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說,牛奶是好東西,早晨空腹喝牛奶太浪費了。
這樣的傳言往往還伴隨著聽起來很靠譜的分析:喝牛奶,就是要充分利用其中含有的大量優質蛋白質,若空腹飲用,牛奶一下肚,胃腸會很快蠕動,作為液體的牛奶就會迅速穿腸而過,來不及吸收,營養素會被浪費掉。
其次,因為空腹時人體急需能量,優質蛋白質就會首先「被迫」轉化為熱能消耗掉,很浪費,而且這個過程還會加重胃腸負擔。
事實上,空腹喝牛奶浪費了蛋白質,
這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來看看牛奶的營養成分,純牛奶裡百分之八九十是水分,3%~4%是蛋白質,4%~5%是乳糖,3%~5%是脂肪,也就是說,除了寶貴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其他物質也不少。
牛奶進入人體後,不停留地「穿腸而過」只是人們的猜想,消化道不是漏鬥,即使胃腸蠕動功能強勁,或者消化酶水平稍低的人,牛奶營養成分也會大部分被吸收,而不會白白浪費掉。
說「蛋白質首先被轉化為熱量消耗掉」的人,更是不了解人體機制。其實人體挺聰明的,健康的人喝下牛奶,會率先消耗乳糖、脂肪等,轉化為熱量,然後才輪到蛋白質轉化熱量。
比如說,嬰幼兒尤其是6個月內的嬰兒,都是空腹喝奶。母乳就是營養成分最齊全的奶類,他們難道不是靠吸收其中養分而長大的嗎?他們行,為什麼成年人反而不行了呢?
很多人聽到「不能空腹喝奶」的說法,因為不了解人體吸收牛奶的真實情況,都會第一時間代入自身感受,理解成空腹喝奶會引起不適。
出現喝奶後不舒服的狀況,很多情況下都不是因為空腹的關係,而是乳糖不耐受。
大多數人兒時斷奶後就再也沒怎么喝奶,到成人也沒形成「每天一杯奶」的習慣。只要偶爾一喝,哪怕不空腹,都可能出現腹脹、腹瀉等乳糖不耐受的症狀。
人體腸道裡有乳糖酶,從小孩到成人,乳糖酶水平會持續下降,沒有一直持續喝奶者下降得更快更多。遇上突然喝奶的情況,因為沒有足夠的酶來及時分解乳糖,可能會出現糖分殘留在腸道造成高滲狀態,又因為液體增加,這才會拉肚子。事實上,這種乳糖酶不足的情況,可以通過「脫敏式」喝法來解決。也就是說,原先沒有天天喝奶習慣的人,有過乳糖不耐受經歷的,可以先從每天喝50毫升的牛奶開始,持續幾天觀察,再增加到100毫升、150毫升……類似於脫敏療法,逐漸加量後,大多數人都可以每天早上喝250毫升~300毫升的牛奶。
如果有什麼問題,
請及時與樂醫生聯繫,
歡迎在文章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