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孩子是沒有閱讀能力的,所以很多孩子都會纏著媽媽給自己講故事聽,他們想要不一樣的世界。
媽媽多給孩子講故事能讓孩子心情愉悅,還可以加強親子之間的交流,想想就覺得是很溫馨的畫面。
不過,還有一些媽媽表示,自己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也不知道有什麼魔力,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把孩子講跑了,壓根就不回頭了。
出現這樣的畫面,還真是很搞笑呢,媽媽可能沒有掌握講故事的正確打開方式哦,那就一起來看看怎麼樣講故事,孩子更愛聽吧~
選對內容
媽媽如果發現自己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孩子跑走了或者是睡著了,那就要看一下自己講的故事是不是寶寶喜歡聽的呢,如果孩子不喜歡聽,當然就不會再繼續聽下去啦!
媽媽一定要選比較適合寶寶心智的內容,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比如有的男孩比較喜歡關於恐龍的故事,你非要給他講龜兔賽跑的故事,他當然不喜歡聽啦!
童言童語
成人在講故事的時候,都是隨口而來,長期的習慣導致媽媽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比較口語化,很多詞語是孩子聽不懂的。
媽媽給孩子講故事時,可以嘗試轉化成適合他們的童言童語,孩子就可以更快地接受和理解啦,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適當的調整一些語句,適應孩子的語言習慣哦。
誇張有趣
孩子的想像力是無限大的,特別是幼兒,他們經常會把我們身邊的事物想像成和我們正常的人一樣,賦予他們鮮活的生命力。
所以,孩子才會熱愛故事中的動物和人,對他們充滿感情。媽媽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可以用誇張、有趣的語言,提高趣味性,讓孩子體驗到其中的樂趣。
情節生動
大家有沒有發現,幼兒園老師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孩子仿佛沉浸到了故事的世界裡,為什麼自己講的故事,孩子卻不喜歡聽呢?這也是很多媽媽的困惑。
想要孩子喜歡聽你講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是非常重要的。要選擇一些故事性強、情節生動的故事,孩子才會注意集中力去聽。
對於媽媽來說,把一個道理蘊含在故事中講給孩子聽,比嘮叨十幾遍道理更有用,孩子還能更好地接受。所以,一定要做會講故事的媽媽,帶著孩子在鮮活的世界中,豐富孩子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