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奇蹟——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2021-01-07 一合學社

我們的日常中,經常會遭遇困難、傷病、離別、得不到......這些令我們產生焦躁不安的境況。

我們會產生憤怒、恐懼、嫉妒、怨恨……這樣的負面情緒。

甚至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本身就已經讓會讓你產生了焦慮和不安全感。

這些其實並不可怕。

如果說,焦躁和不安全感的對立面是平和與幸福,那麼如何才能使我們從這種焦躁的情緒中解脫達到彼岸呢?

其實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它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安情緒更多是對當下向未來所將產生的影響而生出的種種顧慮。

過去已經過去,將來未能可知,只有當下是真實的。

我們必須掌握活在當下的方法。也就是不二即將與你分享的找到「正念」的狀態。

《正念的奇蹟》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們通常認為在水上或在空中行走才是奇蹟,但是我覺得真正的奇蹟,既不是在水上行走,也不是在稀薄的空氣中行走,而是在大地上行走。」

當你能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間,當你分明覺知到自己身體的狀況時,這個狀態叫作正念,這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蹟。

掌握了這個正念的奇蹟,你會認識到,人世中各種煩擾的情緒,就只是一些表象的東西。

你焦慮的時候去觀察焦慮本身,焦慮就會逐漸地、自然地消散。

本書的作者一行禪師是流亡法國的越南僧人,他在法國建立起一個越南社區。在60年代一行禪師開始推動「入世佛教」的普及,也就是指引年輕人以慈悲精神切實地投身社會實踐。這也說明了本書所講述的觀點、方法是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處的。

因為親身經歷過殖民統治、國家分裂、戰亂和流亡…這些苦難。他認為「真正的敵人並不是人,而是意識形態、憎恨與無知」。

他所倡導的「入世佛教」的基本原則是:即使身處最困厄的境地,也要順隨呼吸,修持平靜的正念。

本書,《正念的奇蹟》是一行法師寫給朋友廣兄的一封長信。它也是一本教人如何在「入世」中保持「正念」的教科書。

下面我們來開始本書的第一次的分享。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一天,一行法師的朋友艾倫去看望他。兩人的談話,因為艾倫經常要注意在一旁玩耍的兒子,而經常被打斷。

一行法師問:「你覺得家庭生活輕鬆嗎?」「家庭生活會比當個單身漢來得輕鬆嗎?」艾倫都沒有直接回答

然後艾倫說:「我發現可以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的方法。

以前,我把時間分割成好幾個部分,一部分陪喬伊,一部分陪蘇,一部分給安娜,另一部分拿來做家務。剩下時間是我自己的——我可以讀書,寫文章,作研究,或者去散散步。

但是現在,我試著不再去分割時間。我把陪喬伊和蘇的時間,也當作我自己的時間。為喬伊輔導家庭作業時,我想辦法把他的時間看做是我自己的:我和他一起做作業,感受他的存在,並且想辦法讓自己對我們在那段時間裡做的事感興趣。我和蘇在一起也是如此。

結果,不可以思議的是,現在我有了無限的時間給自己。」

這其實就是「正念」的狀態,在陪孩子、工作、陪老婆逛街的時候,就專注於此。一切處境下,你都該保持正念。

洗碗就是洗碗

書中寫到,在30年前洗碗可不是一件愜意的事。那個時候一行禪師還只是個沙彌,要負責洗全寺的碗,在冬天水凍的如冰一般。

他從中悟出,在洗碗時,人們就應該只是洗碗。也就是,洗碗時應該對「正在洗碗」這件事保持全然的直覺。也就是在這一刻,你的思緒裡只有「我在洗碗」的意識,而沒有任何雜念。

用心念關照此刻正在與水與碗接觸的雙手、關照全身,觀察它們此刻的感覺,任其自然發生,不做任何抵抗。

洗碗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為了把碗洗乾淨而洗碗,第二種是為了洗碗而洗碗。

如果洗碗時,我們想著接下要喝哪種茶、吃什麼點心,就好像它們很令人厭惡似的,那麼我們就不是為了洗碗而洗碗。更進一步來說,這樣我們並沒有活在當下。

事實上,我們站在洗碗池邊,完全體會不到生命的奇蹟。如果我們不懂得洗碗,很可能我們也不懂得喝茶:喝茶時,我們會只想著其他事,幾乎覺察不到自己手中的這杯茶。

就這樣,我們被未來吸走了--無法實實在在地活著,甚至連一分鐘都做不到。

吃橘子

有一次一行法師和朋友吉姆去美國旅行,他們坐在樹下吃橘子。

在交談時,吉姆總是陷入內容中,以致全然忘了他當下正在吃橘子。他掰了一瓣橘子放進嘴裡,在還沒開始吃之前,又掰好另一瓣準備送入口中。

一行禪師說:「你應該把含在嘴裡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這才驚覺自己正在做什麼。

此前,他沒有處在正念的狀態,當他專注於吃橘子的每一瓣時,才叫作真正的吃橘子。

吉姆後來因為參與反戰運動入獄,一行禪師擔心吉姆不能容忍監獄的四面高牆,於是寫了一封簡短的信給他:「還記得我們一起分享的那個橘子嗎?你在那裡的生活就像那個橘子,吃了它,與它合為一體。明天,一切都會過去。」

換個角度想,坐在監獄裡和坐在外面似乎有特別大的區別,坐在監獄裡,你哪兒都去不了,你覺得你被束縛了,很痛苦,但「坐」這個行為有區別嗎?

事實上,你會發現,「坐」沒有多大的區別。一行禪師提醒吉姆的是,在監獄的時候,想一想當年一起吃的那個橘子,專注當下。

遇到任何問題,都讓自己的身心收斂到體內,讓自己專注當下很重要。

正如《正念經》:

「行走時,修行者應當覺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時,修行者應當覺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時,修行者應當覺知到他正在躺下……無論身體是何種姿勢,修行者都應當對此有所覺知。如此修習,修行者才能觀照內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然而,僅僅對身體姿勢保持正念是不夠的。我們應當覺知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想與感受,覺知與我們相關的一切。

但是經文為何要教導這些呢?我們如何才能找到修習正念的最佳時機?如果你整天都在修習正念,怎麼會有充足的時間去做所有需要做的事,以改變現狀並建立一個更理想的社會?如何能夠一邊打理工作、輔導孩子的功課、同時還能修習正念?

我們下次繼續學習《正念的奇蹟》。我們將學習到禪坐、呼吸和一舉一動的正念。

相關焦點

  • 正念的奇蹟
    正念是能夠把我們帶回當下的那種力量。培養我們自己心中的正念,就是培養我們的自性佛。念就是要記得回歸當下。「念」字上部的意思是「今」、「現在」,下部的意思是「心」。正念是一個奇蹟,能夠閃電般地招回我們散亂的心,使它恢復完整。這樣,我們能夠主宰自己、恢復自我,我們就能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鐘。
  • 《正念的奇蹟》|生活處處是正念 一行禪師書籍節選
    經由這樣的修習,修行者才能活在對身體的直接而不中斷的正念觀照中‥‥」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現在,只有現在才是我們能主導的時間;最重要的人就是那個當下和我們在一起的,就站在我們面前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服務好身旁的人並讓他快樂,這才是人生所追求的。
  • 如何在混亂中保持狀態——《正念的奇蹟》讀書筆記
    活在正念中,就是全心全意做好手中事,這世上不存在你不該做的事,每一件你不想做但必須做的事都是你的生活,你的生命的組成部分,如果你沒有全心全意去做,那麼那一刻你就沒有真正活著。因為我們既不能把握過去,也不能把握未來,我們只能把握當下。
  • 正念 日日是好日的正念生活
    我把這樣的生活叫做正念般的生活。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時刻,感受正念,練習正念,日日是好日。正念來自佛教用語,和正見,正行一起都是修行的法門之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卡巴金博士(Jon.Kabat-Zinn)為首的心理學家們將東方古老的正念修行帶入到西方,融合了西方的心理學的理論觀點和實證科學創立了MBSR正念減壓療法。在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的康復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療效。將正念這個禮物帶給我的是林紫心理機構和陳德中老師。12年底和13年中兩次參加了林紫舉辦,陳德中老師主講的正念減壓放鬆工作坊的學習。
  • 《正念的奇蹟》作品及作者簡介
    《正念的奇蹟》作品簡介 一行禪師,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 每一天,我們都置身奇蹟中,那些連自己都未認知到的奇蹟:藍天,白雲,綠草,孩子黝黑而充滿好奇的眼睛——那也是我們自己的眼睛。所有的一切,都是奇蹟。
  • 《正念的奇蹟》:人人該有正念日
    摘自:一行禪師 著 《正念的奇蹟》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2年7月 閱讀提示:這是一行禪師最不可錯過的一本經典,寫給每一個不想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告訴你,禪修不在他方的深山裡
  • 《正念的奇蹟》:找到專注與平和,自我和解之路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團瑣屑,沒什麼太大的不同。但是有的人每天幸福,而有的人焦慮,這是為什麼呢?也許《正念的奇蹟》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正念的奇蹟》是一行禪師所寫。一行禪師是越南人,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詩人、學者及和平主義者。
  • 10中常見正念方法丨正念是如何工作的?
    關注一點心理學,讓生活輕鬆一點。最近不少朋友和客戶問我如何理解正念(英文:Mindfulness)、正念是如何工作的。卡巴金博士把其學到佛教的禪修方法和瑜伽引進到當代心理治療中,並剔除佛教框架和宗教元素,把這些方法和技術放在科學的範疇裡統稱為正念。
  • 佛說--人要活在當下感受正念的奇蹟
    事情繁雜,生活繁雜,工作繁雜,周而復始的重複循環,無窮無盡。行動和心動永遠不在一個頻率,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靈魂,而有靈魂的事卻不在實踐中。事情自然做不好,休息也休息不踏實,玩也玩不痛快,這樣的人生是徒勞的人生,整日在糾結中度過,得不償失。唯有正念可以改觀現狀,活在當下,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個過程,體會正念的奇蹟。
  • 《正念的奇蹟》:專注平和,一場自我和解的修行
    「正念是奇蹟,讓我們成為自己的主人,重建自我。」《正念的奇蹟》最初是一封寫給好友廣兄的長信,作者是越南的一行禪師。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越南陷入與美國的戰爭泥潭。在被逐出越南後,一行禪師不斷在信中鼓勵他的好友廣兄:即使身處最困厄的境地,也要隨順呼吸,修持平靜的正念。在這份閃耀著光輝的長信中,廣兄逐漸從艱難的世事中堅持了下來。
  • 《正念的奇蹟》: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以你最好的狀態回應世界
    正念今天早上,當我翻開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這本書時,我才發現,原來這本書就好像《當下的力量》的簡易版,實操版一樣。或者說,《正念的奇蹟》對如何保持臨在安住當下用了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還結合了很多生活中的故事案例,還有不少簡而易行的實踐方法,所以它會更受普羅大眾歡迎,更貼近生活,更適合頭腦操作理解。這裡所說的正念理論,本質上和《當下的力量》理論體系是一致的,都是主張安住當下的每一個片刻,不留戀過去,不期盼未來,專注於你當下的事情。
  • 正念|如何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安然自在
    對應現實生活,當時公司和家兩點一線的日子單調極了,整個人浮躁無比,周末亦無處安放。我想要讀書時代那種靜心和專注的感覺,於是周末去了母校的圖書館,在圖書館的咖啡碼頭等著咖啡」叮」地一聲打開。大鵬說:「我遇到了一個學長,打算參加八周的活動。正念。」 「哦?正念。會有奇蹟發生嗎?」 因為之前看過一本叫《正念的奇蹟》的書,教一個人如何正念地吃橘子。
  • 《正念的奇蹟》修煉極度專注力3大技巧,開啟奇蹟人生之旅
    我並未遇見貴人,但看了一些書,其中一本叫做《正念的奇蹟》。這本書給我什麼啟發呢?很多人都看過電視劇《天龍八部》,裡面有個掃地僧,也不曾看他練武功,但功夫很厲害。而很多少林寺之類入門弟子修行第一課,就是掃地,甚至一掃好幾年。其實我也認為,修行不是馬上應該練武功麼,掃地能學到什麼?但《正念的奇蹟》改變了我的想法。
  • 正念減壓(MBSR)|全球最權威的正念治療課程
    MBSR完整課程共八周,通過學習身體掃描、正念呼吸、正念伸展、靜坐、覺察苦樂經驗與慣性反應、生活中的正念等方法與練習,將「活在當下」的自在與智慧,落實到日常生活中。2、我能收穫什麼?八周正念練習也會幫助你從壓力、焦慮、憂慮、不安、煩躁、低落、抑鬱、走神、失眠等陷阱中解脫出來,獲得情緒的穩定和心智的成長,提高生活的質量,體驗活在當下的力量。
  • 正念與領導力:正念在領導者與追隨者關係中的作用
    近年來,正念的建構在心理學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對於正念對工作中人際交往和社會關係的影響知之甚少。針對這一差距,本研究的目的是調查正念在領導者與追隨者關係中的作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假設領導者的正念體現在一種特定的溝通方式中(「溝通中的正念」),這與追隨者對領導者的滿意度呈正相關。我們使用來自不同組織的34位領導者和98位追隨者的嵌套調查數據,並使用分層線性模型測試中介假設。我們的研究數據證實了我們的假設,即領導者自我報告的正念與追隨者滿意度的幾個方面呈顯著正相關。
  • 一本關於修煉「正念」的書《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畢業後卻在麻省醫學院,探索起正念療法。《正念,此刻是一枝花》是由喬.卡巴金所著的,一本關於修煉「正念」的書。何謂正念?我寧願僅僅把正念當作清明生活的藝術。正念是保持清醒的能力,是全身心的存在和澄澈視物的能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
  • 《正念的奇蹟》:47歲流亡法國,他的這本書讓千萬人走出迷茫
    當今世上最有影響力的禪宗僧人,被譽為「當世第一大德」的現代著名佛教禪宗僧侶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中給了我們答案。一行禪師的一生都在傳播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傳遞「正念生活之道」,同時宣揚非暴力的和平理念,他《正念的奇蹟》
  • 三個絕妙的答案|《正念的奇蹟》
    最近,被種草了一本書《正念的奇蹟》,說是可以平復自我,尋找正念。豆瓣評分:8.5作者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1926年生於越南中部,十六歲出家,1966年訪美。後到歐洲,定居法國。一行禪師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宗教實踐家和活動家,同時他還是一位詩人、作家。他訪美就是為了化解越南和美國之間的戰爭,教授戰亂中的人們如何禪修,習得正念。
  • 【正念工作坊】西安 正念即幸福
    您想懷抱積極的心態,爭取更健康的生活律動。您想把握當下的情緒,活出真正的自我風採。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怎樣才能在這複雜的人生百味之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當下?我們怎樣才能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讓自己有更強健的體魄、平和的心態和達觀的生活?
  • 正念小練習之正念瑜伽
    如果我們把正念帶入瑜伽,一定會為你的正念練習增光添彩。那正念瑜伽與一般的瑜伽有什麼不同嗎?正念瑜伽與很多傳統的瑜伽最大的不同是不在於完成體式的質量,而是在瑜伽體式中覺知身心的變化。身體是練習覺知的一個重要的所緣,當我們不熟練時,我們經常覺察不到身體的感覺,觸覺或身體的動作,即使偶爾坐禪時,心也習慣性的想東想西,很少能夠專注到身體這個所緣。很多禪修者常常因此感到灰心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