷內外都擔心李鴻章的功績會動搖主,勢力太大無法控制,所以對李鴻章的提議持反對態度,他們給李鴻章戴了許多反動帽子,想出了一個「好主意」,要求沿海沿江督撫。
在官場輾轉數十年的張之洞,當時是兩廣總督,他看透了其中的玄機,派人進京請示,反覆進行綜合後,提交了一件「緩建津修復盧漢通」的國際國內從整體出發,所以修鐵路修強調,國家的最有利的「宜從京城的盧溝橋經行河南、湖北的受鎮,這是鐵路的據點,始基主幹道的,中國也有義大利的基調。」
抗日戰爭和不一定完全了解張之洞的所說的「全體」,酒精親王奕季也不一定與明確鐵路的意義」和「高考問題,開設了李鴻章,如果好於是,清朝是李鴻章的動議被否決了,湖廣總督,並派遣到武昌魯漢鐵路的鋪設的奏章,全部交給了,從那以後,張之洞在政治上是最高的實績,李鴻章和排隊「南張北李」之稱的清末政治界的巨星。
銀建設京漢鐵路,西太后也表示同意,他用第一筆錢建立了漢陽鐵廠等重型工廠,生產了盧漢鐵路所需的鐵軌,相對於魯漢鐵路的龐大開支,清朝的撥款只是杯水車薪,但僅僅花了一年時間,就因為東北的緊張而停止,魯漢鐵路也不得不停止。
在一八九五年末,提出了由各省的富商集資興建魯漢鐵路的「官督商辦」方法,但是,由於清朝負債過多,信用掃地,各地的商人都害怕自己的錢回不來,誰也不出來,所以清朝不得已同意向外國人借錢。
1896年10月,直隸總督王文韶和湖廣總督張之洞共同上表成立鐵路總公司,由大官僚買辦天津關道盛宣懷為督辦大臣,負責向外國人借款,借魯漢鐵路,當清政府提出要借錢時,美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等國的公司紛紛派人前來,表示「誠意」,欲成為出資人,張之洞認為,各國的條件是開放的,他們檢討中國的勢力和過去的經驗,認為其他國家的胃口太大,力量太強,怕有很多後遺症,只有比利時是個小國,鋼鐵資源豐富,鐵路技術也很成熟,既沒有出兵清國,也沒有那麼大的實力,所以可以放心地選擇。
世界那麼大,您能看到小編的文章就是一種緣分。本文的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