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劉克莊講媽祖故事

2020-12-15 莆田新聞網
  

□朱合浦 文 圖

  「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大家都知道,這是南宋大詩人劉克莊的著名詩句;可大家不一定知道,劉克莊還是一位講媽祖故事的高手。

  劉克莊(1187——1269),初名灼,字潛夫,號後村居士,福建莆田人。以父蔭入,曾任建陽、仙都縣令。因寫《落梅》詩得咎,廢置十年。淳祐六年(1246)賜同進士出身。歷官樞密院編修、中書舍人、兵部侍郎,權工部尚書等。以煥章閣學士致仕。諡文定。有《後村先生大全集》。

  作為南宋文壇領袖的劉克莊,其著作等身,詩文薈萃。由於他曾賦閒在家長達十年,所以留下許多關注地方民俗風情的好文章。如作於寶祐四年(1256)的《風亭新建妃廟》就是一篇十分重要的媽祖文獻史料。

  文章一開頭劉克莊就講故事,講一個有趣的媽祖神跡奇事:

  說是媽祖信仰自湄洲發祥之後,到了南宋已經傳遍莆田各地了。不論是大鄉鎮還是小村落,幾乎都可以看到媽祖分靈廟。

  風亭(今仙遊縣楓亭鎮)距離郡城(市中心)約有60裡遠。這裡有一條小溪曲曲彎彎,流向了前面不遠處的海灣(今楓亭灣)。海灣向東連著湄洲灣,前面就是湄洲島和大海了。由於有海水的潮汐關係,湄洲灣的潮流會一直漲到風亭的小溪入海口。於是故事發生了!

  大概在元符初年吧,有一天,漲潮的海水中漂浮著一個大銅爐,這個銅爐隨潮流起起伏伏、晃晃悠悠一直漂到風亭的岸邊就停下來了。

  就在銅爐靠岸停駐的這一天晚上,風亭村裡有許許多多村民都做了一個內容大同小異的夢,夢裡湄洲媽祖(那時稱「妃」)對他們說:「我是湄洲祖廟的神,銅爐是我的化身,我來這裡將為大家造福!」

  第二天大家趕緊將銅爐撈起來,恭恭敬敬地迎至風亭的錦屏山下先供奉起來,接著馬上商議決定為媽祖建一座廟。說幹就幹,眾工協力,沒花幾天工夫就蓋好了一座簡易的只有幾間房的小廟,把銅爐供著,而且請來了湄洲祖廟的神像,稱之為「順濟廟」。

  風亭自從有了媽祖廟之後,謁拜的人就絡繹不絕。有來問災祥者,有來禱水旱者,遠近輻輳,十分熱鬧。媽祖的靈異確實為一方百姓帶來吉祥和幸福。

  這樣經過了許多年,漸漸大家覺得廟太小了,太簡陋了,與媽祖的威儀不相匹配。於是在紹興年間,村裡有一個叫林文可的紳士,就虔誠地捐出自己的田產來作為新廟的地址。有人捐地就有人捐錢蓋宮廟。到了嘉定年間,就有一個叫蔡定甫(系蔡襄後裔)的人捐錢蓋了一座正殿;紹定年間又再捐錢蓋了鐘鼓樓。遺憾的是這兩座建築不久又圮廢了。怎麼辦呢?這時有一個叫林謙父的人就出面捐錢修葺擴建廟寧,而另一個叫黃南叔的人便積極響應,全力以赴,直到將廟修建完整。

  修葺一新、富麗堂皇的順濟廟終於在某年某月某日落成了!從遠處看,原來低矮簡陋的廟宇如今顯得寬敞閎麗了,原來圮壞的地方都一一修復到堅固完整了。當然,風亭新的媽祖分靈廟也迎來更多的媽祖信眾,媽祖的神跡更是越傳越遠了!

  劉克莊講的媽祖故事,有聲有色,引人入勝,不愧是文學家的大手筆!

  這個故事後來被收進《天妃顯聖錄》,標題是「銅爐溯流」。

  劉克莊說的這座「風亭新建妃廟」至今還在,我前些年有幸去參觀過。那條小溪尚未斷流,只是出海口已往前移到很遠的地方了。其廟名於元代改廟額為「靈慈廟」後,一直沿稱至今,可見其歷史相當悠久。據考證,這是有記錄最早的宋代幾座媽祖分靈廟之一,而第一座有記錄的最早宋代媽祖分靈廟——聖墩順濟廟,已經湮沒了。

  尤值得一提的是,劉克莊特意為這座新廟寫的文章《風亭新建妃廟》中,還為後人提供了媽祖文化的兩條重要證據:

  一是推算媽袓誕生年月。

  劉克莊在《風亭新建妃廟》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妃以一女子,與建隆真人同時奮興。」專家們據此推斷媽祖誕生於建隆元年(960)。為什麼呢?因為建隆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一個年號,「建隆真人」指宋太祖趙匡胤,「奮興」指肇始。所以媽祖可以肯定誕生於建隆肇始的元年,即公元960年;更由於劉克莊是距離媽祖在世年代較近的學者而可信度極高。目前,媽祖文化學術界對此已基本上沒有異議。

  二是推定媽祖父母受褒封。

  劉克莊在文章中說:「又封妃父曰某侯,母曰某夫人。」這句話與宋寶祐《仙溪志》所載「父封積慶侯,母封顯慶夫人」相互印證,可以推定媽祖父母確實在此前獲皇帝褒封。更有趣的是,父母之封原來也緣於風亭,是風亭一個叫王裡的教授(官名)感媽祖靈異,向朝廷上書推薦而獲準褒封媽祖父母的。所以寫《仙溪志》的黃巖孫感嘆:「妃之正廟在湄洲,而父母封爵自風亭始!」

  以上這兩條算是「劉克莊講媽祖」的餘緒吧!

  

相關焦點

  • 《媽祖文化小故事》出版
    《媽祖文化小故事》出版 2020-08-04 09:4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媽祖文化小故事進校園
    莆田網訊 日前,湄洲第二中心小學開展媽祖故事進校園活動,為每個學生分發《媽祖文化小故事》。通過教師生動的講解,激發學生對了解媽祖故事的興趣(如圖)。  為了讓少年兒童通過閱讀媽祖故事,了解媽祖其人其事,學習和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今年7月,在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的資助下,由莆田學院牽頭主編的《媽祖文化小故事》正式出版發行。全書20個篇目,分為「湄洲的女兒、媽祖的精神、親親的媽祖、世界的媽祖、心中的媽祖」5個主題,以時間、空間的推進、交錯相結合的脈絡開展。
  • 連環畫《媽祖》背後的創作故事
    全套共12冊,特邀來自全國各地的連環畫名家聯袂,採用中國傳統的「寫實」和「白描」手法進行創作,描繪了媽祖(林默娘)傳奇的一生,並講述了媽祖文化在我國臺灣地區和世界各地傳播的盛況,彰揚了媽祖在護國庇民、漕運開發、海疆安定、國家統一、和平外交等方面的卓越功績,進一步傳播了「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該套連環畫自出版發行以來,得到了業界的充分認可和社會的高度好評。
  • 聽外公給外孫女講故事
    我家兩歲多的外孫女小屁熊喜歡聽故事,於是我作為外公,給她講故事。講故事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幼兒才喜歡聽。開始我們沒在意,她就只是反覆讓我和她外婆講那幾本帶來的故事書:《農夫與蛇》《狼和小羊》《豌豆上的公主》《龜兔賽跑》《司馬光砸缸》《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小馬過河》等。因為小屁熊對故事要看著圖書畫面聽,又不能給她看太多的電腦屏幕傷眼,所以我就讓女兒再選一些故事書網購寄來。我就有意識把講故事當成一種情景式教育她的方式。故事書多了,講得也多了。
  • 電影《媽祖回家》原型人物是誰 現實故事是什麼
    如果說國外的「海的女兒」是美人魚,那國內的「海上女神」就非媽祖莫屬了。千百前來,媽祖不僅盡職地守護海域、保佑漁民,而且隨著華人的船帆,媽祖聖像、媽祖文化也遠抵國外,使其成為世界級神仙。那麼這位大神的原身又是誰?最早的傳說又是如何形成現今的文化現象?《媽祖回家》官方放出的一分鐘媽祖文化科普特輯,以動畫形式為大家揭秘。
  • 臺灣寫真:會講故事的澎湖
    中新社澎湖4月25日電 題:會講故事的澎湖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路梅遊走於澎湖,讓記者印象深刻的不僅有《外婆的澎湖灣》中唱到的「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更有澎湖人善講故事,將海島旅遊資源往極致處發揮的誠意和用心。
  • 給孩子每天晚上講一個故事聽
    眼看著我家二寶就要上學了,所以讓孩子每天晚上形成規律,早早的睡覺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給孩子每天晚上講一個故事,就是讓孩子聽我的故事伴她入夢,其實我家二寶還是挺喜歡聽故事的,所以我特地給她買了一本厚厚的故事書,這樣保證每天晚上都能給他講一個故事聽。
  • 媽祖九寶吉祥物
    「如意」在印度梵語中叫「阿娜律」,是一種法具,法師講經時,常常手執如意,上記經文,以備遺忘。我國民間把如意作為一種吉祥物,在明清時代十分流行。媽祖手中的如意是代表女神賜給普天下吉祥如意的福,是媽祖大愛精神的象徵,與佛教的「阿娜律」法具的功用和文化涵義完全是兩碼事。近年來莆田工藝界每年產出五十萬支以上的如意,都被人們作為吉祥物珍藏,可見民間對如意的鐘愛程度。
  •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劉克莊《落梅》精析
    確有非論主上之意,至於是講皇帝的不當,還是諷刺史彌遠當權瞎搞,不好定論。但是在官場上,說你有就有,何況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文字官司。史彌遠和劉克莊的恩怨由來已久,劉克莊的父親是韓侂胄北伐的追隨者,自然是史彌遠要特別小心,甚至動手剪除的勢力。老子不在了,找兒子算帳也是天經地義。因此史彌遠去世,史家勢衰,皇帝多次想提攜,都被劉克莊彈劾勸免,也算是冤冤相報。
  • 國慶節,聽奶奶講支前的故事
    10月1日上午,今年91歲的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建國前老黨員祖洪廷,和兒子李清舉、兒媳陳洪花、孫子李曉剛一家三代4口人,來到建在村旁的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紅嫂家鄉旅遊區暨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向後輩及遊客講起了她當年和村裡姐妹們支前抗戰的故事。祖洪廷1929年7月出生,1645年加入共青團,1946年3月入黨。
  • 孩子不願意聽媽媽講故事?抓住這4點,做會講故事的媽媽
    2-6歲的孩子是沒有閱讀能力的,所以很多孩子都會纏著媽媽給自己講故事聽,他們想要不一樣的世界。媽媽多給孩子講故事能讓孩子心情愉悅,還可以加強親子之間的交流,想想就覺得是很溫馨的畫面。出現這樣的畫面,還真是很搞笑呢,媽媽可能沒有掌握講故事的正確打開方式哦,那就一起來看看怎麼樣講故事,孩子更愛聽吧~選對內容媽媽如果發現自己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孩子跑走了或者是睡著了,那就要看一下自己講的故事是不是寶寶喜歡聽的呢,如果孩子不喜歡聽,當然就不會再繼續聽下去啦!
  • 媽祖、錢四娘、朱熹、陳俊卿……與木蘭溪的淵源
    媽祖賜號褒封共36次,在莆田境內得到朝廷褒封有13次,頭九次賜封都在木蘭溪中下遊一帶,也就是在木蘭溪入海處一直延流上溯到白湖闊口村的順濟廟,在這一帶是媽祖文化信仰最早傳播地。在宋代有影響的主要媽祖廟即聖墩廟、江口廟、白湖廟、湄洲廟等,它們分別得到了當時朝廷多次封賜,並有力推動了媽祖早期信仰的發展。
  • 電影《媽祖回家》定檔11月20日 傳奇之旅彰顯媽祖大愛
    唯美的定檔海報配合精彩的預告片,宣告了影片屆時將會登陸國內各大院線,通過講述關於媽祖回家的傳奇故事,詮釋出媽祖文化的獨特魅力,為各位觀眾帶去一場兼具個體視角與歷史視野的「平民史詩之旅」。而在長達一分鐘的預告片中,展現了更多的電影故事情節。在戰火紛飛之下,一艘小船上的人們慘遭骨肉分離。當主角來到了海峽彼岸,得到如同鄉、媽祖信眾等諸多幫助。在媽祖庇佑下,他大難不死,並平安地生活了36年。但囿於兩岸壁壘森嚴、咫尺難越,他面對著海洋發出了「我要回家」的吶喊。而此時,天空中的一朵朵祥雲匯聚成了媽祖的神像......
  • 《媽祖回家》熱映!觀眾直呼「太接地氣」
    「影片中有很多令人淚目的細節,讓媽祖回家之旅更打動人。」「媽祖文化拉近了兩岸距離,有笑有淚,看得很感動。」 隨著媽祖文化題材電影《媽祖回家》在影院熱映,莆田掀起觀影熱潮。在昨天的一場觀影會後,《媽祖回家》編劇王鴻、莆仙戲名家王少媛等主創人員在現場和觀眾互動,暢談電影背後的故事。
  • 保生大帝和媽祖鬥法,與農曆三月十五以及二十三颳風下雨的傳說
    有一部影視劇作品,是以保生大帝吳夲的故事為題材創作的神話喜劇,講的是醫神和瘟神千年鬥法的故事,這部電視劇就是《神醫大道公》。當然,這神醫大道公是影視劇中的形象。在閩臺地區,保生大帝很受尊崇,不過當地還有一位受人尊崇的女神仙,她就是媽祖。閩臺兩地就流傳著媽祖和保生大帝的故事,不過流傳的卻是兩人鬥法的故事,民間通過他們兩人鬥法來解釋閩臺兩地農曆三月十五和三月二十三颳風下雨的現象。
  • 臺灣員警求媽祖保佑,竟然心想事成?三天後攜帶水果還願
    媽祖真的是慈悲為懷,不但保護著百姓平安,也保佑著波麗士大人破案。臺灣中市一名員警,因為8月份自己所屬的小組差破一案就可達到績效,因為是雲林人,便利用休假到烏日的六房媽廟拜拜,祈求媽祖保佑,第2天小組就破獲一件毒品案,查到嫌犯持4公斤多的毒品,該名員警感到媽祖靈驗,並與小組成員都帶著水果來還願,感謝媽祖的保佑。一位中市員警,因為是雲林人,而六房媽是來自雲林,因此平時放假時都會跑到烏日的六房媽拜拜。
  • 【媽祖故事】林默出世
    觀音聽了,微笑著說:「龍女,此乃天數,為師早有主張,你不必掛心。且回洞府,以後自然明白。」 觀音回到洞府,只見香客絡繹不絕。其中有個長者,是湄洲巡檢林願,帶著夫人、家丁,來觀音殿進香。觀音看這些人入殿以後,立即化身人座,受人香火。只聽林夫人虔誠祈求說:「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我林家生了一男四女,族大丁微,求觀音再賜男兒,光大門楣。
  • 劉克莊在春天寫下一首詩,不見一個「春」字,卻讓人覺得滿紙春風
    既然都如此喜愛春天,那麼今天本文筆者為你帶來一首關於春天的詩《鶯梭》,它的作者是南宋詩人劉克莊。劉克莊,這個名字可能你不太熟悉,但他身上的名號當真不少,南宋江湖詩派詩人、豪放派詞人,並且還是宋末文壇領袖,在當時文壇中影響頗大。而下面要說的這首詩便是他筆下很經典的一首。鶯梭 (劉克莊)擲柳遷喬太有情,交交時作弄機聲。
  • 我把繪本故事講給你聽——《楊奶奶講故事》一行走進平涼中國小記者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金玉之下,皆為「故事」。9月18日晚7點,《楊奶奶講故事》欄目組一行2人走進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少年報社少年新聞學院平涼分院多功能廳,和現場的近60位中國小記者一起分享故事裡的生活,生活裡的故事。
  • 【中華媽祖雜誌】「蓮島」媽祖閣
    我們感悟著源遠流長的媽祖文化,我們還貪婪地吸允著這如此醉人的空氣,沁入心脾。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母親,我要回來……一炷香魂如白鶴,願同媽祖去翱翔。是的,九九歸一啊,遊子回歸已18年!聞一多先生1925年3月在美留學間創作的一首組詩《七子之歌·澳門》,澳門容韻琳小姑娘在大三巴牌坊前的領唱仍迴響耳邊。「媽祖」閩語為母親之稱。葉子對根的眷念永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