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飯,我們又吃的涼麵條,魯西北地區涼麵。這不是我們第一次吃這種涼麵了,因為老婆和嶽母都覺得這種吃法很好,所以今天再做一次。
在我老家魯西北地區,涼麵條的做法是這樣的,先準備好涼開水,要足量,然後下寬麵條,煮好之後放入涼開水中浸泡,接下來是準備配菜,必選的是涼拌黃瓜絲、蒜泥和芝麻醬,附選幾種其他家常菜,比如西紅柿炒雞蛋、肉末茄子、豇豆炒蛋、胡蘿蔔鹹菜丁等等。菜備齊後,麵條也涼了,然後盛面、按口味加佐菜、拌勻,就可以開吃啦。老婆家和我們那離得並不遠,也就三百公裡的路程,但是涼麵條的吃法還是有一定差異的。因此,當我第一次這麼做給嶽母吃的時候,她覺得這種做法還是很新奇的,但是吃過之後,她甚是滿意,強烈建議下次再吃,哈哈。
一家人能走到一起,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緣分。如果生活習慣也相近的話,那真是再好不過了。我們雖同屬山東,但是在不少生活習慣方面還是有一定差異的,不過這是一種相對的差異、一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差異、一種包子和水餃的差異,故而,和那種饅頭和米飯之間的差異相去甚遠。就像老婆喜歡吃我做的涼麵條一樣,我也很容易接受他們的菜煎餅,這樣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就舒服多了。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山東哥們,找了一位四川妹子,那還不得把他辣死?如果一位江南妹子,找了一個山東大漢,那還不得把她齁死?所以,這種基本上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必須有一方做出讓步或適應,否則,生活在一起是比較艱難的。
我有一位同事,是個江蘇妹子,她老公是一山東哥們。現在她婆婆常住南京這邊幫他們帶孩子,時間短點還好,這成年累月的在一起生活,間隙就有了。比如,她婆婆做的主食,除了饅頭就是麵條,時間一久,她受不了了,自己就去偷偷蒸米飯;還有,她公公有一次從老家帶來的煎餅,她不想吃,只能拿去給同事分了,如此等等。歸根結底,這其實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的家庭之間的碰撞,在碰撞中產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的人講究結婚要「門當戶對」,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當然了,即使雙方在生活習慣方面有較大差異,只要沒有原則性、根本性的矛盾和衝突,還是應該以大局為重,為了家庭的和諧幸福,互相之間多忍讓、體諒和理解,必要時甚至可以做出一些犧牲和妥協。
家和萬事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