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如何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安然自在

2020-12-23 大小孩er

緣起

第一次嘗試正念,是老井與鵝卵石的冥想,思緒亂飛。我想到《小王子》裡那口會笑的井,在熾熱的沙漠中搖著鈴鐺的井。我就像一顆滾燙的鵝卵石,「叮咚」一聲投入那顆井裡,透心涼。於是,我開始慢慢地往下沉,往下沉,越往下越涼,越涼越下沉,直到清脆的一聲碰擊,我落在井底,旁邊躺著好多個安靜的石頭。往上一望,沙漠世界的燥熱消失了,天空依然蔚藍。好久沒有這樣涼爽地躺著看天空了。我想到小時候晚上在奶奶家的院子裡,也是這般涼意,也是這般安然自在。

對應現實生活,當時公司和家兩點一線的日子單調極了,整個人浮躁無比,周末亦無處安放。我想要讀書時代那種靜心和專注的感覺,於是周末去了母校的圖書館,在圖書館的咖啡碼頭等著咖啡」叮」地一聲打開。大鵬說:「我遇到了一個學長,打算參加八周的活動。正念。」 「哦?正念。會有奇蹟發生嗎?」 因為之前看過一本叫《正念的奇蹟》的書,教一個人如何正念地吃橘子。於是我也決定參加這個活動,幸運地成為團體的最後一個名額。當時夾帶著一絲私心:這樣我可以每周六都來學校了。我希望在社會的沙漠裡能夠找到一口清涼的井,靜下來;我希望接下來的每個周六晚上,有時間關閉手機,在自由的時空裡,不說話,不思考,安靜地獨處,用心地關照自己;也希望跳出自己的圈子,和一堆有緣分的「鵝卵石」一起躺著,游離於世,」坐井觀天」。這便是正念的初心了。

正念是什麼

正念課程歷時兩個月,八周的每個周六的晚上,我們都聚在一起,在學長的帶領下練習正念。直到最後一節課,大家談到正念是什麼,有了各自的答案。有人說,正念是一種生活狀態,安然自在;也有人說,正念是一種思維工具,使人智慧;還有人說,正念是一種回歸,回歸到最本真的狀態。正念是一種健康幸福的生活之道;正念是一種高效、平衡和專注的工作之法,正念是深埋的一顆種子,在需要的時候萌發,正念是一把降落傘,在遇到人生或情緒的低谷時,它會讓你安全著陸……這些結論是我們的夥伴得出來的,正念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正念的過程

正念的練習主要通過每周一次的團體活動和課後的自我練習完成。團體活動的主要內容如下:

此外,整整的功夫在課堂之外。課後的自我練習相當於小作業,每天使用一小段時間,解放的是一大段生命。正念冥想需要指導語,因此推薦了微信小程序「睿心冥想」。裡面的經典冥想很多與課程內容是對應的,比如身體掃描、呼吸練習、山湖冥想等,它是一個很好的自我練習的工具,只需要打開音頻,跟著指導語做就好了。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試著發展出新的非正式練習,儘可能覺察當下正在進行的活動,穿衣時就是在穿衣,吃飯時就是在吃飯,走路時就是在走路,打字就是在打字。也有同學推薦你另一個叫now冥想的小程序,按照場景來劃分,比如睡眠、小憩,也很適用。

正念的態度

態度是正念的土壤,只有土壤適合,才能催生碩果。正念中要保持的態度:

1.非評判

老師要求我們在正念中保持「非評判」的態度,對自己的感覺、情緒、狀態不是不做評判,而是覺察並允許評判,時刻保持覺察,不被這些評判裹挾,而是為它命名,看它盈虧。

2.耐心

事情會按照自己的時間來進展。所以我們要如同對待蝴蝶那般對待自己,無須匆匆忙忙從此刻趕到另一個「更好」的時分。關照好此刻,未來自然得到關照。

3.初心

願意看待萬事萬物都如同第一次看到那樣的心念。沒有一個時刻是與別的時刻是相同的,每一個時刻都獨特,都包含著獨特的可能性。與家人、與同事、與合作夥伴、與物、與地方、與情境(自然)。

4.信任

對自己和自己的情感發展出一種基本的信任。外在的老師與內在的老師。除了做你自己之外,你無須也無法成為別人,你越多地對自身培育這種信任,你也會越容易地信任他人。

5.不爭,不強求

不強求目的、目標的達成,修習本身即是目的和目標。最好的方法是從對結果的力爭中退後一步,並開始仔細地集中於如實看待和接納每時每刻的事物本身。

6.接納

接納意味著接受事物此時的本來面目。接納並不意味著你需得喜歡一切事物或對萬事都採取被動的態度,而放棄你的原則和價值。它並不意味著你對事物滿意,或者你甘於忍受事物不得不這樣。它並不意味著你繼續容忍自我破壞性的習慣或者放棄你想改變和成長的欲望。痛苦的根源在於想要想要的,不想要不想要的。

7.放下

思前慮後(回顧過去,預演未來),產生悔恨、窮思竭慮、抑鬱、焦慮、擔憂、失眠。我們都要有「放下」的能力。

8.感恩

對己所擁有的表達一種感激之情,最起碼的事情是我們活著,呼吸著,身體運作著。很多時候,我們把太多事情都想當然。需要把感恩帶到當下。

9.慷慨

給別人可以令他們快樂的東西。當我們給予、付出的時候,並非為了自己覺得是個樂善好施的人,而是因為給人以快樂,以溫和、善意的時間和關注,可以強化我們之間的互相連結。

正念給我帶來的奇蹟

1.改善失眠

這點體會得尤為深刻。我是典型的失眠體質,入睡難易驚醒,對睡眠環境要求高,一興奮就難以入睡,經常深夜輾轉反側。儘管正念的時候要求保持清醒,當放下一些念頭,去專注地覺察自己的呼吸、身體、情緒和想法時,大腦不再混沌一片,而是變得清澈,舒緩。這種狀態很容易進入淺睡眠階段。在現場練習的時候,儘管坐著卻能輕輕地睡著。在家練習時,我會允許自己在享受安靜的途中慢慢地失去覺知,第二天早上醒來不記得10分鐘音頻的後半段是什麼,卻神清氣爽。這種快速入睡的能力讓我如獲至寶。

2.存在模式

在遇到問題時,人本能地想著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逃離現在的困境或發洩消極的情緒,這叫行動模式。行動模式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但有時也會將原本不重要的點不斷放大,引發新的煩惱。尤其是對待那些無解的問題,行動模式會加重挫折感,造成惡性循環。正念告訴我們除了行動模式之外,還有一種叫「存在模式」。即站在客體的角度,去觀察、去覺知、去感受當時的情境和自己。把心理活動只當作心理活動,而不是事實的一部分,把痛苦當作人生的一種體驗,把困境當作一種平常的狀態。這樣可以跳出自我的牢籠,平復情緒、接受現實。

3.享受生活

在正念的練習中,我們吃過最漫長的一顆葡萄乾,是為正念進食。拿著一顆葡萄乾,看它、摸它、聞它、聽它、抿它、吞它……專注於食物,全方位地感受食物,與物對話,仿佛進入一片每天都忽略的小世界,既新奇又感動。正念時,吃飯的時候吃飯,走路的時候走路,開心的時候體驗開心,難過的時候感受難過,與這個世界相處和平,與當下握手言和,這樣更容易感受人生的美好,生活的幸福。每次課結束後,我會坐上返程的公交,原來的一個小時車程漫長且無聊,但當我去認真感受的時候,發現座椅的接納安全又舒服、車身的搖晃輕快而有節奏,窗外的燈火明滅有序,一切都剛剛好。

4.學會去愛

在開放覺知的練習最後,引導語說要對著周圍的環境心懷慈悲和感恩。我當時特別疑惑,因為我聽到的是空調嗤嗤地噪音,燈光明耀晃眼,而我當天下午的工作還沒有完成。我不知道如何對這一切心懷慈悲和感恩。在正式進入慈愛練習時,我雖然可以對愛的人默默發送祝福,卻發現自己難以對自己發送祝福。這個狀況在多次練習後有所改善,能夠對自己的親人、朋友、隊友送去祝福,也能為陌生人送去祝福。在這個過程中,我本身的力量沒有增加,僅僅是這樣做了,就像獲得能量,有了愛的力氣和信心,是為行為改變認知。

5.收穫友誼

團隊選擇我們,我們也選擇了團隊,擁有不同背景共同特質的人總會聚在一起。彼此都不刻意去講自己的故事,卻樂於回應和關注。8周下來,我和大鵬形成了一種很好的默契,互相調侃地鼓勵。還有另一個大鵬,在我抱著電腦碼代碼的時候會主動過來幫我檢查錯誤,給了我很多建議。還有年輕的博士、美麗的背影殺、可愛的學姐,還有頗具禪意的學長。第八周分別時,就像往常一樣,沒有戀戀不捨,因為我們默認了永遠的第八周,就像小王子馴服了狐狸,離開時的傷心不全是傷心,以後看到麥浪的顏色就會想起小王子的頭髮,我們雖然彼此分離,散落天涯,但一起正念的經歷已經融入生命,正念的習慣連接彼此。

相關焦點

  • 如何在混亂中保持狀態——《正念的奇蹟》讀書筆記
    專注力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在兒童教育中專門把它列了出來,加以訓練。在這本書中我了解到,其實保持正念,就是保持專注力。所以,首先要對正念這件事保持覺知,因為「覺知是件生死大事」。2、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正念這世上不存在你的時間,或別人的時間。
  • 10中常見正念方法丨正念是如何工作的?
    最近不少朋友和客戶問我如何理解正念(英文:Mindfulness)、正念是如何工作的。這個概念比較複雜,恐怕無法簡單回答,在此整理一些相關內容,供大家閱讀了解:正念的定義及其來源正念一詞對應兩個概念:一個是佛教術語,一個是現在西方流行心理學範疇的名詞。
  • 正念認知治療中的仁慈與自我悲憫
    事實上,MBCT課程的品質標示,在於學員被視為客人而非病人,課程裡有溫暖的款待,以及我們對學員展露的勇氣,所給予的敬意,即使只是來出席課程,也值得敬佩。我們將在第十九章再次提到的研究證據顯示,人們從MBCT課程中學習到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仁慈與自我悲憫。我們認為這是最根本的。如果不是在這樣的氛圍下進行,MBCT課程就丟失了一項它最基本的特色。
  • 生活忙碌的我們如何正念進食?
    一 聽了樊登老師講述的學會吃飯後,才明白原來我們既可以自在地享受美食,又能保持健康的道理。 對裡面提到的一個練習印象深刻,實驗的名字叫做正念進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吃葡萄乾。
  • 正念的奇蹟——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我們的日常中,經常會遭遇困難、傷病、離別、得不到......這些令我們產生焦躁不安的境況。我們會產生憤怒、恐懼、嫉妒、怨恨……這樣的負面情緒。甚至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本身就已經讓會讓你產生了焦慮和不安全感。這些其實並不可怕。如果說,焦躁和不安全感的對立面是平和與幸福,那麼如何才能使我們從這種焦躁的情緒中解脫達到彼岸呢?
  • 《正念的奇蹟》修煉極度專注力3大技巧,開啟奇蹟人生之旅
    但《正念的奇蹟》改變了我的想法。掃地修行第一課,掃的並不是地,而是浮躁,而浮躁就是茅塞的主要組成元素。在自我視角中,你很難看清楚周遭發生了什麼,有什麼細微的變化。而拔掉思維茅塞,進入靜定狀態,我們就可以用第三人的視角看待自己和世界,能感知到周圍更多的情況。當下在經歷什麼,有什麼人、什麼事影響自己,以及當下或未來會面臨什麼問題,最後能夠更加理智的處理各種問題,做事成功率自然會得到很大提升。如何拔掉思維茅塞,修煉靜定狀態呢?
  • 如何用「正念」應對焦慮?
    在世界各地成立了三十多個正念靜修中心,出版了近百本著作,翻譯成各國語言廣泛流通。 隨著神經科學的不斷發展,正念與現代心理學逐步融合,為傳統臨床心理學帶來了革命性變化。目前,科學家們從人類大腦結構以及神經認知模型等科學的角度闡釋了正念是如何通過大腦對身體產生影響,這也彌補了正念所缺失的科學證據。
  • 人生,刪繁就簡,自在安然
    還是那句老話: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而不是被動地吃等食。懶惰不會讓人一下子摔倒,但會在不知不覺中減少你的獲得;勤奮也不會讓人一夜成功,但會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戰,更需要堅持和勤奮!這世界不會辜負每一份努力和堅持,時光不會怠慢執著而勇敢的每一個人。越主動出擊,越主宰乾坤。
  • 保持正念,活在當下
    今晨,買菜歸途中,聽路人說了一件事。昨天清晨,一位62歲的大姐過人行道時,闖紅燈最後幾秒,被當場撞死了。 這位大姐是農村出來打工的,因為怕遲到了,因為老公對她不好,所以情緒狀態不好,焦慮,煩躁,千般愁,萬種苦,心緒不寧,所以判斷失誤,釀成悲劇。
  • 正念的奇蹟
    正念是能夠把我們帶回當下的那種力量。培養我們自己心中的正念,就是培養我們的自性佛。念就是要記得回歸當下。「念」字上部的意思是「今」、「現在」,下部的意思是「心」。正念是一個奇蹟,能夠閃電般地招回我們散亂的心,使它恢復完整。這樣,我們能夠主宰自己、恢復自我,我們就能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鐘。
  • 世界本自寧靜,浮躁只因人心
    世界從來寧靜,浮躁的是人心。人浮躁在人的世界,花寧靜在大地的懷裡。若不是慾火熊熊燃燒,人生亦如花寧靜而淡雅。 誰的時光,掌握在誰的手裡,心若不動,世界無恙,人生靜好。靜,流淌出智慧,智慧豐盈著生活。靜,讓人看清世界,看清自己,看清未來的路。
  • 正念與領導力:正念在領導者與追隨者關係中的作用
    近年來,正念的建構在心理學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對於正念對工作中人際交往和社會關係的影響知之甚少。針對這一差距,本研究的目的是調查正念在領導者與追隨者關係中的作用。這種關係完全是由領導者在溝通中的正念所介導的,正如他們的追隨者所感知的那樣。我們的發現強調了正念在工作環境中的潛在價值。他們提供了經驗證據,證明領導者的傾向性正念與追隨者的幸福感之間存在著積極的聯繫,這表明正念不僅是個人資源,而且還培養了人際交往能力。
  • 閒魚上的正念,Karma Yoga和菩薩道
    在情景中保持Mindfulness正念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的心很容易就完全的進入到情景當中。
  • 冥想、正念、敘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身心練習?I 每周五放送下周課表
    在這魔幻的現世中,混亂可能本來就是最原始的秩序,而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有儘可能保全自己內心的平靜與真實。新的一年,面對來自外界的壓力與嘈雜的聲音,如何保持內心的安詳與寧靜,尋找一種身心平靜的方式,依舊是每個人需要進行的任務。又是一周周五,城市修行帶著新一周的課表來了!
  • 正念減壓(MBSR)|全球最權威的正念治療課程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中國約有5400萬人患有抑鬱症,約4100萬人患焦慮障礙。而且這一問題正在年輕化。世界衛生組織曾報告大約1/4的中國大學生承認自己有過抑鬱症狀。在這個瘋狂內卷的世界裡,我們就真的只能一邊卷,一邊焦慮了嗎?02.
  • 世間本寧靜 浮躁在人心
    人生的坎坎坷坷、起起落落,常因寧靜而美好,因寧靜而安然。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只問結果,不看過程,只注重目的,不注重生活體驗的人。究其原因,是心氣浮躁,內心缺乏一份寧靜。想想看,工作無止境,欲望的鞭子已經將人抽成一隻高速旋轉的陀螺,怎麼能有心思體味工作過程帶給人的生活樂趣?!再想想,一日三餐,吃著碗裡,看著鍋裡,又怎能品嘗出每頓飯的箇中滋味?!
  • 基努·裡維斯、水果姐……超火的「正念」,到底是什麼?
    其中,也包括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超模Miranda Kerr就是正念的一名「老粉」。在一次採訪中,她提到正念不僅幫助她日常保持清晰的頭腦、還陪伴她走出了抑鬱。「瑞秋」Jennifer Aniston提到,自己每天醒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正念訓練。
  • 《正念的奇蹟》: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以你最好的狀態回應世界
    這本書,從各個不同側面分析如何保持臨在、如何和內在身體聯結,如何開悟等話題,有些內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主要靠感覺,尤其是身體的感覺,心靈的感覺,甚至更深的靈性層面。有些人會使用靈修這個詞。或者說,《正念的奇蹟》對如何保持臨在安住當下用了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還結合了很多生活中的故事案例,還有不少簡而易行的實踐方法,所以它會更受普羅大眾歡迎,更貼近生活,更適合頭腦操作理解。這裡所說的正念理論,本質上和《當下的力量》理論體系是一致的,都是主張安住當下的每一個片刻,不留戀過去,不期盼未來,專注於你當下的事情。
  • 詩人Yung pueblo:正念讓我爬出痛苦和絕望的黑洞
    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有太多東西是我不具有的,也包括成熟。 為了創造和平的世界,需要更多能體會內心深處的和平的人,因為頭腦的清晰需要內心的寧靜,而清晰的頭腦可以帶來更多的創造力,更有精力去解決問題,更能看清周遭的世界,所有的這些都是有效行動不可或缺的。
  • 一本關於修煉「正念」的書《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畢業後卻在麻省醫學院,探索起正念療法。《正念,此刻是一枝花》是由喬.卡巴金所著的,一本關於修煉「正念」的書。何謂正念?我寧願僅僅把正念當作清明生活的藝術。正念是保持清醒的能力,是全身心的存在和澄澈視物的能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