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觀念中,世界是時間和空間兩個概念的結合,世是時間概念30年為一世;界是界限,是空間概念。因此,古人的世界觀是空間和時間複合而成的一種狀態。
一、佛教時間觀
在現代科學體系中,時間具有一個維度,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將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部分。然而,我們思考一下當下,沒有一分一秒稱為現在,那哪裡來的過去和未來呢?
針對上面這個問題,佛經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世界是由成(形成)、住(維持)、壞(敗壞)、空(虛空)四種狀態的無窮循環而成的。宏觀世界的時間是無始無終的,我們根本追溯不到一個根本源頭,因為在浩瀚的宇宙中這個世界誕生,另一個世界可能在住劫,而有的世界已經壞掉再成為了虛空。在無量無邊的漫長歷史中成、住、壞、空還會如此上演,無窮無盡無始無終,時間只有在這四種狀態無限循環的過程中才有意義。二、佛教空間觀——以小世界為例
以空間的概念理解世界的組成佛教對空間的整體認識為:一千個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比如人類所在的大千世界叫作娑婆世界,教主是釋迦牟尼佛。以須彌山的結構理解小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中心有一座須彌山,在它的山腰處有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一日一月所能照到的地方,叫做一個小世界,一個小世界包含一座須彌山、一日一月、四大部洲、欲界六天、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天。須彌山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四大部洲包括東勝身州,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蘆洲,看過《西遊記》的是不是感覺很熟悉。欲界天分為六重:四大王眾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四禪天共十八個: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禪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色究竟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天共四層:空無邊天、識無邊天、無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大千世界——以娑婆世界為例
佛教認為宇宙由無數個大千世界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遷流變幻、循環不息,沒有片刻靜止。每個大千世界過去、現在、未來時時有佛出世,教化著那裡的眾生,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大千世界(佛教總稱百億須彌山世界為娑婆)。
「娑婆」的意思是「堪忍」,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安於十惡,甘於忍受無量煩惱,而又不肯出離。在娑婆世界中,天道、人道,乃至地獄道的眾生都雜居在一起,因無始以來的愚痴無明而造作惡業,若沒有佛菩薩的指引,眾生萬難出離輪迴。寫在最後:鑑於我的能力有限,哪裡寫的不對的希望讀者們擔待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