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途末路,無以歸宿?易經比卦中的6個歷史小故事,學會與人親附

2020-12-26 源易緣

窮途末路,無以歸宿?易經比卦中的6個歷史小故事,學會與人親附

《易經》64卦中的比卦,是一個吉祥的卦。上卦為坎水,下卦為坤地。

地上有水,水得土地蓄引而流,地得水柔而潤,方可養育萬物,水與地親密無間,自然吉祥。

因此,比卦的卦辭是: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比卦的卦序,排在師卦的後一位。象徵著並肩作戰,取得勝利後,就該居安思危,考慮如何治理國家,恩澤四方,以保國家和百姓們的長治久安。

治理國家,就需要賢德之臣、棟梁之材來輔佐。因此,卦辭的經文意思是說:剛從不安寧中走出來,來晚的人,是兇險的,因為無路可走。

《易經》聖人取水和地親附相比,象徵著相聚而朋處之意。

「比卦」談「親比」為吉祥,之卦,但必須出自內心真誠,才能獲吉;若外示親比,內藏禍心,便會得咎也。

歷史上,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輔佐下,伐紂成功,登基取得天下。

隨後,周武王論功行賞,分封了天下諸侯,與諸侯相親;而姜子牙、周公、南宮适等一班賢人輔佐的相親,使得四海歸順,天下歸心。

周武王與姜子牙、周公、南宮适等人親附相比,就是比卦的卦義所在。

一、初六爻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初六爻為比卦之始,聖人謀事,必須慎始以慎終,初六即以有「吉」象。

初六的歷史故事:管仲和鮑叔交情真誠,管仲一生蒙鮑叔照顧與體諒,感動萬分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

管仲鮑叔誠信親輔,相知之至,是為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之真義。」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以下付費內容更精彩)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相關焦點

  • 易經64卦第八卦比卦詳解
    天地交而萬物生,天、地、人,三才中的人就代表天地間萬物,所以人有萬物之靈的說法。比卦,親比,親密的輔佐。坤為地,坎為水,地上有水。水得地而蓄而流,地得水而柔而潤,水與地親密無間。比者,輔也,密也。故比象徵親密比輔。彼此能親密比輔自然吉祥,但應比輔於守持正固而有德的長者,擇善而從。君王自上而下親近臣民、懷柔四方為親比,近臣遠人自下而上輔佐、歸附君王為比輔。
  • 易經|比卦,將心比心
    比卦是易經64卦中第八卦:比卦,親比,親密的輔佐。衝為地,坎為水,地上有水。
  • 每日一卦|經典易學第八卦《比卦》詳解
    比卦的卦畫為一個陽爻五個陰爻, 與師卦的卦畫相似,只是排列順序正好相 反,師卦中的九二陽爻在比卦中來到了九 五君位,象徵君臨天下,群臣輔佐。下面便通過卦象來對卦畫進行 具體的分析。比卦上卦為坎為水, 下卦為坤為地,地上有水 便是比卦的卦象。
  • 《學(易)筆記》8、比卦
    (比卦吉祥,比是輔佐、下順的意思。「原筮,元永貞,無咎」是因為九五剛健而中正。剛剛從不安寧中走出來,是因為六二與九五相應。遲遲不來親 比歸順的人兇險,是因為會無路可走。)《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 《易經》第八卦 比卦詳解 水地比
    比卦的卦畫為一個陽爻五個陰爻, 與師卦的卦畫相似,只是排列順序正好相 反,師卦中的九二陽爻在比卦中來到了九 五君位,象徵君臨天下,群臣輔佐。下面便通過卦象來對卦畫進行 具體的分析。比卦上卦為坎為水, 下卦為坤為地,地上有水 便是比卦的卦象。
  • 《易經》的告誡:與人交談時,做到這3點「不要」,福氣越來越多
    有智慧的人,為人處世,都是從學會說話開始的,而《易經》也是一本可以教人如何說話的書籍。《易經》中提到,與人聊天時,少說自己這「3件事」,福氣越來越多。一是不要老是向別人抱怨有的人在生活當中遇到不開心不公正的事情就喜歡向別人抱怨,不管是對方是不是把自己當成朋友。老是向別人抱怨,只會讓別人覺得你這個人負能量滿滿,抱怨生活的不公又會讓人覺得你幼稚。
  • 悟透易經水地《比》卦,就懂得了相處之道
    上坎下坤,地上有水這是比卦掛象。在《比》卦中"比"引申為親附,依附,追隨的意思。下面分別是卦中每一爻所蘊含的與人相處的人生道理。初六陰爻居下位與九五爻君位最遠,初六爻相當我們這些沒金錢,沒地位,沒任何背景的三無屌絲去結交一個有權又有勢的人。
  • 易經智慧:真正成大事者,必先看透其「2大因素」,早晚出人頭地
    《易經》就是把自然中的規律應用到人類社會的生活中。《易經》是群經之源,是諸子百家的起源。《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研究易學的人都知道,此書中隱藏了很多的智慧。《易經》是中國古代思想中的自然哲學跟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中國民族智慧的結晶。
  • 《易經》全文翻譯
    第一感悟:養精蓄銳把握機會——學會定位《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第三十感悟:選擇依靠知命樂天——保存退路人生中只有十種無能為力的事:1、倒向你的牆;2、離你而去的人;3、流逝的時間;4、沒有選擇的出身;5、莫名其妙的孤獨;6、無可奈何的遺忘;7、永遠的過去;8、別人的嘲笑;9、不可避免的死亡;10、不可救藥的喜歡。當眼前的太陽已經沉沒,背後的太陽還沒有升起來,我們站在黑暗中,應該做點什麼呢?
  • 《易經》中有6個神秘數字,一般人都悟不透,但卻跟人們息息相關
    《易經》被人們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代表中華文化的最高智慧,它涵蓋範圍廣,可稱為中文百科全書,具有很大的歷史研究價值,也可作為教材使用。因此,書中的內容非常值得我們悉心學習,從而能夠很好地運用到生活和職場中。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個《易經》中的6個神秘數字,能讀懂的人不是天才便是鬼才。
  • 原來這些詞語來自易經
    易經是沉睡在每個中國人心裡的一顆種子,不經意間便會開出花來,如同我和它的相遇。原來生活中很多詞語來自《易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九五之尊:來自第一掛乾卦——男人與君王之象,九五爻即君子的最高境界。乾坤:易經第二卦為坤卦——女人與輔佐之象。乾坤為天地之意。
  • 《易經》教你如何與人交談,做到以下這3點就可以!
    有智慧的人,人的處世,從學會說話開始。 另外,《易經》也是可以教你怎麼說話的書。當你處於逆境時,《乾》 《坤》兩八卦告訴你要高調工作,成為低調的人。像《小蓄》八卦一樣,引導你如何進入高端社交圈,拓展人脈資源。在觀光參觀中想起《頤》八卦,就能理解頤和園的意思和陰陽圖結構。
  • 《易經》寧靜祥和的女寶寶名,你對哪一個念念不忘?
    名字重複性太高只會讓人感覺到沒有個性、過於老土,而一個新穎的名字會帶給人一種新奇的感受。好聽類型的名字風格,是當下很多父母的首選。一個美好如意的好名字,可以給人帶來歡喜,帶來信心,帶來好運,帶來美好幸福,因此可見,擁有一個好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易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裡面蘊含了和諧的辯證思想和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
  • 《易經》全文翻譯,價值連城!隱含28條天規,大智慧!
    《易經》64卦中的64個驚人智慧第三十感悟:選擇依靠知命樂天——保存退路人生中只有十種無能為力的事:1、倒向你的牆;2、離你而去的人;3、流逝的時間;4、沒有選擇的出身;5、莫名其妙的孤獨;6、無可奈何的遺忘;7、永遠的過去;8、別人的嘲笑;9、不可避免的死亡;10、不可救藥的喜歡。
  • 《易經》需卦卦爻辭中的6個歷史小故事
    《易經》需卦卦爻辭中的6個歷史小故事《易經》64卦中的第5卦,是水天需卦。需卦上坎下乾,卦辭為:有孚,光亨,貞吉。處涉大川。「需卦」上卦坎為水,下卦乾為天,坎水在天上為雲,風吹拂而集結,陰陽交電而後落雨,滋潤大地萬物,供給養身之需,從而養心、養性、養德、養賢、養民。
  • 《易經》中的4個字,道破了人生的四大教養,你具備了嗎?
    中國有句諺語:只要學會了,讀透了《詩經》,就會懂得說話。只要學會了,讀透了《易經》就能算卦了。」這使得絕大多數的人以為《易經》只是一本算卦的書,但其實它並不僅僅是一本卦書,還是很多學術界的智慧之源。中國有許多大學的校訓都從《易經》之中取得。它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正是因為它的卦。每一個卦都包含一種修行與教養。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易經》中的四卦四修。
  • 《易經》中的8則經典名句,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本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現在的《易經》一般即《周易》。1、君子以儉德闢難。——《周易·否卦》君子以崇尚儉樸的美德而避開禍難。——《周易·繫辭》結交地位高的人,不諂媚討好;結交地位低的人,不輕慢鄙視。古今中外,由於長期受身份、權勢、地位傳統心理定式的影響,社會上存在著一種在權貴面前諂媚討好,卑躬屈膝,而在百姓面前趾高氣揚、頤指氣使的兩面人。這是一種性格扭曲的人。3、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坤卦》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的待人接物度量應像大地一樣,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承載。
  • 張海濤:數字易經是讓更多人輕鬆解讀易經的「人的說明書」
    也基源於此,從《易經》中簡化而來的「數字易經」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誤解,今天我們請到了數字易經的傳承人,臺灣數字易經創始人張耀宗大師大弟子張海濤先生,來為我們解讀究竟什麼是數字易經? 筆者:張老師,數字易經與我們傳統的《易經》有什麼關係?
  • 《易經》:人生的精髓,全藏在這三個簡單的字裡面,希望你全擁有
    中國歷史上下幾千年,因為《易經》而成就的傑出人物也非常多,比如: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劉伯溫、諸葛亮等等他們精通《易經》;在現代社會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曾仕強,一個沉迷《易經》,分享《易經》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