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第一次嘗試正念,是老井與鵝卵石的冥想,思緒亂飛。我想到《小王子》裡那口會笑的井,在熾熱的沙漠中搖著鈴鐺的井。我就像一顆滾燙的鵝卵石,「叮咚」一聲投入那顆井裡,透心涼。於是,我開始慢慢地往下沉,往下沉,越往下越涼,越涼越下沉,直到清脆的一聲碰擊,我落在井底,旁邊躺著好多個安靜的石頭。往上一望,沙漠世界的燥熱消失了,天空依然蔚藍。好久沒有這樣涼爽地躺著看天空了。我想到小時候晚上在奶奶家的院子裡,也是這般涼意,也是這般安然自在。
對應現實生活,當時公司和家兩點一線的日子單調極了,整個人浮躁無比,周末亦無處安放。我想要讀書時代那種靜心和專注的感覺,於是周末去了母校的圖書館,在圖書館的咖啡碼頭等著咖啡」叮」地一聲打開。大鵬說:「我遇到了一個學長,打算參加八周的活動。正念。」 「哦?正念。會有奇蹟發生嗎?」 因為之前看過一本叫《正念的奇蹟》的書,教一個人如何正念地吃橘子。於是我也決定參加這個活動,幸運地成為團體的最後一個名額。當時夾帶著一絲私心:這樣我可以每周六都來學校了。我希望在社會的沙漠裡能夠找到一口清涼的井,靜下來;我希望接下來的每個周六晚上,有時間關閉手機,在自由的時空裡,不說話,不思考,安靜地獨處,用心地關照自己;也希望跳出自己的圈子,和一堆有緣分的「鵝卵石」一起躺著,游離於世,」坐井觀天」。這便是正念的初心了。
正念是什麼
正念課程歷時兩個月,八周的每個周六的晚上,我們都聚在一起,在學長的帶領下練習正念。直到最後一節課,大家談到正念是什麼,有了各自的答案。有人說,正念是一種生活狀態,安然自在;也有人說,正念是一種思維工具,使人智慧;還有人說,正念是一種回歸,回歸到最本真的狀態。正念是一種健康幸福的生活之道;正念是一種高效、平衡和專注的工作之法,正念是深埋的一顆種子,在需要的時候萌發,正念是一把降落傘,在遇到人生或情緒的低谷時,它會讓你安全著陸……這些結論是我們的夥伴得出來的,正念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正念的過程
正念的練習主要通過每周一次的團體活動和課後的自我練習完成。團體活動的主要內容如下:
此外,整整的功夫在課堂之外。課後的自我練習相當於小作業,每天使用一小段時間,解放的是一大段生命。正念冥想需要指導語,因此推薦了微信小程序「睿心冥想」。裡面的經典冥想很多與課程內容是對應的,比如身體掃描、呼吸練習、山湖冥想等,它是一個很好的自我練習的工具,只需要打開音頻,跟著指導語做就好了。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試著發展出新的非正式練習,儘可能覺察當下正在進行的活動,穿衣時就是在穿衣,吃飯時就是在吃飯,走路時就是在走路,打字就是在打字。也有同學推薦你另一個叫now冥想的小程序,按照場景來劃分,比如睡眠、小憩,也很適用。
正念的態度
態度是正念的土壤,只有土壤適合,才能催生碩果。正念中要保持的態度:
1.非評判
老師要求我們在正念中保持「非評判」的態度,對自己的感覺、情緒、狀態不是不做評判,而是覺察並允許評判,時刻保持覺察,不被這些評判裹挾,而是為它命名,看它盈虧。
2.耐心
事情會按照自己的時間來進展。所以我們要如同對待蝴蝶那般對待自己,無須匆匆忙忙從此刻趕到另一個「更好」的時分。關照好此刻,未來自然得到關照。
3.初心
願意看待萬事萬物都如同第一次看到那樣的心念。沒有一個時刻是與別的時刻是相同的,每一個時刻都獨特,都包含著獨特的可能性。與家人、與同事、與合作夥伴、與物、與地方、與情境(自然)。
4.信任
對自己和自己的情感發展出一種基本的信任。外在的老師與內在的老師。除了做你自己之外,你無須也無法成為別人,你越多地對自身培育這種信任,你也會越容易地信任他人。
5.不爭,不強求
不強求目的、目標的達成,修習本身即是目的和目標。最好的方法是從對結果的力爭中退後一步,並開始仔細地集中於如實看待和接納每時每刻的事物本身。
6.接納
接納意味著接受事物此時的本來面目。接納並不意味著你需得喜歡一切事物或對萬事都採取被動的態度,而放棄你的原則和價值。它並不意味著你對事物滿意,或者你甘於忍受事物不得不這樣。它並不意味著你繼續容忍自我破壞性的習慣或者放棄你想改變和成長的欲望。痛苦的根源在於想要想要的,不想要不想要的。
7.放下
思前慮後(回顧過去,預演未來),產生悔恨、窮思竭慮、抑鬱、焦慮、擔憂、失眠。我們都要有「放下」的能力。
8.感恩
對己所擁有的表達一種感激之情,最起碼的事情是我們活著,呼吸著,身體運作著。很多時候,我們把太多事情都想當然。需要把感恩帶到當下。
9.慷慨
給別人可以令他們快樂的東西。當我們給予、付出的時候,並非為了自己覺得是個樂善好施的人,而是因為給人以快樂,以溫和、善意的時間和關注,可以強化我們之間的互相連結。
正念給我帶來的奇蹟
1.改善失眠
這點體會得尤為深刻。我是典型的失眠體質,入睡難易驚醒,對睡眠環境要求高,一興奮就難以入睡,經常深夜輾轉反側。儘管正念的時候要求保持清醒,當放下一些念頭,去專注地覺察自己的呼吸、身體、情緒和想法時,大腦不再混沌一片,而是變得清澈,舒緩。這種狀態很容易進入淺睡眠階段。在現場練習的時候,儘管坐著卻能輕輕地睡著。在家練習時,我會允許自己在享受安靜的途中慢慢地失去覺知,第二天早上醒來不記得10分鐘音頻的後半段是什麼,卻神清氣爽。這種快速入睡的能力讓我如獲至寶。
2.存在模式
在遇到問題時,人本能地想著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逃離現在的困境或發洩消極的情緒,這叫行動模式。行動模式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但有時也會將原本不重要的點不斷放大,引發新的煩惱。尤其是對待那些無解的問題,行動模式會加重挫折感,造成惡性循環。正念告訴我們除了行動模式之外,還有一種叫「存在模式」。即站在客體的角度,去觀察、去覺知、去感受當時的情境和自己。把心理活動只當作心理活動,而不是事實的一部分,把痛苦當作人生的一種體驗,把困境當作一種平常的狀態。這樣可以跳出自我的牢籠,平復情緒、接受現實。
3.享受生活
在正念的練習中,我們吃過最漫長的一顆葡萄乾,是為正念進食。拿著一顆葡萄乾,看它、摸它、聞它、聽它、抿它、吞它……專注於食物,全方位地感受食物,與物對話,仿佛進入一片每天都忽略的小世界,既新奇又感動。正念時,吃飯的時候吃飯,走路的時候走路,開心的時候體驗開心,難過的時候感受難過,與這個世界相處和平,與當下握手言和,這樣更容易感受人生的美好,生活的幸福。每次課結束後,我會坐上返程的公交,原來的一個小時車程漫長且無聊,但當我去認真感受的時候,發現座椅的接納安全又舒服、車身的搖晃輕快而有節奏,窗外的燈火明滅有序,一切都剛剛好。
4.學會去愛
在開放覺知的練習最後,引導語說要對著周圍的環境心懷慈悲和感恩。我當時特別疑惑,因為我聽到的是空調嗤嗤地噪音,燈光明耀晃眼,而我當天下午的工作還沒有完成。我不知道如何對這一切心懷慈悲和感恩。在正式進入慈愛練習時,我雖然可以對愛的人默默發送祝福,卻發現自己難以對自己發送祝福。這個狀況在多次練習後有所改善,能夠對自己的親人、朋友、隊友送去祝福,也能為陌生人送去祝福。在這個過程中,我本身的力量沒有增加,僅僅是這樣做了,就像獲得能量,有了愛的力氣和信心,是為行為改變認知。
5.收穫友誼
團隊選擇我們,我們也選擇了團隊,擁有不同背景共同特質的人總會聚在一起。彼此都不刻意去講自己的故事,卻樂於回應和關注。8周下來,我和大鵬形成了一種很好的默契,互相調侃地鼓勵。還有另一個大鵬,在我抱著電腦碼代碼的時候會主動過來幫我檢查錯誤,給了我很多建議。還有年輕的博士、美麗的背影殺、可愛的學姐,還有頗具禪意的學長。第八周分別時,就像往常一樣,沒有戀戀不捨,因為我們默認了永遠的第八周,就像小王子馴服了狐狸,離開時的傷心不全是傷心,以後看到麥浪的顏色就會想起小王子的頭髮,我們雖然彼此分離,散落天涯,但一起正念的經歷已經融入生命,正念的習慣連接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