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判斷預測紙業行情?試試【查紙價】點這裡
實時關注紙業市場價格行情及分析預測點這裡
從沒原料、沒技術、沒資金、沒廠房的偏僻小鎮起步,華泰紙業經過43年發展成為年產值737億元的中國造紙領軍企業;在被稱為高汙染、高耗能的「夕陽產業」裡,把傳統造紙產業發展成為循環經濟、綠色高效、智能製造的「新興產業」。現任華泰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李建華稱:「不停產、不放假、職工工資不下降」,有時,為了保證訂單的順利交付,華泰紙業生產一線的工人們常常在節假日也卯足幹勁!目前,華泰紙業年造紙生產能力達到400萬噸!
一、為保障訂單順利交付,華泰紙業節假日堅持「不停產」
例如,今年十一長假期間,日照華泰紙業有限公司生產一線的工人們就卯足幹勁促生產、保運轉。日照華泰紙業有限公司三車間主任王新偉說道:「我們公司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天以後,為了保障訂單的順利交付,我們車間堅持節日期間正常生產,目前看,各設備運轉良好,生產正常,質量穩定,同時,我們也加大了安全隱患的排查力度,確保安全優質高效完成生產任務。」
從沒原料、沒技術、沒資金、沒廠房的偏僻小鎮起步,經過43年發展成為年產值737億元的全球新聞紙龍頭基地、中國造紙領軍企業;在被稱為高汙染、高耗能的「夕陽產業」裡,把傳統造紙產業發展成為循環經濟、綠色高效、智能製造的「新興產業」——華泰集團憑著「一心一意把造紙事業幹好」的初心,堅守「造國際一流紙張」的匠心,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紙業常青樹」。
1976年,在一片高窪不平的荒坡上,現任華泰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李建華和35名年輕人,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到2000年,華泰集團造紙生產能力達到13萬噸,華泰股份在山東省同行業中率先成功上市。
當時,國內造紙企業普遍落後世界同行,各大報業用的新聞紙全部依賴進口。自2001年起,華泰集團陸續投產4臺新聞紙機,到2006年一舉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創造了行業驚嘆的「華泰速度」。此時,國內新聞紙市場價格由5年前每噸8000元直降到每噸4000元,華泰新聞紙完全取代了進口。
李建華說:「做強做大,先做強後做大。」華泰集團注重核心技術提升,公司建設了國內同行業首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又建設了院士工作站、泰山學者崗、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七大科研平臺,主導或參與了23項國家標準制定,領先同行業榮獲了四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研發了「世界最輕」新聞紙技術,讓華泰集團登上行業「制高點」。
二、開啟造紙、化工「雙巨頭」模式,年造紙生產能力已達400萬噸
「十一五」期間,由於電子傳媒的迅速發展,給新聞紙行業帶來巨大衝擊,造紙行業陷入「寒冬期」,身為「新聞紙龍頭」的華泰集團陷入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機。
在李建華的帶領下,公司一邊堅持「不停產、不放假、職工工資不下降」,另一邊搶先登陸,2010年,僅用8億元抄底收購挪威諾斯克投資20多億元的造紙工廠建成河北華泰;2012年,僅用200多萬歐元買下匈牙利價值1億歐元的國際先進紙機在安徽華泰投運,沿黃三角、長三角、珠三角建設了六大造紙基地,形成了紮根全國、輻射沿海和內地的「三點一線」全國戰略布局。
面對新聞紙市場需求大幅下降的局面,華泰集團加快了「網際網路+智能製造」步伐,與德國福伊特集團籤約,開啟「造紙行業工業4.0」戰略。過去,一條紙機只能生產兩三種產品,華泰集團大刀闊斧對6條國際領先的大型新聞紙機進行「智能升級」,由過去單一生產新聞紙轉型生產雙膠紙、快印紙、包裝紙等幾十種產品,並根據客戶需求開展「量身定做」服務。轉型後的包裝紙正趕上「電商大潮」,順豐快遞、手機包裝、三隻松鼠等電商包裝都用上了「華泰紙」。
當同行業都還處在「紙業寒冬」中時,華泰集團逆勢崛起,年造紙生產能力達到400萬噸,並拉長產業鏈條,向上遊發展了化工、製漿、林業、熱電等產業,向下遊發展印刷、物流、商貿、房地產等產業,又打造了一個全國最大的鹽化工基地,形成了造紙、化工「雙巨頭」模式,綜合經濟效益連續多年名列行業前三。
李建華說:「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環境。」他把環保當成企業的「生命工程」,在環保工作中永遠先行一步。多年來,華泰集團先後投入40多億元,在對造紙廢渣、廢氣、廢水進行綜合治理的同時,進行回收利用,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式循環生態鏈,打造出「最佳生產、最少廢棄」的高效生產模式。
來源:莒縣廣播電視臺,大眾網,記者:賈瑞君、李明;編輯:華印紙箱彩盒/汪修芸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新年快樂
實時關注紙業市場價格行情及分析預測點這裡