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華為旗下的麒麟晶片在性能和出貨量上都節節攀升。據市場調研機構CINNO Research 發布的中國大陸地區手機晶片出貨量排行,麒麟晶片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了主要競爭對手高通的驍龍晶片。
然而,近日有評論者表示,華為海思的其他晶片都隨意流通,唯獨麒麟晶片不對外銷售是一種「自私」的策略,引起了數碼及科技領域內的廣泛熱議。
評論者普遍認為,這是一種心態失常的說法。在麒麟性能較為落後的時候,被高通系的廠商和支持者廣泛吊打。現在麒麟各方面起來了,就要求麒麟「外賣」,擺明是為了佔華為的便宜。也有人拿出蘋果的例子表示,照這種說法,蘋果不對外出售A系列晶片也是「自私」了。
我們不去深究這種帶有偏見的說法,來具體分析下華為到底為什麼不對外銷售麒麟晶片。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麒麟是華為手機品牌建設的一部分。在智慧型手機競爭日趨激烈且同質化嚴重的今天,華為手機依靠麒麟晶片打出了市場辨識度和知名度。2020年,華為手機將麒麟晶片下放到榮耀品牌,通過首發麒麟晶片來提升榮耀的市場關注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像是首發麒麟820的榮耀30S、首發麒麟985的榮耀30。
可以說,從品牌建設來看,麒麟晶片確立了品牌的獨特性,通過麒麟晶片的自研屬性和科技屬性為華為和榮耀兩個品牌加分不少。晶片對外銷售會對品牌有很大的影響。
除了自身品牌建設以外,麒麟晶片同時還能夠極大地壓低手機的硬體成本。眾所周知,智慧型手機最主要的硬體成本來自於晶片、攝像頭和屏幕等幾個方面,而晶片所佔比重又越來越大。自研晶片的成本是相對可控的,可以根據供應鏈下遊智慧型手機的市場需求來靈活地開發不同等級的晶片,像是今年推出的麒麟985晶片就給競爭對手高通驍龍晶片帶來不小的壓力。
第三方晶片廠商的晶片往往是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會根據市場競爭的情況定製化價格,以此來獲得高額利潤。像是高通在領先聯發科很多以後推出的驍龍855和驍龍865都相對較貴。這部分成本無疑要有手機廠商來「硬吃」。可是,自研的麒麟晶片就相對靈活,在預估出貨量的前提下合理配置研發資源。
第三個原因恐怕是很多人都沒想到的。那就是麒麟想要賣,也要有人買才行。晶片不同於屏幕、攝像頭、電池等硬體,可以無縫銜接,而是要在晶片底層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研發和適配。這也是麒麟早期不如驍龍的原因之一,願意適配麒麟的軟體體系不存在,只能靠華為一家打磨。
而目前市場上,蘋果一直是軟硬體一體,除基帶以外很少對外採購。三星有自研的獵戶座,也會採用一部分高通晶片,另外OPPO、vivo、小米則在中高端長期採用高通的晶片,在中低端採用聯發科的晶片,而除此以外的小廠商,其出貨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了。
三星、OPPO、vivo、小米都是華為的直接競爭對手,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市場與華為展開激烈的正面競爭,採購麒麟晶片就是支持麒麟打敗高通,一旦高通失去競爭力,那麼大家就要「綁」在麒麟上了,這是完全把自己的核心供應鏈交給對方,想必沒有幾家願意吧。
華為的麒麟晶片不「外賣」的原因,從大方向來看,主要就是自身品牌建設、降低成本,以及即使真的賣可能也沒什麼人買。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對外銷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