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日常中,經常會遭遇困難、傷病、離別、得不到......這些令我們產生焦躁不安的境況。
我們會產生憤怒、恐懼、嫉妒、怨恨……這樣的負面情緒。
甚至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本身就已經讓會讓你產生了焦慮和不安全感。
這些其實並不可怕。
如果說,焦躁和不安全感的對立面是平和與幸福,那麼如何才能使我們從這種焦躁的情緒中解脫達到彼岸呢?
其實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它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安情緒更多是對當下向未來所將產生的影響而生出的種種顧慮。
過去已經過去,將來未能可知,只有當下是真實的。
我們必須掌握活在當下的方法。也就是不二即將與你分享的找到「正念」的狀態。
《正念的奇蹟》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們通常認為在水上或在空中行走才是奇蹟,但是我覺得真正的奇蹟,既不是在水上行走,也不是在稀薄的空氣中行走,而是在大地上行走。」
當你能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間,當你分明覺知到自己身體的狀況時,這個狀態叫作正念,這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蹟。
掌握了這個正念的奇蹟,你會認識到,人世中各種煩擾的情緒,就只是一些表象的東西。
你焦慮的時候去觀察焦慮本身,焦慮就會逐漸地、自然地消散。
本書的作者一行禪師是流亡法國的越南僧人,他在法國建立起一個越南社區。在60年代一行禪師開始推動「入世佛教」的普及,也就是指引年輕人以慈悲精神切實地投身社會實踐。這也說明了本書所講述的觀點、方法是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處的。
因為親身經歷過殖民統治、國家分裂、戰亂和流亡…這些苦難。他認為「真正的敵人並不是人,而是意識形態、憎恨與無知」。
他所倡導的「入世佛教」的基本原則是:即使身處最困厄的境地,也要順隨呼吸,修持平靜的正念。
本書,《正念的奇蹟》是一行法師寫給朋友廣兄的一封長信。它也是一本教人如何在「入世」中保持「正念」的教科書。
下面我們來開始本書的第一次的分享。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一天,一行法師的朋友艾倫去看望他。兩人的談話,因為艾倫經常要注意在一旁玩耍的兒子,而經常被打斷。
一行法師問:「你覺得家庭生活輕鬆嗎?」「家庭生活會比當個單身漢來得輕鬆嗎?」艾倫都沒有直接回答
然後艾倫說:「我發現可以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的方法。
以前,我把時間分割成好幾個部分,一部分陪喬伊,一部分陪蘇,一部分給安娜,另一部分拿來做家務。剩下時間是我自己的——我可以讀書,寫文章,作研究,或者去散散步。
但是現在,我試著不再去分割時間。我把陪喬伊和蘇的時間,也當作我自己的時間。為喬伊輔導家庭作業時,我想辦法把他的時間看做是我自己的:我和他一起做作業,感受他的存在,並且想辦法讓自己對我們在那段時間裡做的事感興趣。我和蘇在一起也是如此。
結果,不可以思議的是,現在我有了無限的時間給自己。」
這其實就是「正念」的狀態,在陪孩子、工作、陪老婆逛街的時候,就專注於此。一切處境下,你都該保持正念。
洗碗就是洗碗
書中寫到,在30年前洗碗可不是一件愜意的事。那個時候一行禪師還只是個沙彌,要負責洗全寺的碗,在冬天水凍的如冰一般。
他從中悟出,在洗碗時,人們就應該只是洗碗。也就是,洗碗時應該對「正在洗碗」這件事保持全然的直覺。也就是在這一刻,你的思緒裡只有「我在洗碗」的意識,而沒有任何雜念。
用心念關照此刻正在與水與碗接觸的雙手、關照全身,觀察它們此刻的感覺,任其自然發生,不做任何抵抗。
洗碗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為了把碗洗乾淨而洗碗,第二種是為了洗碗而洗碗。
如果洗碗時,我們想著接下要喝哪種茶、吃什麼點心,就好像它們很令人厭惡似的,那麼我們就不是為了洗碗而洗碗。更進一步來說,這樣我們並沒有活在當下。
事實上,我們站在洗碗池邊,完全體會不到生命的奇蹟。如果我們不懂得洗碗,很可能我們也不懂得喝茶:喝茶時,我們會只想著其他事,幾乎覺察不到自己手中的這杯茶。
就這樣,我們被未來吸走了--無法實實在在地活著,甚至連一分鐘都做不到。
吃橘子
有一次一行法師和朋友吉姆去美國旅行,他們坐在樹下吃橘子。
在交談時,吉姆總是陷入內容中,以致全然忘了他當下正在吃橘子。他掰了一瓣橘子放進嘴裡,在還沒開始吃之前,又掰好另一瓣準備送入口中。
一行禪師說:「你應該把含在嘴裡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這才驚覺自己正在做什麼。
此前,他沒有處在正念的狀態,當他專注於吃橘子的每一瓣時,才叫作真正的吃橘子。
吉姆後來因為參與反戰運動入獄,一行禪師擔心吉姆不能容忍監獄的四面高牆,於是寫了一封簡短的信給他:「還記得我們一起分享的那個橘子嗎?你在那裡的生活就像那個橘子,吃了它,與它合為一體。明天,一切都會過去。」
換個角度想,坐在監獄裡和坐在外面似乎有特別大的區別,坐在監獄裡,你哪兒都去不了,你覺得你被束縛了,很痛苦,但「坐」這個行為有區別嗎?
事實上,你會發現,「坐」沒有多大的區別。一行禪師提醒吉姆的是,在監獄的時候,想一想當年一起吃的那個橘子,專注當下。
遇到任何問題,都讓自己的身心收斂到體內,讓自己專注當下很重要。
正如《正念經》:
「行走時,修行者應當覺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時,修行者應當覺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時,修行者應當覺知到他正在躺下……無論身體是何種姿勢,修行者都應當對此有所覺知。如此修習,修行者才能觀照內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然而,僅僅對身體姿勢保持正念是不夠的。我們應當覺知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想與感受,覺知與我們相關的一切。
但是經文為何要教導這些呢?我們如何才能找到修習正念的最佳時機?如果你整天都在修習正念,怎麼會有充足的時間去做所有需要做的事,以改變現狀並建立一個更理想的社會?如何能夠一邊打理工作、輔導孩子的功課、同時還能修習正念?
我們下次繼續學習《正念的奇蹟》。我們將學習到禪坐、呼吸和一舉一動的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